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 > 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2025年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情况报告
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采取多项措施整治形式主义,有效减轻基层负担,提升工作效率。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2025年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情况报告”,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2025年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情况报告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论述,严格对标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关于基层减负的决策部署,2025年,XX县教科局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长效巩固”原则,以“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劲”为目标,聚焦基层学校和教师反映最强烈、矛盾最集中的“报表多、会议多、检查多、负担重”等痛点难点,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推动为基层减负工作从“纸上要求”向“落地见效”转变。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报告如下。一、高位统筹破题,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让减负“有方向、有支撑”基层减负工作推进初期,我们通过“线上问卷+线下座谈+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县12个乡镇(街道)中心学校、38所中小学、26所幼儿园开展专题调研,累计收集教师、家长反馈意见237条,梳理出“同一数据重复报送”“临时性任务多头布置”“非教学事务挤占教学时间”等6类18项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局党组坚持“一把手”牵头抓总、班子成员分兵把口、责任股室协同联动,构建起“决策—执行—监督—反馈”全链条责任体系。一方面,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层减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专项督查组、宣传引导组3个工作专班,明确“每月一调度、每季一研判、半年一总结”的工作机制。全年共召开领导小组会议8次,专题研究减负事项15项,出台《XX县教科系统2025年基层减负十项措施》《关于规范教育系统报表报送和会议活动的通知》等制度文件6个,从制度层面划出“红线”、明确“禁区”。例如,针对“报表过多过滥”问题,文件明确规定“除上级明确要求的必报报表外,局内各股室不得自行设计、下发统计报表;确需开展的专项调研,须提前3个工作日向领导小组备案,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另一方面,压实主体责任。将基层减负纳入学校年度考核、校长履职评价重要内容,与教育教学质量、师德师风建设等指标同部署、同落实、同奖惩。建立“局领导包联学校”制度,11名班子成员每人联系3-4所学校,全年累计深入基层调研120余次,现场解决教师周转宿舍维修、课后服务经费保障等问题47个。同时,要求各学校成立“减负工作小组”,由校长任第一责任人,明确专人负责日常对接,确保上级政策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如XX镇中心小学建立“教师诉求台账”,每周汇总教师反映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立即办结,需协调上级部门的3个工作日内反馈进展,全年累计解决教师停车难、打印耗材不足等实际问题21件。二、精准靶向施策,打通“中梗阻”流程堵点,让减负“见真章、出实效”形式主义的“虚功”,往往藏在具体事务的“空转”里。我们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聚焦“报表、会议、检查、非教学事务”四大关键领域,靶向发力、精准拆弹。一是“减报表”,让数据“多跑路”、教师“少跑腿”。针对过去“一份数据填多份表、同一事项报多次”等问题,我们整合局内基教股、人事股、计财股等7个股室的统计需求,开发“XX县教育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将教师信息、学生学籍、校舍资产等12类高频数据统一录入系统,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共享”。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面推行“基础教育动态数据一张表”,将原有的23项常规报表压缩至8项,报送频率由“月报+季报+年报”调整为“月报为主、季报补充”。例如,以往教师职称评审需提交的教学业绩、培训记录、获奖证书等材料,现通过平台直接调取验证,教师无需重复打印装订,仅此一项每年为全县教师节省纸张、打印费用约12万元。二是“减会议”,让精力“回到课堂”、决策“贴近实际”。严格落实“无会周”制度,规定每月第三周为“全县教育系统无会周”(特殊情况除外),期间原则上不安排全县性会议。同时,推行“短实新”会议模式,明确“一般性工作部署会不超过30分钟、专题研究会不超过1小时”,要求发言材料提前1天发送,杜绝“临时念稿”“照本宣科”。2025年,全局性会议数量较2024年减少42%,会议总时长压缩35%。例如,原定于每季度召开的“学校安全工作例会”,改为“线上视频会+实地抽查”相结合,仅在开学、放假等关键节点召开现场会,既保证了工作落实,又让校长们腾出时间深入班级听课、参与教研。三是“减检查”,让评价“重实效”、学校“轻应付”。制定《XX县教育系统检查评比备案管理办法》,实行“综合查一次”机制,将教学常规检查、安全检查、党建检查、师德师风检查等8类15项检查整合为“年度综合督查”,由局领导带队,抽调各股室骨干组成联合督查组,每学期开展1次,避免“多头查、重复查”。同时,推行“清单式”督查,提前3天向学校下发督查清单,明确检查内容和标准,避免“看台账多、查现场少”“挑毛病多、提建议少”。2025年秋季学期督查中,督查组发现某乡镇小学存在“课后服务课程表与实际授课不符”问题,当场反馈整改要求,并跟踪指导学校完善课程管理,而非简单通报批评。此类“带着问题去、盯着整改走”的督查模式,得到基层学校的普遍认可。四是“减负担”,让教师“专注教学”、学生“轻装上阵”。