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深入学习相关意见,强化责任担当,聚焦民生实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人民幸福感。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精选10篇)”相关材料,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篇1、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对外公布,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统筹部署解决一系列民生堵点难题。《意见》明确,保障与改善并举,“兜底”与“提质”同步推进。具体而言,既要筑牢民生底线,解决百姓刚需,实现生活有保障、困难有帮扶,确保群众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又要提升民生服务质量,推动教育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医疗从“能看病”升级为“看好病”,养老服务从“基本照护”转变为“医养结合”,居住从“有房住”改善到“住好房”,文体服务供给从“有”到“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保障稳民心,以改善促发展,减少后顾之忧,激发前行干劲。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新时代以来,我国民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也要看到,较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比如,在社保、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仍存在让群众忧心的短板,相关薄弱环节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意见》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精准施策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公平,是民生政策的基石。《意见》将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放在首位。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让社会保障的阳光雨露滋润更多群众,体现社会保障的底线公平,更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均衡,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全面推进公共服务规划布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人才调配城乡一体化,支持面向艰苦边远地区农村提供形式灵活的基本公共服务,推行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一系列举措加快破解民生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不同区域的群众都能便利地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实现社会整体协调发展。普惠,让人民群众普遍受益。从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到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再到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调动政府、市场和全社会力量,全方位扩大基础民生服务供给,进一步确保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可及,高度重视群众感知。发展群众家门口的社区服务,提高多样化生活服务品质,促进包容共享发展,这一切都指向为群众提供用心、用情、用力的多样化社会服务,让政策温暖深入千家万户,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改善民生,重在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增进部门间协同联动,确保政策落地见效,让百姓真正受益,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不仅能为群众纾解难点,还能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善于从群众期盼中找准切入点,紧贴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将发展作为保障民生的前提基础,同时用民生是否得到有效改善作为衡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标准,从而在发展中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让人民群众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更有获得感。篇2、学习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心得体会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强调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新形势下,随着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强化“一老一小”服务,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程。扎实推进“一老一小”民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党建核心引领作用,持续用力保障“老有所养”、落实“幼有所育”、促进“老少共融”,切实守护好“朝夕”幸福。一、党建引领“夕阳红”,勾勒“杖藜徐步,晚霞满天”的颐养图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在积极老龄化的背景下,老年人不仅是社会关爱的对象,更是参与社会生活、贡献力量的积极主体。为此,应从老年人各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出发,推动实现老龄工作从“养老”到“享老”的内涵式转变。一方面,织密服务网络,让老年人“老有所依”。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联动卫生服务中心、商超、物业等多元主体,整合医疗、生活、便民等资源,全力打造“一站式”养老服务综合体;同时,组建“党员助老先锋队”,通过“支部牵头、党员包户”的方式,定期上门为独居、空巢老人提供个性化关怀,建立常态化惠老服务机制。另一方面,搭建银发平台,让老年人“老有所为”。充分挖掘老年群体的经验优势与专业特长,鼓励退休党员、老干部参与社区治理和矛盾调解,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常态化动员老年人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助力老年人释放“银发力量”。二、党建赋能“朝阳兴”,铺展“青苗破土,晨光璀璨”的成长画卷。“幼有所育”是万千家庭的殷切期待,也是我国民生保障的重要关切点。随着“二孩”“三孩”家庭增多,婴幼儿照护需求快速增长,普惠性托育服务的普及迫在眉睫,为此应全方位构建关爱“一小”体系,切实从微末之处育“朝阳”。要强化阵地建设,夯实“幼有所育”基础。各级党组织要以满足青少年儿童需求为出发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心理辅导站等平台,打造“红色童心驿站”,整合辖区幼儿园、中小学等资源提供“手工乐园”“趣味运动场”等多样化活动空间。还要丰富服务内容,提升“幼有所育”质量。针对儿童养育和教育的双重需要,落实好发放育儿补贴、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等举措,并通过“党员结对”的方式为其提供健康检查、生活照护、学习辅导等个性化服务,进而打通关爱“一小”的“最后一公里”。