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 镇党委书记为全镇党员干部讲授关于“整治违规吃喝”专题党课讲稿
镇党委书记强调整治违规吃喝的重要性,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严格遵守纪律,树立良好形象。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镇党委书记为全镇党员干部讲授关于“整治违规吃喝”专题党课讲稿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镇党委书记为全镇党员干部讲授关于“整治违规吃喝”专题党课讲稿同志们:今天,我们进行一次党课教育,主要围绕大家最近比较关注的“违规吃喝问题”和大家作交流。当前,我镇正处于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基层治理的关键时期,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特别是违规吃喝问题,事关民心向背、事业兴衰。作为乡镇干部,我们身处基层一线,直接面对群众,我们的形象作风,群众看的最清、感受最深,这就要求我们更要率先垂范,深学细悟中央精神实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吃喝、餐饮浪费等歪风陋习露头就打、反复敲打,以身作则筑牢防线。下面,我从4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一、什么行为是违规吃喝近期,人民网发表网评“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指出要严格区分违规吃喝与正当的餐饮需求,既要锚定“腐败零容忍”的铁规矩,又要守住“烟火不熄灭”的民生线。那么违规吃喝到底怎么界定呢?违规吃喝绝非简单的吃吃喝喝,它严重违反党纪政纪,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针对违规吃喝问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多次印发配套文件、作出具体释义,省市委也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划出了清晰的“红线”和“禁区”。其界定并非模糊不清,而是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的。总的来看,违规吃喝是指党员干部违反廉洁自律要求和财经管理制度,用公款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管理服务对象钱款,超出正常公务、商务接待范围或标准,组织、参与具有享乐奢靡性质的宴请、聚餐活动。下面,我结合相关政策规定,谈谈违规吃喝的界定标准和表现形式。(一)公款消费方面。此类主要指违规使用财政资金或集体资金进行不必要的或超标准的宴请接待。一是超标准公务接待。如不顾县区或乡镇关于接待对象、陪同人数、用餐地点、餐费等严格规定,盲目追求“面子”、提高规格、增加陪客。二是违规报销私人聚餐。将纯粹私人性质的亲友聚会、同学会等费用,通过虚开发票、转嫁费用名目(如以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燃油费等列支)、分解大额发票等方式进行公款报销。三是“搭车”消费与挂账拖欠。在公务接待中借机点高价菜肴、烟酒,或利用职务便利安排管辖范围内的村企、商超为其个人吃喝签单挂账,长期拖欠不还;或将应自行承担的费用(如高消费场所娱乐费等)混入公务活动餐费中报销。(二)吃请请吃方面。此类指利用职权或职务影响力,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吃请),或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主动组织、支付宴请费用(请吃)。一是违规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在项目审批、工程承揽、资金拨付、土地征用、执法检查、市场监管、资格审查、政策扶持等领域,接受管理、服务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合作社及村干部等的宴请(如工作检查后“顺便吃个便饭”、节日节庆期间的“感谢宴”、干部调整前后的“表态宴”等),即使未立即产生影响公正判断的具体结果,也构成违规。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正是权力公私不分的危险开端。二是“不吃公款吃老板”。为规避规定,转而在高档或隐蔽的私人会所、特色餐厅、企业内部食堂等,由企业老板或个人支付费用,其宴请的实质仍是围绕干部手中权力进行。三是上下级、同事间“带彩”宴请。以“沟通感情”“协调工作”“庆贺升迁”“送别履新”等为名,在系统内、单位内公款或自费进行大规模、高消费聚餐,背后往往隐藏着跑官要官、团团伙伙、封官许愿、结党营私等非组织活动。中办国办《关于严禁在领导干部中用公款相互宴请的规定》对此明确禁止。四是违规组织同乡会、校友会等聚餐活动。虽然文件规定并非绝对禁止,但实践中极易形成“小圈子”,花费高昂且可能以公款或他人名义支付费用,并为利益交换提供平台,需高度警惕其衍生的负面影响。(三)隐形变异方面。随着监管趋严,违规吃喝呈现出隐蔽化、分散化、转嫁化的特点。一是“拆分型”报销。将大额餐费发票故意拆分成小额、多张票据报销入账。二是“转移型”支付。由下属单位、管理服务对象或特定人员(如村干部)代为支付宴请费用。三是“转嫁型”消费。将宴请开支混杂在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业务委托费、宣传印刷费、办公耗材费等项目中列支,掩盖真实用途。