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讲话稿 > [领导讲话]在全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会议强调,要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如何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分享的“[领导讲话]在全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在全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省〈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实施方案》,总结我市乡村振兴工作的进展与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农业强市建设,确保乡村全面振兴取得群众可感可及的实效。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的分管同志,以及部分乡镇、村代表。刚才,市农业农村局汇报了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的总体情况,*县、*区分别就本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施粮食产能提升工程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务实、很有借鉴意义,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一、深刻领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意义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更关系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其重大意义。(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乡村振兴正是实现这一初心使命的重要途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只有让农村发展起来、农民富裕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农村人口达23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8%,农村地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2%,乡村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近年来,虽然我市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善,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2024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600元,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2%,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82%,比城市低15个百分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师资缺口达1200人,农村医疗床位数每千人仅为2.3张,低于城市的5.8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着力解决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农村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通过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例如,县镇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500元,村民的住房条件、出行环境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这充分说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践行我们党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是让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必然选择。(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乡村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能够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从需求端看,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农村消费潜力将不断释放。2024年,我市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80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高于城市2.5个百分点,但人均消费支出仍仅为城市居民的48%,提升空间巨大。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拉动内需增长。从供给端看,乡村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基地,是提供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的重要来源。我市是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年产量稳定在320万吨以上,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8%;同时,我市特色农产品丰富,如*县的优质水果、*区的绿色蔬菜等,年产量达150万吨,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需求,还远销全国各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能够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绿色的农产品和特色产品;能够充分挖掘乡村的生态、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等,丰富市场供给。例如,*镇依托当地的古村落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收入达8亿元,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了新活力。(三)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基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而乡村是粮食生产的主战场。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肩负着重要责任。近年来,我市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增长,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达680万亩,总产量325万吨,其中小麦120万吨、玉米100万吨、水稻105万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种粮比较效益偏低,部分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业基础设施仍有薄弱环节,抗灾能力有待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够高,粮食单产还有提升空间等。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特别是实施粮食产能提升工程,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通过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通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保收能力;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农业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例如,我市计划实施的粮食产能提升“三个一千”工程,力争培育1000户以上种植1000亩以上、年产粮1000吨以上的种粮大户,这些种粮大户将成为粮食生产的骨干力量,能够有效带动粮食产能的提升。据测算,通过实施该工程,预计到2026年,我市粮食总产量可增加20万吨,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二、客观总结我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成效与存在问题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客观分析、认真对待。(一)工作成效显著,乡村发展态势良好一是乡村产业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我们坚持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2024年,全市乡村产业总产值达850亿元,同比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0元,同比增长9%,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3个百分点。在特色种养方面,县的优质水果产业规模达15万亩,年产值18亿元;区的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年产量60万吨,供应周边多个城市。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10家,加工转化率达65%,比2021年提高8个百分点,如镇的粮食加工企业,年加工粮食50万吨,产值15亿元。在乡村旅游方面,打造了村、*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5亿元。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宜居水平不断提升。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重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改造农村户厕25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50处,覆盖行政村比例达65%。同时,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农村房前屋后杂物、村内沟渠淤泥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例如,*村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拆除危旧房屋30间,修建休闲广场2个,种植绿化树木1000棵,村庄环境变得整洁优美,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村庄。三是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提升。我们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交通方面,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200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90%的自然村通硬化路。在水利方面,建成高标准农田15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4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5%。在电力通信方面,实现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覆盖,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8%;农村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率均达100%,5G网络覆盖80%的行政村。在公共服务方面,推进城乡教育、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学校50所,新增学位8000个;改造乡镇卫生院30所,新增医疗床位500张;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70%,比2021年提高15个百分点。四是乡村治理不断加强,乡风文明持续向好。我们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市所有村(社区)都建立了党组织领导的村(居)民委员会,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村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60%。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每个村都配备了法律顾问,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5%。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860个,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000场次,引导农民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例如,*村通过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明显减少,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二)存在问题突出,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一是产业发展层次不高,竞争力有待提升。虽然我市乡村产业有了一定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弱等问题。特色种养业大多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深加工不足,如*县的水果产业,深加工产品仅占总产量的20%,大部分以鲜果形式销售,附加值较低。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知名品牌仅30个,市场认可度不高,与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同时,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地区盲目跟风发展同一产业,导致市场竞争激烈,如部分乡镇都发展食用菌种植,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影响了农民收益。二是农村人才短缺,支撑作用不足。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但我市农村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存在“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现象。一方面,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据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外出务工人员达6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导致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知识化水平偏低。另一方面,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乡村医生、乡村教师等严重不足,全市每万名农村人口拥有农业技术人员仅1.2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中小学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比仅15%,远低于城市的35%。虽然我们出台了一些人才引进政策,但由于农村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偏低等原因,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如*镇曾引进5名农业技术人才,不到两年就流失了3名。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有短板。虽然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了一定改善,但与农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基础设施方面,部分偏远农村地区的道路等级较低,晴通雨阻现象依然存在;农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有效灌溉面积占比有待提高;农村物流体系不完善,“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部分农村地区快递配送成本高、时效慢。在公共服务方面,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水平与城市差距明显,农村学校优质师资短缺,教学质量不高;农村医疗机构设备简陋,诊疗能力有限,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低,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例如,*村距离最近的乡镇卫生院有15公里,村民看病需要长途跋涉;*镇的农村养老服务中心仅有床位50张,难以满足当地2000多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四是农村改革创新力度不够,发展活力不足。农村改革是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动力,但我市农村改革仍存在一些瓶颈制约。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难度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进展缓慢,2024年全市仅入市15宗,面积120亩,远低于预期目标。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虽然完成了清产核资和成员身份确认,但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有限,全市还有30%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5万元。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够,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全市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仅300户,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仅80亩,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三、准确把握当前我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形势与机遇当前,乡村振兴进入了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我市
本文标题:[领导讲话]在全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346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