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 > 关于XX县民族宗教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XX县民族宗教工作进展顺利,政策落实到位,民众满意度高,但仍存改进空间,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关于XX县民族宗教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相关材料,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1/13关于XX县民族宗教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关于〔…〕县民族宗教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县少数民族及宗教工作现状,进一步督促有关部门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县人大常委会派出调研组于20xx年6月25日至7月1日,通过召开座谈会,与相关部门座谈了解,分别深入到〔…〕县珠街乡从岗村、耈街乡土皮太村、更戛乡打瓦村、勐统镇长山村等6个乡镇(村、社区)和县民宗局、县教育体育局、县文化和旅游局等6个单位对全县民族宗教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有3个民族乡,5个散杂居民族乡镇,17个民族村,3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4300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有彝、傣、苗、布朗、回、白、傈僳7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彝族23674人,占%,主要分布在珠街乡,耈街乡打平、栗木、阿水、土皮太4个村。傣族6959人,占%,主要分布在湾甸乡上甸社区和大城、小街子、下甸3个村,柯街镇大地、芒赖2个社区,卡斯镇邑林、龙潭、大水平3个社区,勐统镇勐统社区。苗族6181人,占%,主要分布在柯街镇联合社区、沙坝村3个村民小组,珠街乡岔河、子堂、谷满、羊街4个村10个村民小组,耈街乡耈街社区和打平、土皮太2个村12个村民小组,勐统镇长山村10个村民小组,更戛乡打瓦、西桂、大沙坝3个村6个村民小组,布朗族2368人,占%,主要分布在卡斯镇卡斯社区、新谷村。回族1057人,占%,主要分布在田园镇关庙、勐廷2个社区和湾甸乡上甸社区,柯街镇大地、柯街、芒赖3个社区。白族972人,占%,主要分布在田园镇、卡斯镇、勐统镇。傈僳族608人,占%,主要分布在更戛乡米河村、珠街乡谷满村。全县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大宗教,有合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26个,教职人员41人,信教群众余万人。二、全县民族宗教工作取得的成效近三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我县民族宗教工作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始终把夯实民族工作基础、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稳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相关政策法规,全面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全县保持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宗教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一)强化组织领导,民族宗教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为切实加强对我县民宗教工作的协调领导,县委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民族宗教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3/13彻落实。全县上下形成党委集中统一领导,政府及民族宗教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民族宗教工作格局。(二)坚持项目带动,助推民族地区跨越发展。近三年来,我县坚持以项目示范带动为抓手,积极向上汇报协调,争取项目资金,依托国开行、浦发行等项目,持续加大民族地区道路交通、水利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20xx年以来,投资亿元在更戛乡打瓦村、西桂村、大沙坝村,耈街乡土皮太村等苗族聚居地区和卡斯镇卡斯社区布朗族聚居村寨对苗族和布朗族实施了整族帮扶,苗族、布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目前,全县124个村(社区)乡村道路100﹪实现水泥路面硬化,有40﹪以上的村组道路得到硬化。全县43004人少数民族群众饮水安全和住房基本得到保障。全县13乡镇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综合文化站,在民族地区建成民族文化广场10个,民族文化村情展室17个,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得到健全和完善。20xx年以来,实施民族中小学建设项目30个,总投资6245万元,新建校舍建筑面积11901平方米。全县每个乡镇都有一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社区)有一所标准化卫生室,并且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村医416名,每个村卫生室达2至3名,基本可以满足民族地区群众基本公共卫生需求。(三)坚持示范引领,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成果显著。2005年,田园镇勐廷村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先进集体殊荣,受到国家民委表彰。20xx年以来,全县共投入民族发展专项资金2200万元,先后打造了勐统镇长山村火皮地、松林两个自然村;柯街镇大地社区落笔自然村;耈街乡啊水村下啊水自然村、土皮太村;珠街乡羊街村兴龙自然村、子堂村;更戛乡打瓦村打么沟自然村等21个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得到省、市各级充分肯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创建,加快了我县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步伐,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繁荣发展。(四)坚持长短结合,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近三年来,县乡各级政府结合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长短结合的思路,合理布局产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有效助推群众增收。如勐统镇近期以种植蚕桑、香料烟、甘蔗等短平快产业为主,20xx年新植蚕桑1947亩,其中苗族新植100户亩,新植甘蔗863亩,其中苗族258亩。中期以发展畜牧养殖为主,成立以苗族群众为理事长的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入社社员50户,养殖肉黄牛202头。远期以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重,着力打造万亩澳洲坚果示范村,种植澳洲坚果6078亩,其中苗族2334亩。又如更戛乡20xx年投资301万元在打瓦、西桂、大沙坝村实施苗族地区产业发展项目,新植澳洲坚果套种晚熟芒果360亩、花椒230亩;在西米村白草林布朗族村寨种植重楼100亩。目前,全县3个民族乡,5个散杂居民族乡镇,17个民族村的少数民族群众基本实现每户有1至2项稳定收入的产业。(五)高度重视团结稳定工作,努力营造和谐发展氛围。5/13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近三年来,县乡各级各部门始终把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工作作为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结合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傣族泼水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和宗教节庆活动,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等宣传活动,使共同团结进步思想深入人心。