如某些以“工作会议餐”“招商引资接待”“项目洽谈费用”“资料印刷包装费”等名义虚列开支。四是“错峰型”安排。将宴请安排在非工作日,或利用下村检查、外出培训、节假日等时段进行公款或违规宴请。五是“封闭型”场所。地点选择在住宅小区内私房菜馆、单位内部食堂包厢、偏僻农庄、企业私密会所等不易被监督发现的地点。六是“虚拟型”支出。通过电商平台、电子红包等方式向干部发放餐饮福利卡、消费券或直接赠送现金用于个人餐饮消费。这些都是企图规避监督、逃避惩处的伎俩,其本质依然是违反纪律规矩和财经法规。二、违规吃喝有什么严重危害违规吃喝绝非“小节”“小事”,其腐蚀性、破坏性极大。它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最直接、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是干部思想滑坡、纪律松弛的前兆。一顿违规宴请,可能牵连多个干部失守底线;一处不正之风,足以污染一片政治生态。它不仅大量耗费宝贵的公共财政资源和集体经济积累,更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削弱政府公信力、离间党群干群关系。(一)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啃噬公信根基。“舌尖上的腐败”,群众最深恶痛绝。一是侵蚀执政基础。习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干部的一餐一饭,在群众眼中就是党风政风的晴雨表。群众看到干部频繁出入高档场所,享受豪华宴请,即便用的是私人老板的钱,也极易产生“官商勾结”的联想,质疑干部初心使命。二是践踏社会公平。利用公款或他人宴请,本质是滥用权力资源或社会关系网,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和在群众心中的公正形象。群众会将这种“特殊待遇”与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联系起来。三是激化干群矛盾。在财政资金紧张、基层公共服务亟待提升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一些尚未完全脱贫摘帽或刚脱贫的村镇,群众看到干部在吃喝上的浪费,极易产生强烈不满和对立情绪。这种损害,具有弥散性、累积性,一旦形成刻板印象,修复极为困难,直接威胁党的执政合法性。(二)破坏清朗干事环境,污染政治生态。违规吃喝是滋生其他腐败行为、形成不良政治文化的温床。一是诱发系统性腐败。无数案例表明,大额贿赂的开端,往往始于一场精心安排的宴请。觥筹交错之间,模糊了原则界限,试探了双方底线,为后续的利益输送铺平道路。二是助长“圈子”文化。中央纪委多次指出“圈子文化”的危害,强调党内决不允许搞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频繁、隐蔽的吃喝聚会,极易成为编织“小圈子”、搞山头主义、团团伙伙的载体。这种基于吃吃喝喝的“忠诚”纽带,极易导致组织程序失效、人事纪律松弛,形成人身依附关系。三是扭曲价值导向。若违规吃喝之风长期得不到有效遏制,“会不会来事”、“能不能请到人办事”、“有没有老板买单”等扭曲标准可能大行其道,导致踏实干事、不搞请托的干部边缘化,毒害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选人用人和干事创业风气。(三)浪费公共资源,损害群众利益。每一笔违规吃喝的支出,都是对公共财产的非法占有和挥霍。一是直接耗损财政与集体“钱袋子”。无论是超标准的公务接待费、虚列名目的报销款,还是由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费用,都是本应投入教育、医疗、养老、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的宝贵资源。国家审计署历年报告均指出“三公”经费中的餐饮浪费问题是资金监管重点。二是可能形成巨大“灰色成本”。当私人宴请被冠以公务之名或由企业买单时,这些费用最终会以各种形式(如抬高工程报价、降低服务品质、向群众转嫁负担)进入公共成本或被侵蚀的利润中,本质上是对公共财富和社会总福利的隐秘侵害。三是助长奢靡之风恶性循环。觥筹交错的奢侈氛围会刺激更高的消费欲望,诱发攀比之风,导致浪费规模不断扩大,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不仅挤压基层运转必需经费,更削弱了集体经济发展动能。(四)损害党员干部身心健康,断送干部前程。违规吃喝对干部自身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一是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起点。从接受一顿“便饭”开始,逐渐放松警惕,最终被糖衣炮弹攻陷,走上索贿受贿之路的干部比比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纪律规矩的底线绝不能因一顿饭而失守。二是损害身心健康与形象声誉。过度应酬、暴饮暴食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同时,沉溺于酒桌应酬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挤占了学习提升、调查研究、服务群众的时间,导致能力素质难以提高。“醉醺醺、昏沉沉”的形象也严重损害在群众和同事中的口碑。三是断送政治前途。习总书记曾告诫:“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干部。”