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年轻干部需深化思想认识,加强党性修养,提升能力素质,强化责任担当,严守纪律规矩,如何更好地落实这些要求?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年轻干部对照“五个进一步到位”问题查摆台账(深化思想认识要进一步到位、加强党性修养要进一步到位等五个”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喜欢。
年轻干部对照“五个进一步到位”问题查摆台账(深化思想认识要进一步到位、加强党性修养要进一步到位等五个方面)一、对照“深化思想认识要进一步到位”查摆问题1.问题:理论学习与基层实际脱节,存在“水土不服”现象。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我对党的创新理论有学习的热情,但往往停留在对理论本身的理解上,如何将这些宏大的理论精准地“翻译”成群众语言,并与我负责的具体工作,如土地流转、项目建设等紧密结合,我的能力还很欠缺,有时会感觉“有力使不上”。案例:在向村村民解释关于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时,我引用了很多文件里的专业术语,如“生态价值转化”“产业链延伸”等,村民听得一头雾水,效果不佳。而一位老同志用“山上种树、林下养鸡,鸡粪肥树、多路赚钱”几句大白话,就让大家豁然开朗。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的理论学习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实践层面,未能与基层的土壤和群众的语言体系有效对接。2.问题:对国情、乡情、村情的认识浮于表面,缺乏“泥土味”。我从校门到机关门,缺乏真正的基层生活历练,对农村的复杂性、农民的真实想法理解不够深刻。有时会想当然地用书本上的知识和城市里的逻辑去判断和处理农村事务,导致工作方法简单化,容易碰壁。案例:在推进村土地流转项目初期,我认为只要把政策讲清楚,把租金标准定合理,村民就应该会支持。于是我组织召开了几次村民大会,结果响应者寥寥。后来我才了解到,村民们不仅关心租金,更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保障、经营主体不靠谱等深层次问题。我因为前期没有沉下身子去和他们拉家常、交朋友,导致对他们的真实顾虑一无所知,工作走了弯路。3.问题:思想深处存在“镀金”心态,扎根基层的决心不够坚定。虽然我嘴上常说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但内心深处有时会把乡镇工作看作是职业生涯的一个“跳板”,想着尽快积累资历、干出成绩后能有更好的发展。这种不稳定的思想,导致我在面对一些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工作时,会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案例:我曾负责一项持续三年的乡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建设项目。项目初期我热情很高,但随着工作进入琐碎的日常维护阶段,且短期内难见显著成效,我的积极性就开始下降,有时会滋生“干一天算一天”的念头,而不是把它作为一项事业去精心打磨和持续优化。这种思想根源在于我没有真正把个人的成长与基层的沃土融为一体。二、对照“加强党性修养要进一步到位”查摆问题1.问题:群众观念树得不牢,服务群众存在“温差”。我与群众的感情基础比较薄弱,在工作中,有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干部”身份,习惯于管理和说教,而不是服务和请教。与群众沟通时,耐心不够,特别是面对一些文化水平不高、表达不清的群众时,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案例:一次,一位老大爷就征地补偿款的发放问题来咨询,因为耳背,我解释了好几遍他还是没听明白。我当时心里有些急躁,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态度也变得生硬。虽然最终事情解决了,但我的态度肯定让老大爷心里不舒服。我没有真正把自己放在“勤务员”的位置上,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存在明显的“温差”。2.问题:吃苦耐劳精神不足,有“机关化”倾向。我习惯于在办公室里看材料、写报告,下村入户的次数不够多、时间不够长。有时会觉得农村条件艰苦,与群众打交道“费心费力”,潜意识里有畏难情绪,缺乏老一辈共产党员那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奋斗精神。案例:镇里安排我包联一个偏远村,要求每周至少驻村两天。但我有时会以回镇里开会、报送材料等理由,减少驻村时间。在村里时,也多是和村干部在村委会交流,很少自己走到田间地头、农家院坝,去看看群众的生产生活,听听他们的心里话。我的双脚没有真正沾上泥土,自然也无法和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3.问题:组织纪律观念有时松懈,自我约束不够严格。作为年轻干部,我有时对组织的纪律规矩认识不够深刻,觉得只要不犯大错误,一些小节问题无伤大雅。在言行举止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有时会在非正式场合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或是在社交媒体上流露个人负面情绪。