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 > 在2025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研讨会上的讲话
加强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下面是网友整理分享的在2025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研讨会上的讲话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在2025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研讨会上的讲话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今天,我们相聚在此,共同探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这一重大课题。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过去五年,我国基层治理经历了从“管理”到“服务”、从“单一”到“多元”、从“传统”到“智慧”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党建引领始终是贯穿始终的“红色主线”,是凝聚各方力量的“核心引擎”。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精准落地,到乡村“党建+产业”的振兴实践;从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中的群众动员,到应急管理中基层党组织的快速响应,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不断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但也要看到,随着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基层治理仍面临“资源整合难”“群众参与度低”“数字化赋能不足”等挑战。借此机会,我结合实践观察与思考,围绕“如何以党建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谈四点认识。一、强化政治引领:让基层治理“方向明”与“根基稳”同频共振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政治引领是基层治理的“定盘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首要任务是确保治理方向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一致,同时通过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筑牢治理的“战斗堡垒”。第一,以理论武装凝聚共识,校准治理“方向盘”。基层治理涉及千家万户,思想统一是行动统一的前提。近年来,各地通过“板凳课堂”“田间党课”“线上微宣讲”等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例如,某省在社区推行“理论+治理”双讲模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垃圾分类、物业纠纷调解等具体问题结合,让群众在案例中理解政策;某市在农村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组织党员干部用方言解读“三农”政策,激发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这些实践表明,理论武装不能“空对空”,而要“实打实”,通过“接地气”的宣讲,让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明白“为什么治”“治什么”“怎么治”,从而形成治理合力。第二,以组织覆盖织密网络,筑牢治理“压舱石”。基层党组织是治理的“神经末梢”。针对新兴领域治理薄弱环节,各地创新组织设置,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例如,某市在快递物流行业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引导快递员参与社区治安巡逻、孤寡老人帮扶;某省在商圈市场成立“党建联盟”,整合商户、物业、社区资源,解决停车难、环境脏乱等问题。这些案例启示我们,组织覆盖不能“形式化”,而要“功能化”,通过延伸党组织触角,让治理力量渗透到每个角落。第三,以严明纪律锤炼作风,绷紧治理“纪律弦”。基层治理直接面对群众,作风好坏直接影响党的形象。近年来,各地通过“小微权力清单”“群众评议”“纪律监督进社区”等方式,规范基层权力运行。例如,某县制定《村干部权力清单》,明确低保评定、集体资产处置等*项事项的办理流程,并在村务公开栏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某市开展“基层治理作风专项整治”,重点查处“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问题,群众满意度提升*%。这些举措表明,纪律监督不能“宽松软”,而要“长牙带电”,通过扎紧制度笼子,让基层干部习惯在监督下工作,确保治理公平公正。二、深化群众参与:让基层治理“独角戏”变“大合唱”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人”,关键在“共治”。党建引领不是“大包大揽”,而是通过搭建平台、创新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让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第一,“党建+协商民主”,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人来管”。协商是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有效方式。各地探索建立“党员牵头、群众参与”的协商机制,通过“居民议事厅”“乡贤理事会”“线上议事群”等平台,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角”。例如,某社区针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难题,成立由党员、楼长、律师组成的协商小组,组织居民召开*次议事会,最终达成“分层出资、按需使用”的方案,电梯顺利投用;某村通过“乡贤理事会”,调解土地纠纷、邻里矛盾*余起,实现“小事不出村”。这些实践证明,协商民主不能“走过场”,而要“见实效”,通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找到“最大公约数”,让治理决策更科学、更民主。第二,“党建+志愿服务”,让群众“动起来、乐起来”。志愿服务是凝聚群众的重要载体。各地通过“党员带头、群众跟进”的方式,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扶贫帮困、环境整治、文化传承等活动。例如,某市推行“党员志愿服务积分制”,将参与志愿服务时长兑换为生活用品、公共服务优先权等,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某社区成立“银发志愿服务队”,组织退休党员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开展反诈宣传,既解决了老年人实际困难,又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些案例启示我们,志愿服务不能“一阵风”,而要“常态化”,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打造品牌项目,让群众在参与中增强归属感、获得感。