三、党建联通“代际桥”,渲染“老少同辉,薪火相传”的和美篇章。人人都会老,家家都有小,“一老一小”是每个家庭的两头牵挂。面对“银发浪潮”和“托育刚需”,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已成为关乎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课题。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找准“朝夕相伴”的融合点。打造以“老”带“小”新纽带,设立党员示范岗,引导老党员为青少年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并开设红色故事会、党史小讲堂等课程。拓展以“小”助“老”新路径,组织青少年儿童为老年人表演节目、制作礼物,定期开展“为爷爷奶奶读报”“教老年人用手机”等暖心活动。构建“老幼共托”新格局,在党群服务中心嵌入“养老+托育”功能,打造养老育幼一体化服务示范点,通过推动老幼代际间知识、技能与情感的传递实现双向赋能,让“夕阳”更红、“朝阳”更艳,在“朝夕相伴”中绘就朝夕美好的幸福图景。篇3、学习《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时代之笔勾勒民生底色,以务实之策回应百姓所期。民生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党员干部当用心察民情、纾民困、暖民心,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一、深调研、细梳理,把民情察得更准。从“政在养民,养民之本,在省刑罚,薄税敛”的治国智慧,到“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赤子情怀,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到“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时代追求,以民为基的理念,早已刻进共产党人的行动坐标。察民情,重在抽丝剥茧,党员干部当沉下身段、走进街巷里弄,通过入户走访、院坝座谈、线上征集等多元渠道,构建覆盖教育、住房、养老等领域的民生需求数据库,对“老旧小区改造进度缓慢”“义务教育学位分配不均”“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按紧急程度、受益范围分类标注、动态更新,确保每一条民生诉求都能被精准定位、清晰记录。唯有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当作心头事,才能让民生工作靶向施策、精准发力,真正实现“民有所盼,我有所为”。二、破难点、促实效,把民困纾得更透。《意见》中“实效”二字贯穿始终,彰显将民生愿景转化为现实图景的使命感。民生无琐事,每一件关乎衣食住行的日常小事,都串联着百姓的幸福指数;每一项涉及安危冷暖的具体诉求,都承载着群众的生活期盼。纾民困,贵在真抓实干,党员干部不能如浮光掠影流于表面,而要像扎根群众的螺丝钉,在一线倾听呼声、在一线解决问题。要主动化身政策“翻译员”,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解读惠民举措;化身难题“攻坚手”,以钉钉子精神破解就业、医疗等民生堵点;化身需求“传感器”,从群众的欲言又止中发现隐性诉求。要走进学校医院、工厂社区,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学难、就医难、停车难等问题,逐项制定解决方案,以“事不过夜”的执行力推动问题清零,让群众在获得感中感受党和政府的温度。三、建机制、优服务,把民心暖得更热。暖民心成在久久为功,这要求我们以系统思维谋划民生工作,既立足当下解决具体问题,更着眼长远构建长效机制。一方面,要搭建民生问题闭环管理机制,对已解决事项定期“回头看”,对新出现的诉求及时“接诉即办”,确保民生工作环环相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借助数字技术优化服务场景,通过“民生服务平台”实现社保、医保等事项“一网通办”,让信息多流转、群众少奔波。广大党员干部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杜绝“形象工程”,摒弃“短期思维”,以“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定力,将惠民政策精准滴灌到群众身边,让民生福祉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推动民生巨轮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篇4、2025年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学习心得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力量。新时代的民生工程,既要架起保障之桥跨越风险沟壑,也要铺就发展之路联通资源高地,更需构筑幸福港湾守护生命全程。党员干部唯有持续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才能让这条民生通途更加坚实、畅达、温暖,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架保障之桥,构建跨越风险的稳固通道。民生保障是抵御风险的坚固桥梁,其桥墩的稳固程度,直接关系群众能否安全跨越生活中的激流险滩。近年来,社保体系持续加固桥墩,扩大参保覆盖面,打破户籍等限制,让灵活就业者、农民工等群体都能登上保障之桥;优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机制,为困难群体代缴保费,如同为桥梁安装防滑护栏,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而监测帮扶机制如同桥梁的“安全监测系统”,对低收入群体进行动态预警,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以工代赈、技能培训等举措,则是在桥上铺设“加速带”,帮助群众提升跨越风险的能力。这座保障之桥,不仅兜住了民生底线,更让群众在面对生活挑战时,有了稳稳的依靠。二、修发展之路,铺就联通资源的畅达坦途。基本公共服务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通衢大道,其路面的平整度、通行的顺畅度,决定着资源能否高效流通。全国细化服务标准,明确建设规范,如同为道路绘制清晰的施工蓝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县域医共体建设,恰似拓宽道路、增设服务区,让城乡居民都能便捷获取资源。数字技术成为这条道路上的“智能导航”,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远程医疗等应用,打破地域阻隔,让信息、资源在道路上快速流动。公服“均衡路”的建设,不仅缩小了城乡、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更为群众创造了公平发展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在时代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行。三、筑幸福港湾,守护孕育生命的温暖家园。教育医疗与“一老一小”服务,是人生旅程中遮风避雨的温暖港湾。教育和医疗作为港湾的坚固堤岸,从幼儿园扩容到县域高中振兴,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到基层医疗服务提升,不断增强守护能力;产教融合、远程诊疗等创新举措,如同为港湾增添现代化设施,提升服务品质。“一老一小”服务则是港湾中充满温情的休憩之所,社区养老托育设施的完善、家庭支持政策的强化,让老人安享晚年、儿童健康成长。这座幸福港湾,承载着生命各个阶段的美好期待,以细致入微的关怀,让群众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与幸福感。篇5、党员干部《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学习心得体会近
本文标题: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精选10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073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