沉溺吃喝、欲壑难填者,终究难有善果。一旦东窗事发,轻则纪律处分、组织处理、名誉扫地,重则开除党籍公职甚至身陷囹圄。一个政治生命尚未完全绽放就可能因一时享乐而夭折。(五)阻滞发展步伐,削弱乡村内生动力。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违规吃喝的歪风邪气具有深远的破坏力。一是破坏营商环境。如果正常业务办理需靠“请客吃饭”开路,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更破坏了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则,影响招商引资成效和本地企业成长积极性。二是阻碍有效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问题,往往与背后的“人情账”“吃喝债”有关联。如果干部精力过度耗费于无效应酬上,会导致入户走访“脚上无泥”、政策研究“心中没谱”、矛盾化解“手段不多”,必然影响乡村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影响乡风文明。基层干部是引领乡村新风尚的关键力量。干部带头讲排场、比吃喝,必然带动民间奢靡之风抬头,与俭朴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与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目标背道而驰,侵蚀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内核。三、违规吃喝问题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尽管党中央三令五申,持续加大整治力度,但仍有部分党员干部“吃心不改”,顶风违纪。深入剖析其背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认识不足。一方面是理想信念动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得“软骨病”。部分党员干部陷入违规吃喝泥潭,归根结底是理想信念动摇。他们忘却党的宗旨,忽视党性修养,在金钱、名利和享乐诱惑面前,丧失政治立场和原则。有的党员干部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将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目标,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抛诸脑后。这种理想信念缺失,使他们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沦为违规吃喝的俘虏。另一方面是对违规吃喝危害认识不到位。部分党员干部未充分认识违规吃喝问题的严重性,认为吃顿饭、喝杯酒是小事小节,无伤大雅。他们未看到违规吃喝背后隐藏的利益输送、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以及对党的形象、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造成的恶劣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存在侥幸心理,觉得自己的违规行为不会被发现,即便被发现,也只是受到轻微处罚,无关紧要。这种对违规吃喝危害认识不足,导致他们对纪律和规矩缺乏敬畏之心,肆意践踏党的纪律底线。(二)纪律意识淡薄。一方面是对党纪条规学习不够。党的纪律是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然而,部分党员干部对党纪条规学习重视不够,缺乏系统性和主动性。他们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相关党纪条规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不清楚哪些行为违规违纪。有的党员干部对公务接待的标准、范围等规定不清楚,工作中盲目行事,导致违规吃喝问题发生。这种对党纪条规学习的缺失,使党员干部面对诱惑时,无法准确判断行为对错,易陷入违纪违法陷阱。另一方面是漠视纪律要求。尽管党中央三令五申严禁违规吃喝,但仍有部分党员干部对纪律要求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他们视纪律为“稻草人”,心存侥幸,认为自己可游离于纪律约束之外。一些党员干部在组织查处违规吃喝问题时,不仅不收敛、不收手,反而变本加厉,采用更隐蔽方式进行违规吃喝。这种漠视纪律要求的行为,严重破坏党的纪律严肃性和权威性,必须严肃查处。(三)人情社会影响。一方面是传统观念束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往来占据重要地位,“人情大于法”“面子文化”等观念在一些人心中根深蒂固。受此影响,部分党员干部面对亲朋好友、下属或管理服务对象的宴请时,难以拒绝,觉得拒绝不给面子,会伤感情。有的党员干部碍于老乡、同学、战友情面,参加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活动。这种人情裹挟使党员干部陷入两难境地,最终为“人情”放弃原则和纪律。另一方面是“酒桌文化”作祟。在一些地方,“酒桌文化”盛行,认为“
本文标题:镇党委书记为全镇党员干部讲授关于“整治违规吃喝”专题党课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028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