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学习 > 党课讲稿 > 2025年7月学习贯彻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心得体会【7篇】
深入学习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目标不懈奋斗!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2025年7月学习贯彻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心得体会【7篇】”相关材料,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学习贯彻山西考察重要讲话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转型发展必须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山西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三晋大地的安全稳定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刻领会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为筑安全稳定“压舱石”贡献更多力量。夯实民生根基,稳固发展“硬底盘”。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要将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鼓励新兴产业吸纳劳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创造更多优质岗位。同时,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稳企业方面,政府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与活力。稳市场则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激发市场的内生动力。稳预期关乎各方对山西经济发展的信心,要通过透明、稳定的政策措施,让民众和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强化“一老一小”等重点民生保障服务,是社会温暖与责任的体现。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增加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对于儿童,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障儿童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支持。提升治理效能,下好社会“安宁棋”。安全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落实各项举措,筑牢安全稳定的“压舱石”,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通过党组织的引领,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与治理能力,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有效率。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社会治安防控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对各类安全隐患的早发现、早处置。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保持对黑恶势力的高压态势,坚决打击黑恶势力的滋生土壤,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厚植生态底色,构筑安全“绿屏障”。山西的生态安全关乎长远发展。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在治山方面,加强山区生态修复,保护森林资源,提升森林覆盖率,增强山体的稳定性与生态功能。治水要强化水资源保护,治理水污染,推进水生态修复,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治气需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治城则要注重城市生态建设,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全面加强防沙治沙和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通过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措施,遏制土地沙化趋势,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推动产业绿色转型,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扎实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恢复矿山生态环境,让矿山重披绿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贯彻山西考察时重要讲话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传统产业是大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物质保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绝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需要出发,准确认识传统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不断增强我国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是发展实体经济的主力军。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传统产业已具备产业规模优势和体系完备优势,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显著提升,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若将传统产业这个“看家本领”简单退出,有可能带来脱实向虚、产业空心化的风险,极大削弱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大力重振国内制造业,将原本转移或外包到其他国家的生产制造环节重新布局到本国,推动包括传统制造业在内的制造业回流,说明了传统产业对大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把传统产业牢牢攥在手中,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稳住实体经济底盘。有观点认为,传统产业必然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应当成为被淘汰和腾退的对象。这种给传统产业贴上“低端产业”标签的观点失之偏颇。价值链不同环节,与产业类型、产品品质并没有必然关系,实际上,任何一个产业都可以涵盖价值链高端环节和低端环节,也都能够供给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笼统划分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是缺乏科学依据的。通过创新赋能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同样可以孕育出新质生产力,成为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力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是割裂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深度融合的关系。得益于科技创新广度延伸与深度拓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渗透应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绝对界限正在被快速打破,传统产业转型为新兴产业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传统汽车采用动力电池后就成为新能源汽车,与物联网技术嫁接后就催生出车联网产业,这些都是被广泛看好的新兴产业。没有强大稳定的传统产业作为支撑,新兴产业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从需求端看,传统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需求策源地,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丰富应用场景和广阔市场空间。比如,门类众多的传统产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迭代升级提供了丰富的应用、试错和优化机会,有力推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融合应用中持续创新发展。