二是注重民族地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坚持抓早抓小,及时将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全县少数民族群众无群体性上访的苗头和隐患。三是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勐廷清真寺阿语教育及县境内阿文整治结束。严格按照省市宗教工作一网一清单要求,积极推进宗教网格化管理,124个村(社区)实现全覆盖,宗教活动合法规范,确保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服务意识不够强,依法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调研中发现,我们部分干部对民族工作重视不够,服务意识不够强,有的干部对少数民族存在偏见和歧视。要承认有些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生存环境条件的限制,存在观念落后、水平低、素质差,内生动力不足的现实,与时代发展相悖,与健康向上生活相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存在不同的民族特性和差异性,而我们有的干部因此嫌弃少数民族群众,与群众沟通交流不够,认识了解不多,只有需要落实某项任务时才到村寨召开一个会议或走一趟,群众工作不够深入,不能坐在一个凳子上说话。对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历史遗留问题不了解,掌握不精准,对一些诉求简单处置,推三拉四,甚至厌烦,有些少数民族群众的诉求缺乏适当表达渠道和得不到有效解决,让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公信力。如更戛大沙坝村苗寨村民小组的殡葬改革政策执行难的问题;更戛、勐统部分苗族群众户口及身份消失的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部分群众不服从各级政府管理,而我们的干部还片面认为少数民族就是落后,就是说不通,就是影响工作。(二)对群众教育引导不够,法制宣传有待加强。全县有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长期居住在边远山区,由于与外界交流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了解掌握不深,形成了我行我素,自由散漫,只求各级照顾、不讲奉献的坏习惯。乡村各级除每年组织召开几次群众会议外,缺乏有效的教育机制,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同时,县乡各级各部门对群众法制宣传教育也不够深入广泛,尤其是对义务教育法、婚姻法、计划生育法等宣传不够,造成部分苗族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够强,早婚早育、近亲结婚、未婚先孕等现象比较突出。由于高校大学生毕业就业困难,造成部分苗族适龄儿童不愿读书、不想读书,辍学现象突出。部分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对各级政府失去公信力,对产业发展、殡葬改革、计划生育等政策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时有发生。(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民生事业有待改善。我县7个世居少数民族,除傣族、回族、白族、布朗族群众大多数7/13生活在坝区和乡镇集镇周边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要好一些,其他3个世居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群众大部分居住在距乡镇集镇较远的山区,生存环境恶劣,发展十分困难。近三年来,虽然各级政府持续加大基础建设力度,道路交通、水利建设、教育卫生等基础建设有了较大改善,但全县仍然还有60%以上的民族群众村组道路、入户道路没有硬化,路面较差较窄,晴通雨阻。部分群众人畜饮水还得不到根本保障,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沟塘坝渠毁坏严重,灌溉无法保证,种植业靠天吃饭现象突出。文化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教育卫生、住房保障、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还需要加大投入。(四)发展意识不够强,后续产业培育发展乏力。部分民族群众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特别是苗族群众惰性思想严重,或多或少还存在游涉狩猎思想,没有形成长远发展的思想。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要求,虽然大部分群众已基本解决温饱,但仍然处于低层次的生活层面,投入再生产能力弱,部分苗族群众不重视庭院建设,人居环境差,借贷享用,卖青吃青现象突出,后续产业发展投入不足,群众持续增收困难。如耈街、珠街两乡,主导产业有烤烟、核桃和养殖业,烤烟受双控政策影响,一当核桃价格市场疲软,价格大幅度下滑,如不加快后续产业培植,群众持续增收乏力,将会影响到一大部分群众返贫。又如更戛打瓦、勐统长山等苗族群众养殖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35%以上,但牛品种改良仅达50%,猪品种改良仅达60%,畜牧养殖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不高,直接影响到群众增收。从全县整体情况看,边远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后续产业培植不足,群众可持续增收困难。(五)民族文化挖掘不足,文化传承和保护人才匮乏。我县7个世居少数民族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但由于投入有限,研究挖掘碎片化,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不紧、融合不够,没有形成产业优势,难以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人才严重匮乏。目前,全县共有56名少数民族入选非遗传承人,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2名、市级18名、县级35名,但多数传承人年龄偏大,而现有的少数民族青年多数不愿意参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长此以往,很多非遗文化将面临失传,特别是以傣族、布朗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汉化更为严重。(六)宗教管理力量薄弱,依法管理有待加强。机构改革后,县民族宗教管理部门人员编制及经费保障不足,正常运转困难。宗教活动场所基础条件差,管理机构人员不健全、不规范,执教人员年龄偏大,本土化推进困难,素质参差不齐,水平不高,力量薄弱。随着信息化时代推进,网络信息传教存在安全隐患,管理难度大。极少数乡镇和部门对宗教工作重视不够,政治敏锐性和警惕性不高,相互配合,联合执法管理有待加强。(七)民族干部教育重视不够,后备干部培养乏力。通过调研座谈了解,我县共有少数民族干部241人,其中县处级69/13名,乡科级92名,科员143名,其中妇女25名。全县7个世居民族中,苗族、傣族干部极为缺乏,其中35岁以下傣族中青年干部为0。同时,县乡各级对民族干部教育培训仍然还存在重视不够,对后备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力度不足等问题。四、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的几点建议(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县乡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依法管理,加强与少数民族群众的沟通交流,以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通过联络联谊、文艺会展、体育活动、技艺比赛等手段和方法,交流感情、融洽关系。如这几年勐统长山在春节期间举办苗族花山节,各民族融入在一起,
本文标题:关于XX县民族宗教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369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