第三,“党建+文化浸润”,让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各地通过挖掘红色资源、传承传统文化,培育共建共享的治理文化。例如,某镇组织党员群众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传承革命精神;某社区打造“家风长廊”,展示居民家训,开展“最美家庭”评选,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这些实践表明,文化浸润不能“形式化”,而要“生活化”,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治理场景,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治理理念、支持治理行动。三、推动数字赋能:让基层治理“脚力”与“脑力”协同发力数字化时代,基层治理也要“上云用数赋智”。党建引领数字治理,不是简单地将线下工作搬到线上,而是通过技术赋能,破解“信息孤岛”“响应迟缓”等难题,提升治理的精准性、时效性。第一,搭建“智慧党建平台”,实现“一网统管”。各地整合党建、政务、民生等数据,打造综合性治理平台,推动资源下沉、服务上线。例如,某省开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云平台”,集成党员管理、志愿服务、矛盾调解等功能,群众通过手机APP即可反映问题,系统自动派单、跟踪督办,问题解决率提升*%;某市在社区安装智能感知设备,实时监测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情况,异常数据自动预警,基层干部可第一时间处置。这些实践证明,数字平台不能“建而不用”,而要“用活用好”,通过数据共享、流程再造,让治理更智能、更高效。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治理”。基层治理涉及海量数据,通过分析挖掘,可发现潜在问题、预测治理需求。例如,某县通过分析12345热线数据,发现农村地区饮水安全问题投诉集中,随即启动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惠及*万群众;某社区通过分析老年人就医记录,联合医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高龄老人提供上门体检、用药指导,受到群众好评。这些案例启示我们,大数据不能“束之高阁”,而要“服务实战”,通过数据驱动决策,让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第三,推广“线上议事”,实现“群众参与零距离”。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让群众参与治理更便捷。各地通过直播、视频会议、在线投票等方式,扩大群众参与渠道。例如,某村通过“线上村民大会”,讨论集体资产处置方案,在外务工村民可实时投票,参会率从以往的*%提升至*%;某社区开发“民生微实事”小程序,居民可在线提交需求、投票选择项目,社区根据结果优先实施,群众满意度达*%。这些实践表明,线上议事不能“替代线下”,而要“互补融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让治理更透明、更民主。四、注重机制创新:让基层治理“一时效”变“长久立”基层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防止“运动式治理”“一阵风”。党建引领机制创新,关键是通过制度设计,将成功经验固化为可持续的治理模式。第一,完善“党建+网格化”机制,实现“治理单元最小化、服务效能最大化”。网格化是基层治理的有效载体。各地通过优化网格设置、明确网格员职责,推动治理精细化。例如,某市将城市社区划分为“微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党员网格长、若干志愿者,负责信息采集、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工作,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某县在农村建立“网格化+积分制”管理,网格员对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情况打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这些实践证明,网格化不能“划而不管”,而要“管好用好”,通过明确权责、强化考核,让网格真正成为治理的“前沿阵地”。第二,建立“党建+资源整合”机制,实现“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基层治理涉及多个部门,资源分散是常见难题。各地通过党建联建、共建共享,整合部门、企业、社会组织资源。例如,某区成立“基层治理党建联盟”,整合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力量,建立“联合执法、信息共享”机制,解决占道经营、噪音扰民等问题;某社区联合医院、学校、企业开展“党建共建”,医院为居民提供义诊,学校开设老年课堂,企业捐赠健身器材,实现资源互补。这些案例启示我们,资源整合不能“各自为政”,而要“协同作战”,通过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让治理从“单打独斗”向“集团作战”转变。第三,健全“党建+考核激励”机制,实现“干好干坏不一样”。考核是导向,激励是动力。各地通过将治理成效与干部评优评先、晋升晋级挂钩,激发基层干部积极性。例如,某省出台《基层治理考核办法》,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指标纳入考核,对排名靠前的乡镇给予资金奖励;某市开展“最美网格员”“优秀社区工作者”评选,对获奖者给予物质奖励和政治荣誉,营造比学赶超氛围。这些实践表明,考核激励不能“平均主义”,而要“奖优罚劣”,通过树立鲜明导向,让基层干部愿作为、敢作为、善作为。展望未来:以党建创新开启基层治理新篇章同志们,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党的执政能力的“最近一公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治理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群众。要始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治理创新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要坚持系统观念,推动治理从“碎片化”向“整体化”转变。基层治理涉及多个领域、多个主体。要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党建、政务、服务、治理一体化,形成治理合力。三要坚持改革创新,以数字化赋能治理现代化。数字技术为治理创新提供了新工具。要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治理效能,打造智慧治理新生态。同志们,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责任在肩、使命光荣。让我们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以“绣花功夫”促提升,奋力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在2025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研讨会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327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