案例:我因为一个项目协调不顺,心里有怨气,就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工作太难了,心累”的动态,虽然设置了分组可见,但仍在同事和朋友中造成了不良影响。这种行为看似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实则是政治不成熟、纪律观念淡薄的表现,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三、对照“规范权力运行要进一步到位”查摆问题1.问题:急于求成,执行政策程序有时“跑偏”。我有干事创业的热情,总想尽快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干出名堂、干出成绩。在这种心态驱使下,有时会忽视工作程序的重要性,认为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可以适当“灵活变通”,存在违规办事的风险。案例:在我负责的“美丽庭院”创建项目中,为了赶在迎接上级检查前出形象、见效果,我对几户进度较慢的农户,在没有完全征得其同意的情况下,就安排施工队先行进场改造。虽然事后做了补救沟通,但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严重违反了群众工作纪律和项目建设程序,容易引发干群矛盾,好事没办好。2.问题:对权力界限认识不清,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在工作中,我有时把握不好自己的职责边界。对于不属于自己分内的事情,有时会出于“热心”而去干预,造成越位;而对于自己职责范围内但比较棘手的问题,又可能因为怕担责而不敢拍板,造成缺位。案例:在一次村级工程招标中,我作为镇里的联系干部,本应只负责监督和指导。但在评标过程中,我过多地发表了对几家投标单位的倾向性评价,试图影响村两委的决定,这是典型的“越位”。而在另一次处理村民建房纠纷时,本来我应该根据政策规定给出明确的处置意见,但我怕得罪人,只是含糊地让双方“自行协商”,没有履行好自己“缺位”的职责。3.问题: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小微权力”的廉洁风险认识不足。我认为自己职位不高,手中没有什么“大权”,不容易出问题。因此,对在项目验收、物资发放、信息上报等环节中存在的廉政风险点,警惕性不高,没有养成时时自省、处处设防的习惯。案例:我负责村里一项小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初步验收工作。施工方负责人为了表示感谢,在验收结束后提出要请我吃饭,并送了两条烟。我当时觉得项目不大,又是对方主动,就婉言谢绝了饭局但收下了烟,认为这是“人之常情”。事后才猛然醒悟,这已经触碰了廉洁纪律的红线,说明我对“小微权力”背后潜藏的风险认识严重不足。四、对照“从严监督执纪要进一步到位”查摆问题1.问题:对纪律规矩“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敬畏之心。我对党的各项纪律规矩,大多停留在“知道有这个规定”的层面,但对其背后的深刻考量、具体要求以及违反后的严重后果,理解不深,没有真正把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在行动上容易出现偏差。案例:按照规定,下乡开展工作应按标准缴纳伙食费。有几次我在村里工作到饭点,村干部热情留我吃饭,我抹不开面子,就留下来吃了“派饭”,也没有主动缴纳伙食费,觉得这是“小事一桩”。现在反思,这就是典型的纪律意识淡薄,没有把遵守纪律规矩当作一种政治自觉和行为习惯。2.问题:自我批评“怕丢丑”,接受监督“怕麻烦”。作为年轻人,我爱面子、自尊心强,在组织生活会上进行自我批评时,总想“扬长避短”,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多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害怕深挖下去会“丢面子”。对于领导和同事的批评监督,有时口头上表示接受,但内心深处会觉得是“找茬”“麻烦”。案例:在一次工作总结会上,领导批评我提交的报告数据不准、逻辑不清。我当时虽然表态会立即修改,但心里却有些不服气,觉得领导“小题大做”。会后也没有深刻反思自己工作态度不严谨、作风不扎实的问题,而是急于把报告改完“交差”,没有真正做到从批评中吸取教训、改进工作。3.问题:对身边的不良风气和现象缺乏斗争精神。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时会看到一些不符合党员干部身份的言行,但常常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怕站出来指正会“引火烧身”,影响人际关系。这种“和事佬”心态,实质上是党性原则不强的表现。案例:我偶尔会听到有同事在办公室里抱怨组织、议论领导,传播一些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我明明知道这样做是违反政治纪律的,但从来没有当面制止过,最多是自己不参与、默默走开。我没有尽到一名共产党员维护党的形象和团结统一的责任,斗争精神严重不足。五、对照“推动担当作为要进一步到位”查摆问题1.问题:基层工作经验匮乏,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不足。我虽然有理论知识和工作热情,但缺乏处理基层复杂矛盾和突发事件的实践经验。面对一些“鸡毛蒜皮”的纠纷和“油盐不进”的群众,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本领恐慌”问题突出。