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方案策划 > 方案 > 财政、金融“十五五”发展规划
财政、金融“十五五”发展规划旨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风险防控,保障金融稳定。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财政、金融“十五五”发展规划”,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财政、金融“十五五”发展规划第一部分“十五五”财政发展规划一、“十五五”财政改革发展环境和机遇挑战“十五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谋篇布局、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五年,也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财政改革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同时新冠疫情将深刻改变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发展趋势,需要财政在统筹考虑内外经济平衡的前提下,增强财政应对风险的能力。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方面我国经济运行依然保持了总体平稳的发展态势,新产业、新经济、新商业模式不断孕育,为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同时面临外部环境不断趋紧、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党中央已明确“十五五”期间将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就需要财政部门更加主动地发挥财政在政府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作用。从自身环境看,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的水平,雄厚的工业基础及抗风险能力的增强,加之一直立足于科技创新,使得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即使在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及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情况下,仍旧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时,具有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这是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二)财政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经济基础实力雄厚,拥有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整体经济运行稳中提质,传统工业不断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具备规模巨大的市场优势和潜力,整体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发表的重要讲话,《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加快实施,为“十五五”发展提供了新历史机遇。财政持续推进改革创新,财政事业发展基础较好。财政围绕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收支组织、预算改革、绩效管理、财政体制、财政管理、服务大局、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发力、协同推进,全市财政总体实力迈上新台阶,财政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财政收入质量显著提升,财政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重点支出有效保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三)财政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财政中长期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十四五”中后期财政收入增幅持续放缓,受经济下行、新冠疫情等多因素叠加影响,预计“十五五”财政收入增幅将处于较低增长区间。同时,财政刚性支出快速增长,整体收支平衡压力巨大,财政中长期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财政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不稳定因素增多,作为工业城市,中美经贸摩擦及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需要财政部门更加积极有为,继续拓宽减税降费成效,着力扩大总需求。同时,PPP项目付费渐入高峰期,专项债券规模增加,债务风险处于较高水平,需提前做好风险应对预案,主动防范化解公共风险,切实增强财政抗风险能力和经济发展韧性。对标对表,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的财政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着力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将绩效管理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供给效率,通过财政政策精准推进供给侧改革,进一步优化财税营商环境,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二、财政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建成现代财政制度,健全财政资金、政策、项目统筹保障机制,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构建市乡两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充分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建设提供坚强财力保障和体制机制支持。(二)总体目标1.财政收支目标。“十五五”期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同步,总量继续在市各县(市、区)中保持第一位次。财政支出将继续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的原则,全面落实上级财政政策,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力以赴“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2.财政管理目标。围绕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财政制度目标,全面落实各项财税政策措施,科学研判全市的经济财政形势,健全公共财政收入和调控体系,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硬化预算刚性约束,推进财政绩效管理,深化财政信息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全市财政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三)主要任务1.进一步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十五五”期间,全市收入增幅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同步,总量继续在市各县(市、区)中保持第一位次。到2030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2亿元,年均增长6.28%。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多渠道增加可用财力,努力争取更多中央及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为全市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保障。2.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和各类扶持政策,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结合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和我市经济发展情况,全面对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政策,支持落实“五大倍增”行动计划,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创新财政支持方式。3.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机制。持续加大财政民生投入,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强预算编制,从严从紧编制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障民生支出预算。“十五五”时期,将着力支持公共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民生保障的财政倾斜力度,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4.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加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力度,“十五五”时期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确保消除经济薄弱村。继续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农村环境整治投入,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加大乡村旅游投入,以旅游为抓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着力将市的好山好水转化为人民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5.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努力构建国有企业党委把方向,董事会定战略,经理层抓落实,监事会履职尽责的“三会一层”均衡格局。探索外部董事制度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国资国企监管体系。推动国有企业产业升级,优化和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支持国有企业通过项目合作、产业共建等市场化方式带动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6.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能力。扎实推动《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和《会计法》等财政法律法规落实,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加快建成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绩效管理。实施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现代预算制度。创新财政惠民资金监管方式,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资金监管效率。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管理能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政府采购改革,简化采购审批程序,提升政府采购效率。三、“十五五”财政改革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十五五”时期是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必须因势而变、守正创新,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建设高质量财政、助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培源、节支、保重、增效、风控、提质,认真答好“十五五”财政改革发展新答卷。(一)着力“培源”,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进一步强化“财随政走”的政治意识,着力发挥好财税政策的结构性调控优势。一是强化财政政策预期管理。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变化,加强对财政运行的监测分析,推动财政政策与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等政策协同发力,全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持续发挥减税降费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的政策效应,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内生动力。三是夯实财源基础。坚持开源与挖潜增收相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加大“跑”和“争”的力度,努力涵养培植财源。强化综合治税,堵塞征管漏洞,做到应收尽收,建立税收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四是强化政府债券的撬动作用。在确保债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用足用好债券额度,优化债券投向结构,保障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率效益,形成对经济的有效拉动。五是落实各项金融政策。做好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动“政采贷”等政策性贷款的发放,助力实体企业发展。(二)着力“节支”,促进财政资源有效配置。将进一步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大手大脚花钱。一是要坚持定位清晰,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公共财政的基本定位,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积极做好公共财政应该去做的事项,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完善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分配机制,深度调整支出结构,深度挖掘内部潜力,从严从紧管好财政支出,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三是调整支出结构。更加突出政策重点,把钱用在刀刃上,紧扣“六稳”关键环节,落实“六保”重点任务。四是强化绩效管理。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保障体系,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格局,使绩效融入预算,让绩效服务预算,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三)着力“保重”,确保财政平稳可持续发展。将进一步树立“人民至上”的思想,把保基本民生放在优先位置予以保障。一是重点保障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全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围绕“1366”总体思路,全力服务“五大倍增”计划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对上争取设立基金,探索成立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引导母基金,吸引更多外部资金共同支持本地经济发展。调整完善产业扶持方式及政策,支持“亩均论英雄”“创新论英雄”,精准扶持,扶优扶强,切实发挥财政奖补资金导向作用,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二是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短板和不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守住底线、突出重点,统筹做好各项民生工程工作,落实好民生工程牵头抓总职责,对照目标责任书,强化责任落实、作风建设和跟踪问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把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和财政资金引导力度,完善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清一改”“三大革命”和美丽乡村建设,支持新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危房及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支持省级中心村建设。支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支持山核桃产业振兴及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进一步规范村级公益事业财政奖补项目实施。四是统筹保障基层运转。坚持全市一盘棋,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增强托底保障能力,切实兜牢“三保”底线。定期对“三保”投入进行梳理,规范过高承诺、过度保障的支出政策,努力做到民生保障当期可承受,未来可持续,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四)着力“增效”,持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将更加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一是突出预算改革的创造性、引领性。在继续推进零基预算”、四本预算”、“三年滚动预算”的基础上,持续推进预算改革和预决算信息公开,严格预算执行约束,以提升预算能力为核心,围绕资源配置、财力统筹、协同管理等领域重点突破,依托“制度+技术”为预算管理赋能,力争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促进财政预算管理提质增效,牵引带动政府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二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推动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扩围升级,逐步从预算支出领域向财政政策实施、财政管理效果评价领域拓展,围绕预算支出结构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债务风险与可持续性等方面,探索建立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开展各领域支出成本效益分析研究,确保财政资源高效配置,增强财政可持续发展,并强化绩效管理跟踪监督及结果应用。完善政府绩效考核预算绩效管理指标及考核体系,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制度和绩效问题整改
本文标题:财政、金融“十五五”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349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