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 > 关于我市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调研报告 2
报告深入分析了工业园区体制机制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建议和创新措施。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关于我市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调研报告 2相关文档,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1/16关于我市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调研报告2关于推进镇村规划建设管理的调研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规划上不作为是最大的失职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一、我市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现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规划引领、品质提升、科学管理、底线约束、产业融合、城乡统筹的总体思路,在镇村规划建设管理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市农村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得到极大改善,土地利用效率、镇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1.科学定位,镇村规划编制有序。一是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20xx年,安庆市政府批准通过了《潜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我市先后启动了乡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均通过了原县政府审批。在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时,按照轴带崛起,打造双心引领,两核驱动,三带协同,多极支撑的市域发展空间新体系的要求,对涉及的9个乡镇、781平方公里环潜水河区域系统规划、升级打造,实现林区变景区、河滩变公园、生态变生产、农品变商品,建成了环潜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区。源潭镇围绕两化一中心建设,建成集刷艺小镇客厅、省刷制品质检研发中心、跨境电商产业园于一体的刷业集群创新和服务中心,建成全省首个镇级公用型保税仓库,刷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元。二是分步推进村庄规划。按聚集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分类要求,在全面调查摸底、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山区、圩畈区、平原丘陵区实际情况,将174个行政村分为聚集提升类94个、城郊融合类36个、特色保护类36个、搬迁撤并类8个。按照规划编制相关要求,聘请专业技术服务单位,对我市已编制且正在实施的1个行政村村庄规划和16个中心村整治规划进行了综合评估,其中满足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要求的占%,需要完善的占%,需要重新编制的占%。根据省、市关于村庄规划的相关要求,研究制定了《潜山市村庄规划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xx-20xx年)》,明确了求知村、万涧村、莲花村等6个村为市、县两级试点村,6个试点村村庄规划均通过专家评审。截至目前,全市72个村已确定规划编制单位,并完成相关数据调取及第一次实地调查,69个村计划今年启动编制,33个村计划20xx年编制。2.突出重点,镇村建设推进有力。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和扩面延伸工程,全市农村公路里程达3804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建成道路超2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组组通。投资建设凤凰山墓区和花园山文化陵园等2座城市公益性公墓,在14个乡镇已建设17座公益性公墓,镇级公益性公墓覆盖率达%。二是促进镇村功能提升。市政府3/16按照无园区乡镇补助500万元,有园区乡镇补助300万,对乡镇政府所在集镇功能进行整体提升。通过对农村老旧房屋、空心村、危房的拆除整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危房隐患有效消除。加大特色保护类传统村落、建筑、农房的保护修缮力度,市政府每年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对各乡镇传统建筑修缮保护进行奖补,有效保护和延续了我市传统建筑风貌。全市现有国家级传统村落4处和省级传统村落6处,其中龙潭乡万涧村被安徽省住建厅评选为传统村落保护示范点。三是优化镇村人居环境。扎实开展农村三大革命,全市重点水域保洁面积达288万㎡,公厕作业达357座(城区41座、乡镇316座),通过PPP项目建成1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收处能力得到增强。创新推进四宜特色村镇试点,大力发展绿色+特色板块经济,建成了黄铺镇黄铺村稻香荷美田园综合体、天柱山镇茶庄村休闲康养小镇、水吼镇天柱村四季康养民宿集群、龙潭乡万涧村古村落保护利用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基地等一批特色村镇。在茶庄村、天柱村等旅游重点村,积极引进外脑、外资,充分利用闲置农房建成海心谷、归云居、天鹅堡、陋室邂逅等各类中高端民宿30余家,环天柱山民宿集群初现雏形。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160个,美丽乡村正朝着美丽经济升级发展。3.严管严控,镇村管理监督有效。一是推进规划实施管理。先后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实施意见(暂行)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及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为推进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提供了操作遵循。各乡镇、开发区均建立联审机制,成立工作专班,推行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村协管员制度。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在党员群众中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宅基地政策宣传,公开发布一图看懂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实施意见,推进农村宅基地审批流程进村入户。二是加强公共设施管理。道路管护上,严格落实路长负责制,798名村居包片村干选聘为乡村道路专管员,承担村内农村公路管理巡查、安全隐患排查、养护监督等职责,列入交通部数据库的农村公路做到了应养尽养。城乡环卫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顺利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主动顺应乡村发展的需求,大幅增加环卫作业范围,全市道路保洁面积由前期380万㎡增加至现阶段的959万㎡,垃圾收集处置从20xx年的万吨增加到20xx年的万吨。公墓管理上,创新市场化运作,将公墓管理权、经营权划归潜润集团,由其负责殡葬服务和公益性公墓建设运营。三是加强日常执法管控。集镇所在地建设严格按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村民建房一户一宅的规定,鼓励村民原址重建以及使用村内空闲地新建,禁止占用耕地。按网格化管理要求认真开展农村宅基地常态化巡查,促进管控到边到角。二、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市在镇村规划建设管理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镇村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还有一定的差距。