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发言 > 心得体会 >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研讨发言(共6篇)
深入学习讲话精神,把握核心要义,强化责任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好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下面是网友整理编辑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研讨发言(共6篇)相关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喜欢就下载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研讨发言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为河南的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引航。从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到白马寺,从龙门石窟到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会,每一处都蕴含着对河南发展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党员干部要循着总书记考察调研的坚实足迹,汲取奋进力量,勇担发展重任,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一、坚持科技创新,筑牢产业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优势合理比重,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河南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基础雄厚,拥有众多像洛阳轴承集团这样的“老牌”企业。在新时代,这些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与机遇。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大研发投入,吸引和培养高科技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在科技创新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各方资源,为企业创新发展排忧解难,助力河南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二、传承文化瑰宝,推动文旅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龙门石窟、白马寺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要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保护技术、文物修复技术等,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开发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增强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推动文旅产业政策的落地实施,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让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三、加强社会治理,增进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河南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流动量都比较大,社会问题复杂多样,必须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问题。建立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5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洛阳市先后考察了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马寺和龙门石窟,了解当地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循迹“河南之行”,主动扬帆远航、披荆斩棘,真正以奋斗拼搏托举心中梦想,在步履不停中“豫”见美好未来。一、改革发展步履不停,“豫”见产业蝶变的美好未来。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制造业能否很好地与时代接轨,不仅关系着事业发展大局,也决定着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一路走来,无论是在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上协同发力,还是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从物到人、从事到技,产业兴旺蓬勃既是筑梦的基石,更是扬帆未来的底气。广大党员干部当展现锐意改革的魄力,用心推动改革发展“步履不停”,既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以智能化改造为手段,想方设法引领当地企业进行“设备焕新行动”“技术提能培训”,为实现“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更要努力破除前行路上的障碍和藩篱,给予更多资金、技术、政策上的扶持,进而推动一个个制造企业从传统生产模式中“破茧而出”,真正“豫”见产业蝶变的美好未来。二、文化传承步履不停,“豫”见文化繁荣的美好未来。地理坐标上的洛阳,是厚植五千年历史沃土、遍染十三朝花香的古城,漫步街头巷尾总能聆听穿越岁月的风声和回响,在这里有周公“制礼作乐”、有孔子“入周问礼”,也有着见证世界石刻艺术巅峰之作的龙门石窟、有着镌刻岁月悠悠的都城遗址群……每每置身其中,总觉内心触动、斗志昂扬,总有属于华夏儿女的自豪自信之感油然而生。广大党员干部当坚持文化传承“步履不停”,用心焕活传承赓续的民族基因,肩负起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既要在实地考察、问卷调研中认真盘点当地文化遗产,建立起详实的在册目录,也要借助现代化智能科技,做好文物的修复、还原工作,让更多文化瑰宝在时代进程中永远焕发活力和魅力,真正引领更多人在一次次回望、追溯中汲取磅礴精神力量,“豫”见生生不息的闪光未来。三、守正创新步履不停,“豫”见文旅发展的美好未来。在今年的考察调研中,在贵州,总书记提出“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在云南,他要求“要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在洛阳,他的目光再次聚焦当地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不仅驱动了文旅产业发展,也回应了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了消费场景、体验场景和休闲场景。广大党员干部当做到守正创新“步履不停”,既要留住古城、老街的历史韵味,用最具原味、最具烟火气的氛围吸引无数游客,也要让更多创新方式打开一座城市、一个老村的新玩法,充分借西安“大唐不夜城”、洛阳以科技赋能“东方博物馆之都”、杭州融合的“人间天堂”“未来之城”等生动示例,在古今辉映、守正创新中写就精彩文旅篇章,真正“豫”见热气腾腾、机遇无限的美好未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要在一体推进学查改上下功夫,把党员干部个人查摆整改与组织查摆整改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作风硬要求变成硬措施、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广大党员干部当锚定学查改关键环节,以学在深处、查在细处、改在实处为导向,用心用情用力作答学习教育高分卷,持续擦亮作风建设金色名片。一、学在深处,筑牢思想“压舱石”,锤炼党性硬作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是开展此次学习教育的基础。广大党员干部要杜绝“走马观花”式的浅尝辄止,拿出“韦编三绝”的钻研精神,通过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举办读书班、党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等方式,原原本本学、及时跟进学、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深刻领会其精髓要义,把握新时代作风建设规律。不仅要学“有字之书”,更要学“无字之书”,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从身边的先进典型中汲取奋进力量,从反面案例中接受警示教育,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让好作风内化为信念、外化为习惯、固化为制度,以思想的高度统一促进行动的高度自觉。二、查在细处,用好问题“显微镜”,深挖病灶找根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风问题无小事,小问题不解决就会演变成大问题。在学习教育中,要秉持“细致入微”的态度,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全方位、多角度查找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确保查细致、查全面、查准确。通过“自己找”,对照问题清单,认真反思自身在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不足;借助“群众提”,坚持开门教育,拓宽民意渠道,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为作风建设“挑刺”;开展“互相帮”,在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上,党员干部之间要坦诚相见、相互批评,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达到“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的效果。不仅要查找显性问题,更要深挖隐性问题,从思想根源、制度漏洞、监督缺失等方面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列出详细的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做到有的放矢、靶向治疗。三、改在实处,磨砺整改“金刚钻”,答好作风高分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教育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整改落实上。对于查摆出的问题,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一件一件整改,一项一项落实。针对群众反映的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能立即整改的,要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对于村级工程监管漏洞等需要长期整改的问题,要制定详细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时限,通过引入第三方审计、建立全程监督台账等方式持续跟踪问效。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既解决具体问题,又注重建章立制,从制度层面堵塞漏洞,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同时,要建立整改效果评估机制,通过设置群众意见箱、开展满意度问卷调查、召开整改成效听证会等方式,邀请群众阅卷打分,以群众满意检验整改成色,让好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鲜明标识,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讨发言材料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高质量发展是我们手中的定海神针,是穿越惊涛骇浪、抵达复兴彼岸的关键密码。而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创新驱动、为民造福,必须一以贯之。一、一如既往坚持党的领导,把稳高质量发展方向舵。“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回首过往,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党始终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为经济社会发展绘制蓝图。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靠的是“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决心;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靠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坚守。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新挑战,更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把党的领导落实到高质量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方向不偏、劲头不减。二、一马当先坚持创新驱动,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深潜,从5G商用到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科技创新让中国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唯有扭住创新“牛鼻子”,才能突破“卡脖子”困境,掌握发展主动权。党员干部要勇当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一方面,要强化创新思维,主动学习前沿科技知识,积极参加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专题培训,打破惯性思维,以新理念、新方法谋划工作。面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任务,要善于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探索特色路径。如通过搭建数字化乡村服务平台,实现村务公开、群众办事“一网通办”,提升治理效能。另一方面,要完善创新保障机制,带头推动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基层探索创新;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为企业和科研团队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一心一意坚持为民造福,锚定高质量发展落脚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承诺,到“幼有所育、弱有所扶”的温暖延续,民生实事桩桩件件关乎百姓冷暖。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住得更舒心;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孩子享受更公平的教育;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让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这些都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并
本文标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研讨发言(共6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193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