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 > 202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发言材料(7篇汇总)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社会风气日益向好,公民素质普遍提高,为国家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分享的“202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发言材料(7篇汇总)”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202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发言材料汇编(7篇)“村BA”书写乡村文明新篇章XX村,踞苗岭之巅,临清江之畔,因势如盘龙踞云得名,长期以来村里人就有喜欢打篮球的传统,是“村BA”的发源地。近年来,我们以“村BA”为抓手,走文明村镇创建与群众文体活动、与多彩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文明发展新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服务聚村,建设和美XX。为了让乡亲们打好球、好看球,我们积极参与“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发动全体村民美化村容村貌、开展志愿服务,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男女老少齐上阵、共同办好“村BA”。我们还通过“院坝协商”方式,把赛事服务管理融入移风易俗、改善人居环境等工作中,大幅改善村容村貌,增修停车场,改造提升村内基础设施。现在,“村BA”赛事保障到位了,人心聚拢了,村干部的工作也好开展多了。“村BA”球场一到晚饭后既是最热闹的广场,更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党群“连心桥”。村民们常说:“饭后一支烟,不如赛场转一圈;球场边走一走,政策热点心中有。”以文化强村,走出致富新路。建强村级文艺队,编排民族特色原创节目,做好“体育+文化”文章,“村BA”主题的文创餐厅、农特产品、非遗集市等生意火爆。注重历史文脉传承,把百年老屋打造成“XX1936一条街”,苗绣银匠现场展示技艺,“非遗赶苗集”活动影响越来越大。发挥村里年轻人懂互联网的优势,把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为新农活,把“村BA”与农副产品打包推送,既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又让我们的“村BA”更有品牌价值。现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致富“硬支撑”,既得人心,也见收益。球员们经常笑着说:“打篮球能打出‘金饭碗’,想都不敢想!”村里的大妈们也经常感慨:“以前,年轻人往城里跑,现在,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喽!”以新风润村,树起文明标杆。因势利导、因俗而治,把支部搬到赛场,把文明嵌入赛事,把规矩写入赛制,把文明观赛、友善待客等写进村规民约,并通过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挨家入户宣讲,督促落到实处。实施“村BA”文明实践项目,开展“五和家庭”等评选活动,推动村史讲起来、村规立起来、村容靓起来。目前,“村BA”场内场外都喝彩、线上线下都叫好,免费停车、平价待客、有序离场等成为XX群众自觉行动,“多个球场、少个酒场,多场球局、少场赌局”成为文明新风尚。以前的XX村,酒席多、垃圾多、纠纷多,如今的XX村,民富、村美、风气好。我感受很深,说到底就三句实在话:一是别跟群众“拧着干”,他们爱打球,咱就把球场变成“加油站”;二是别嫌老传统土,绣花针、农产品也能结出“金疙瘩”;三是规矩要“立得活”,让守规矩的脸上有光、兜里有钱!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村超’、‘村BA'这些文体活动群众喜闻乐见,一定要完善好培育好发展好。”今后,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加强文化建设、培育文明新风,展现新时代农民的精气神,为全国文明乡风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传文明家风照万家温暖我是XX,来自山东省XX市XX区。作为新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我倍感荣幸。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光属于我们一家四代人,也属于我们的街坊邻居和家乡热土,更属于这个让平凡家庭也能发光的新时代!其实咱老百姓过日子,过得就是光亮。我们家就是在“三盏灯”的温暖接力中,将“明孝道、知荣辱、有爱心、乐奉献”的家风代代相传。一盏孝善灯,照亮百家。在我家,孝善是照亮岁月的灯火。84岁的婆婆是全家的宝,健朗爱笑,其实照顾老人没啥诀窍,就是每日的陪伴、可口的饭菜。婆婆总念叨:“街坊老伙计们都得过上好日子。”这话也成了全家的牵挂。这两年,山东在全省建设“文化书院”,我带着社区老人们上家风“一堂课”、练养生“一节操”,后来又张罗起助老餐厅,让老人们吃上了暖心“一餐饭”。腿脚不便的李大娘独居多年,我常常去送饭,也听她讲年轻时的故事,她总攥着我的手说:“燕儿啊,你一来,我就高兴了!这包子馅儿鲜亮,比我调的馅儿还好!”看着孝老爱亲的家庭美德像蒲公英似的飘进家家户户,我无比自豪。为了让这盏孝善灯照亮更多年轻人,我走进了新时代结婚礼堂,给600多对新人讲家庭家教家风,告诉他们:“幸福婚姻不靠高价彩礼,家庭教育不是比拼分数,‘常回家看看’不是嘴上说说,好的家风需要融入孝与善,用心经营。”一盏志愿灯,温暖邻里。这些年最让我骄傲的,是全家老小都穿上了志愿者的红马甲!婆婆热心参与建设文明楼道、帮助调解邻里矛盾,丈夫在文明实践站免费教授书法,作为教师的儿媳周末讲授公益课,连小孙女都争当“小志愿者”,抢着提水果篮去看望老人。这些年,我们家捐款10多万元帮扶了20多户困难家庭,钱不多,但每一分都是心意。我也带动街坊们组建起文明实践“帮帮团”,成员从最初的30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为社区居民干了很多实在事。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没有惊天动地的事,就是把“乐于助人”化作了暖心话、搭把手。一盏同心灯,爱国爱家。我的儿子入伍10多年,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是全家的骄傲。军属的牵挂我最懂,于是我办起了“兵妈妈舒心屋”。我常组织40多位军属聚在一起包饺子、唠家常,有位兵妈妈抹着眼泪说:“以前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现在这儿就是家!”听到这里,我心里热乎乎的。此外,我还是XX市“陪伴成长”全环境立德树人宣讲团的一名骨干,拿自家故事当“活教材”,启发年轻父母们重视家风、立德树人,让爱国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我和家人会继续做一粒种子,在家庭文明建设的沃土里茁壮成长,带动更多家庭和我们一起,点亮暖融融的灯火,汇聚成新时代的红火日子,让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新风尚传入千家万户!大力弘扬老区精神推进城市文明建设XX市位于安徽省西部,是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考察过的革命老区。近年来,XX市把传承老区精神有机融入创建文明城市之中,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推进城市文明建设之路。凝心铸魂,鲜明城市底色。文明城市首先是信仰坚定的城市,是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具有高度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城市。