从供给端看,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工艺、底层基础技术等产业基础能力的支撑,需要传统产业在制造加工设备、关键零部件、制造工艺等方面提供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出口的一张“新名片”,背后离不开钢铁、有色金属、电子元器件、橡胶、玻璃等众多传统产业领域强大的供给能力和优势集成。如果丢掉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大量技术和产品创新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快速实现产业化,进而弱化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阻碍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我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空间巨大、前景广阔。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应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充分释放其所蕴含的新质生产力。加强传统产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顺应内需升级趋势,系统治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减少低效、无效供给,扩大优质供给。加快修订一批技术、安全、能耗、排放等关键核心国家标准,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学习在山西考察时重要讲话守牢转型发展的安全稳定底线心得体会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尤需明晰发展的边界与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西考察时强调,“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转型发展必须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在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明确要求“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分量更重、意义更深。资源型经济以其独特的禀赋优势,在特定发展阶段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却又因对单一资源的过度依赖,带来了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让很多资源型城市感受到切肤之痛。转型发展是硬任务,未来的增长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前提,以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为支撑,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在转型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任务仍然艰巨。拿能源保障来说,实现能源过渡和替代仍需较长时间,在此期间,如果传统能源保障不充分,新能源接续能力不足,就可能产生局部时段、部分区域能源保供风险。可见,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至关重要。也要看到,国际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持续上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仍需面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带来的挑战。复杂严峻形势下,转型发展尤需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谋定而动,既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安全基础,又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转型发展,涉及能源结构、工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多领域,转型过程中难免遇到来自技术、生态、产业链、供应链、社会运行等多方面的风险。这就意味着,安全不是单一方面、单个领域的安全,也不是某个时段、某一要素的安全,而是整体安全;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不只是经济要求,更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的总要求。从强化民生保障服务到切实维护生态安全,从强化安全生产到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一系列科学部署,正是在运用系统观念构建起立体高效的安全防护体系,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在守牢底线的基础上推动转型发展,难点在于升级与接续。破题之举,是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和推动传统动能焕新升级并行不悖。培育新动能,关键是以科技创新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快布局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抢占重要领域的发展制高点;更新旧动能,重点是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支持传统产业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满足新需求,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把改革的指向、政策的落点放在提供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稳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机制上。转型发展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理念与路径的深刻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压力与挑战,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是一个永恒话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懈怠。学习山西考察重要讲话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心得体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指出,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从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到今天的奋斗新征程,党对自身建设这道永恒考题的回答永远指向更严的尺度。让严的主基调持续响彻全党,让严的铁腕贯穿管党治党全链条,让严的氛围充盈政治生态的每个角落,是党凝聚伟力的生命线,更是中国迈向光明未来的坚实保障。新时代新征程,要让“严”的基石深植于政治土壤的肌理,化为滋养优良政治生态的源头活水,突出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为各项事业发展凝聚起强大正能量。严的基调不能移,锻造坚强政治之魂。此“严”非僵化束缚、窒息生机的桎梏,而是滋养生命、砥砺精神的淬炼熔炉。党的力量源于组织严密、纪律严明。今天在应对前所未有风浪之时,更要牢牢把稳政治建设这一“定盘星”,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思想淬炼与政治历练之炉火熊熊燃烧,锻造对党忠诚的铮铮铁骨;要全面构筑监督体系,织密无缝监督之网,使权力始终运行在阳光下;要强化“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的领导责任链条,严管厚爱结合,真正实现责任层层穿透。“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必须将“严”贯穿党的肌体每一根毛细血管,在正反两方面力量交织博弈中保持战略定力,确保党始终立于人民事业的最核心位置。严的措施不能减,根治沉疴痼疾之病。“严”绝非空洞口号,它是针对病灶、直达腠理精准进行手术。必须聚焦人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顽疾无论是隐蔽吃喝的“四风”新变种,还是啃食群众切身利益的“微—8—腐败”,必须紧盯不放、露头就打。既要靠“当下改”的霹雳手段,深挖细查各类新型腐败变异,更要靠“长久立”的系统思维,堵塞制度缝隙,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稳固堤坝。党纪国法面前没有“盲区”,也没有“铁帽子王”。党性党风党纪必须同步狠抓,正风肃纪反腐更要融通贯穿形成闭环,做到惩防并举、标本兼治。将纪律要求细化于日常,落实在小处,注重抓早抓小,在违纪破法萌芽处即果断“挥刀”,避免“破窗效应”侵蚀组织肌体健康。严的氛围不能弱,凝聚清正人心之力。政治生态的清明气象,最终由全体参与者共同守护。坚持“三不腐”一体推进,做实案件
本文标题:2025年7月学习贯彻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心得体会【7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322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