案例:在协调村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引发的纠纷时,我反复给他们讲政策、讲道理,但双方情绪激动,根本听不进去,甚至差点动手。我当时完全乱了阵脚,不知道如何控制场面,最后还是请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村干部出面才把事情平息下来。这暴露了我在群众工作方法、应急处突能力方面的巨大短板。2.问题:存在畏难情绪,缺乏“钉钉子”精神。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投入、反复“拉锯”的硬骨头工作,我有时会产生畏难和急躁情绪,希望“毕其功于一役”。一旦遇到阻力或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就容易泄气,缺乏一抓到底、不见成效不收兵的韧劲和恒心。案例:我负责的村历史遗留违建拆除工作,涉及到十几户村民,情况非常复杂。在初期走访了几户,都遭到了强烈抵制后,我就觉得这项工作“根本推不动”,产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我没有继续耐心地一家家做工作、一个个想办法,而是将问题上报,希望由上级出面协调,实际上是一种不敢啃硬骨头、不愿下苦功夫的逃避行为。3.问题:工作闭环意识不强,抓落实“虎头蛇尾”。我在执行任务时,往往重视工作的部署和启动环节,但对过程中的跟踪问效和完成后的“回头看”不够重视。工作满足于“完成了”,而不是“完成好了”,缺乏形成工作闭环的严谨作风。案例:今年上半年,我组织了一次面向村级后备干部的业务培训。培训班办得很热闹,也请了专家授课。但培训结束后,我就把这事放下了。没有去跟踪了解这些后备干部是否将所学知识用到了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建立一个反馈评估机制来检验培训效果。导致培训与实践脱节,工作只完成了“前半篇文章”,效果大打折扣。以下内容供参考:突出抓好年轻干部专题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明确要求,突出抓好年轻干部的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必须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不断增强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抓好年轻干部这一重点群体的学习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树立良好作风,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年轻干部思维活跃、敢想敢干,充满蓬勃朝气、昂扬锐气。但同时也要看到,处在事业和生活起步期的年轻干部,由于党性历练、社会阅历、基层锻炼相对不足,面对不良诱惑和“围猎”腐蚀,作风防线更容易失守,“前脚刚踏上仕途,后脚就走入歧途”的例子并不鲜见。有的宗旨意识淡漠,精于自我设计,升官发财想得多,为民办事想得少;有的价值观走偏、权力观扭曲,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有的工作作风庸俗,热衷于同商人老板吃吃喝喝、称兄道弟;有的追求低级趣味,生活作风不检点;有的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面对工作考验“左躲右闪”,更有甚者直接“躺平”。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抓紧解决,坚决防止年轻干部滋生风腐交织问题。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抓好年轻干部学习教育须立足于早。习近平总书记形象比喻:刚参加工作的干部就像小树苗一样,需要精心浇灌、修枝剪叶,基础打扎实了才能茁壮成长。年轻干部从政的起步阶段,就要充分利用好入职教育、岗前培训、任前谈话等关键节点,常念“紧箍咒”,警醒自己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经常对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从小事小节守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年轻干部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常学常新、细照笃行、知行合一,从一开始就筑牢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和作风根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抓好年轻干部学习教育须立足于严。年轻干部不缺学历,缺的是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严把年轻干部作风关口,就要全方位全周期加强教育管理监督,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在年轻干部群体中树立起来、执行到位
本文标题:年轻干部对照“五个进一步到位”问题查摆台账(深化思想认识要进一步到位、加强党性修养要进一步到位等五个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331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