我们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常态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组建“乡村名嘴”宣讲团,通过庐剧、相声、小品、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说理说事说法,将“大道理”变成“小故事”,用乡音乡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出台《XX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打造“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品牌,举办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纪念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胜利等活动,宣传108位开国将军和30万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建设“没有围墙的红色教室”,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充分挖掘XX人民在修建新中国最大规模人工灌区——淠史杭工程时积淀的奋斗精神,开展各类学习宣传主题实践活动近2000场,以奋斗精神提升城市文明内涵。以民为本,提升城市品质。文明城市是人民满意的城市,是紧紧依靠群众、真心服务群众的城市。我们牢记并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建设道路交口遮阳棚55个,让出行的市民夏天晒不着、雨天淋不着、等灯不着急。拆除城区闲置地块围挡,实施“拆围植绿”“见缝增绿”,“口袋公园”遍地开花,实现从“绕着围挡看一圈”变成“一眼都能看到边”,围挡变少了、绿地变多了、城市变亮堂了。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提升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农贸市场,开展停车难、充电难等市民反映集中问题“小切口”专项整治,推广运用无人机低空执勤,建设“智能交通”项目、城市智慧“水管家”,群众生活更便利了,脸上的笑容更多了。价值引领,培育城市风尚。文明城市是崇德向善的城市,是在弘扬主流价值、培育时代新人上走在前、作表率的城市。我们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融入市民生活,随着“茶棚话事”“幸福邻里”“振风超市”等文明实践点、基地、广场遍布全市,社区艺校、“魔法实验室”科普秀、“照见最美”公益摄影等品牌活动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从之前群众有事才会去的办公场所,变成现在没事就想来的活动场所。我们还打造寻找XX最美、“码”上学好人、好人模范整点报时等载体,让好人声音时时相伴,让好人故事口口相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深化移风易俗,创成全国文明村镇22个,促进城乡文明双向奔赴、共同发展。创建文明城市只是起点,建设城市文明没有终点。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巩固文明创建成果,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构筑共有精神家园XX市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拥有“中国航天城”的美誉。20XX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凉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有力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以文化人,铸牢城市文明之魂。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首要政治任务,组建“思尔畅(彝语:传播文明、交流文化)”文艺轻骑兵宣讲队,将政策宣讲、理论学习课堂搬到高山彝寨、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表达,将党的创新理论送达指尖、传到耳畔。保护修缮红军长征过礼州旧址、丁佑君烈士纪念馆等革命遗迹,完成近代以来建昌古城最彻底、最全面的一次修缮修复,精心呵护朵洛荷、达体舞、阿惹妞等民族艺术,使散落在XX大地的文化瑰宝焕发时代光芒,共同构筑起凉山各族儿女共有精神家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推动州市“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接连上演大凉山惠民音乐会、戏剧节、民族电影周等文化惠民活动,实现群众入馆零门槛、享受艺术零距离。突出为民惠民,夯实城市文明之本。始终将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把办好群众身边“小事”作为造福群众的“大事”,打造“工哩啦(彝语:请进来坐一坐)”石榴籽爱心驿站274个,让户外劳动者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饿了能吃饭、没电了能充电,让文明创建更有温度、更暖人心。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常态化开展洁美家园、扶老助残、社区义诊、上门维修等志愿服务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贴心服务。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环境新期待,把邛海生态保护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中之重,全域推进退塘还湿、退田还湿、退房还湿,恢复湿地2万亩,实行免费入园,打造成为凉山人民“绿色提款机、幸福不动产”。注重城乡共建,点亮全域文明之光。始终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将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同步推进,把移风易俗内容融入彝族歌舞创作表演,春风化雨般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广大群众由衷赞叹,文明创建“移”除了旧观念陋习俗,“易”出了好风尚新气象,“轻装上阵”让生活更有盼头、更有奔头。将创建活动向农村延伸、优质资源向乡村下沉,城区70余家文明单位与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对点”结对共建,实行思想共育、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推动城市文明与乡土文化双向奔赴、互融共促。把培育现代文明作为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从“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下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到学说普通话、学用公筷公勺、学会垃圾分类,以点滴细节将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很多彝族老乡说,我们实现了从推翻奴隶制度到全面脱贫奔小康再到建设现代文明的第三次“一步跨千年”。抵达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倍加珍惜全国文明城市这份荣誉,更加阔步砥砺前行,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让凉山大地的文明之花愈开愈盛、愈开愈美!书写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华科大篇章与共和国同行,与新时代共进。华中科技大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建设文明校园。党旗领航、固本强基。新中国成立初期,顺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学校开启了高等教育的求索之路。73年来,一代代华科大人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本文标题:202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发言材料(7篇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041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