总体看来,还存在对规划认识不深、执行5/16不严、建管脱节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划编制重视不够。一是对规划的认识不够。少数干部对规划的严肃性、科学性认识不够,不行就调整,存在重调轻编的现象。乡镇层面没有专门的领导机构,乡镇资规所受人员编制等方面的限制,不能起到主导作用。镇村干部对规划知识的了解不深入,绝大多数村级班子去年换届进行了大范围调整,专业知识掌握不准,不知道如何编制规划。二是参与意识不强。村级在编制村庄规划过程中,过度依赖规划编制单位,不少村没有摸清家底,对村级发展没有系统的思考,对产业布局没有科学的谋划,没有发挥主人的主导作用,任由匠人闭门造车。少数正在编制规划的村,设计公司对编制规划的调查不够深入,调研方式单一,有的仅召开了一两次座谈会就出规划初稿,有的没有与上级部门沟通,没有从村情民情出发统筹考虑规划,仅从技术层面考量,生搬硬套,规划没有前瞻性、针对性、可行性。2.规划限制因素较多。一是受上位规划的限制。我市国土空间规划仍在编制过程中,村庄规划编制虽然前期进行了试点,但受到国土空间规划及三线(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限制,成效不明显。二是受三调数据的限制。调研中发现三调数据虽然较二调数据有很大提升,但是精准度仍不够,不少镇村还存在基本农田上山下河现象,三调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与现状不符导致了村庄规划编制受限。三是受发展空间的限制。多数村庄可用建设用地指标有限,部分村公益事业、公共设施建设用地荒废,没有发挥作用。如部分乡镇职中、村小已经没有办学,但由于权属问题,镇村无法综合利用。有的村在承接市级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时占用了大量建设用地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村庄规划空间受限。3.镇村建设要素缺失。村庄空心。随着近年来劳动力的持续输出,不少村庄的常住人口大幅减少,以龙潭乡谢河、白寨村为例,户籍人口均超过千人,常住人口不足200人,且基本都是老弱妇孺。劳动力的缺失导致乡村产业发展用工难,如五庙乡,不少茶园因为无人采摘导致资源浪费,茶产业发展受限。人才流失。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的影响,多数行业发展都受到较大冲击,我市不少乡土人才为了生存发展,不得不改行另谋职业维持生计。以痘姆古陶五庙弹腔等非遗传承人为例,非遗产品的经济效益不明显,相关企业和集体只能通过裁减人员,压缩开支,导致这些工匠流失异地他乡。农田抛荒。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和劳动力的缺失使不少农田无人耕作,山区因宜机化程度不高,农田抛荒更为突出。产业不强。我市多数乡村产业多而杂、小而弱,整体规模不大,带动性不强,产业链短,融合发展不够,综合成效不是很明显。4.镇村管理合力不强。一是管理不严。农村宅基地每户占地面积不能超过160平方米,但是由于后期监管不够,个别农户建房出现超标现象。二是风貌不一。集镇临街建房、农户骑7/16路建房、畈区堤顶建房、山区切坡建房的情况时有发生,房屋建设风格上,虽然住建部门前期根据皖派建筑风格设计过相应的房屋户型供农户挑选,但是执行没有到位,农户建房不问镇村问'先生',导致了不少村庄房屋未按图纸实施,地方特色未充分彰显。三是经费不足。市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卫生保洁(除环卫一体化外)、路灯电费、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等费用,基本都是镇村承担。据调查,平均每个村每年用于支出环卫、电费、绿化等公共设施维护费用不少于5万元,经济基础薄弱的镇村难以为继。道路维护上,仍有相当一部分道路未纳入交通部数据库,管护经费不能保障。四是机制不顺。乡镇机构改革没有全面启动,多数乡镇没有建立乡镇综合执法队伍,有的虽然成立了队伍,但是没有执法权,乡镇与部门间、部门与部门间还存在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问题,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镇村建设管理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三、意见和建议推进镇村规划建设管理,能有效改善我市乡村风貌,助推四宜特色镇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我们要统筹谋划、科学布局,加快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及村庄规划编制,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着力构建镇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具体建议如下:(一)坚持统筹推进,确保镇村规划有用有效一是推进多规合一。根据各乡镇及村居区位、资源、人文、产业的不同特点,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群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强化统筹,推进多规合一。加快我市三区三线划定,推进市(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步伐,坚持成熟一个编制一个,分步有序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确保与上位规划、专项规划有效衔接。对目前正在试点推进以及拟建设的四宜特色村镇,优先安排启动村庄规划编制,确保村庄规划与四宜特色村镇专项规划同步开展、成果共享。二是优化镇村布局。探索行政区划调整,推进拆乡改镇、拆乡并镇以及城区增设街道事宜,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以产业融合发展为依托,打破自然村、行政村的界限,以一个或多个行政村为单位编制村庄规划,重点考虑拆并类村庄与周边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村庄合并编制村庄规划。三是扩大有序参与。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培训指导,引导各方参与。县乡两级要召开镇村规划建设管理专题培训会,市(县)级培训到村,乡镇培训到组,通过层层宣传,全面提升乡村干部和村民群众的规划意识和规划参与度。镇村两级要科学谋划未来发展项目(至少5年),以产业发展项目定规划,确保规划管长远。加强对规划团队指导,要确保规划编制团队在深入村组调研、了解风土民情、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编规划,落实好驻镇、驻村机制,以工作日志倒逼工作进度,防止规划编制出现千村一貌、照搬照抄的情况。(二)注重空间拓展,确保土地管理集约节约9/16一是盘活存量。通过流转、出租、入股、联营、合作开发等方式加快农村闲置土地综合利用,着力破解乡村土地供求瓶颈。乡镇层面,建议国资部门将乡镇闲置站所和学校,按照国有(集体)资产处置程序要求,变更后交由乡镇统筹管理。全面摸排乡镇范围内废弃矿山、窑厂以及其他各类荒废生产加工场,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拓展建设用地指标。村级层面,加强闲置农房村舍综合利用,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村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对退出的土地进行复垦或通过建设乡村民宿、文创工作室或出租用作企业办公用房等形式加以利用。二是做优增量。积极推广全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经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建议优先考虑在乡村振兴示范区、四宜特色村镇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近入市和集中调整入市。建立市级财政周转金,对条件成熟、可快速入市的乡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征收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国家、集体
本文标题:关于我市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调研报告 2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381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