重点清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务,明确“严禁强制教师参与社会事务、严禁摊派非教学任务、严禁占用教师休息时间布置工作”。2025年,全面规范教师微信工作群管理,要求各学校对原有群组进行清理整合,每个学科教师群不超过2个、行政事务群不超过1个,严禁在群内发布与工作无关的信息。例如,有个中学将原有的“语文教师群”“数学教师群”“班主任工作群”等11个群组整合为“教学业务群”“行政事务群”2个,教师每日接收的非教学信息减少80%以上。此外,严格落实“弹性上下班”制度,教师课后服务结束后可申请调休,全年累计为教师调休1.2万个工作日。三、数字赋能提效,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让减负“更智能、更便捷”基层减负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工作效率,让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和学生成长上。一方面,打造“智慧教育”管理平台。投入320万元升级改造县教育云平台,新增“文件流转”“审批服务”“数据查询”等模块,实现公文“线上签批”、请假“掌上申请”、报销“电子审批”,原本需要3天完成的审批流程,现在最快1小时就能办结。例如,教师申请参加县级教研活动,以往需提交纸质申请表、找3个部门签字、到局办公室备案,现在线上填写信息、上传附件,系统自动流转至相关股室审核,审批结果实时推送,全程仅需10分钟。另一方面,丰富“资源超市”供给。针对教师“备课压力大、资源获取难”问题,在平台内开设“优质资源库”,整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省名师课堂等资源,分类上传教案、课件、微课、试题等素材2.1万条,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自主下载使用。同时,开发“集体备课”功能,支持多人在线编辑、实时讨论,XX一小五年级语文组通过该功能开展集体备课,原本需要3次线下会议的内容,现在线上2次就完成,备课效率提升60%。此外,畅通“诉求反馈”渠道。在平台设置“教师心声”专栏,开通匿名留言、语音投诉等功能,安排专人每日查看、分类处理,确保教师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2025年,共收到教师留言432条,涉及待遇保障、设施维修、心理压力等方面,已解决398条,剩余34条纳入2026年重点工作计划。如多位农村教师反映“校车接送时间与早读冲突”,经平台反馈后,局党组立即协调交通部门调整校车路线,新增2条线路,惠及120余名教师。四、下沉一线赋能,厚植“接地气”基层生态,让减负“聚人心、增动力”基层减负的最终目标,是让学校和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教学、育新人。我们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通过干部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推动形成“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基层教育生态。一是干部“蹲点”,当好“服务员”。开展“教科干部下基层”实践活动,全局45名干部每人联系1所学校,每月至少2天驻校工作,重点做好“三个一”:听一次教师座谈会、上一节示范课、解决一个实际问题。2025年,干部们累计听课320节,参与教研活动180次,帮助学校解决教师宿舍漏水、食堂设备老化、图书角建设等问题67个。如XX乡中心小学因资金短缺无法更新实验室器材,联系干部积极协调县财政专项经费,仅用1个月就完成了设备采购和安装,保障了科学课教学正常开展。二是资源“倾斜”,激活“内生力”。针对农村学校师资薄弱问题,实施“城乡教师结对帮扶”工程,组织城区120名骨干教师与农村教师“一对一”结对,通过线上教研、线下送教、跟岗学习等方式,全年开展送教活动68场、专题讲座42场,覆盖农村教师1200余人次。同时,设立“基层减负专项经费”,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改善农村学校办公条件、购买教学设备,2025年共为农村学校配备打印机180台、电脑200台,有效减轻了教师“自带设备上课”的负担。三是关爱“升温”,守护“幸福感”。出台《XX县教师关心关爱实施细则》,将教师心理健康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内容,全年开展“心灵氧吧”心理辅导活动24场,覆盖教师1500余人次;为农村教师发放乡镇工作补贴、农村教师周转宿舍租房补贴,惠及教师2300余人;在县城新建2个“教师驿站”,提供免费早餐、临时休息、图书借阅等服务,让教师感受到“家的温暖”。有个中学教师*感慨道:“以前总想着赶紧退休,现在学校氛围越来越好,教学压力也小了,我又重新爱上了课堂。”五、闭环督导问效,拧紧“持续性”落实链条,让减负“不反弹、长久立”基层减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我们建立“日常监测+专项督查+责任追究”的闭环督导机制,确保减负成果巩固提升。一是日常监测“动态化”。在全县设立20个基层减负监测点(每个乡镇2个),选取教师、家长代表作为监测员,每月报送《基层减负监测表》,重点监测报表数量、会议频次、检查次数等核心指标。2025年,监测点共报送数据240组,发现苗头性问题12个,均在1周内整改到位。二是专项督查“常态化”。联合县纪委监委、县政府督查室开展“基层减负回头看”行动,采取“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对局内各股室、各学校落实减负措施情况开展督查。全年共开展专项督查4轮,覆盖所有学校,下发整改通知书8份,约谈相关负责人3人。例如,某股室因违规要求学校报送“教师家庭收入统计表”被通报批评,分管领导在全局大会上作检讨,该股室负责人作出书面检查。三是责任追究“刚性化”。将基层减负纳入巡察监督、审计监督范围,对形式主义问题反弹回潮、敷衍塞责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2025年,因“报表报送延迟”“会议记录造假”等问题,对2名校长、3名股室干部进行提醒谈话,对1名履职不力的副校长给予记过处分,形成有力震慑。2025年,通过系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全县教育系统呈现新气象:教师每周用于非教学事务的时间从平均8小时降至3小时以内,课堂教学效率提升15%,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从89%提高到94%。这些变化,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形式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基层减负之效,非一日之功。减负不是简单的“做减法”,更要在“提质增效”上做“加法”——减去的是冗余的负担,增加的是教学的专注;减去的是虚浮的形式,增加的是实干的分量;减去的是应付的焦虑,增加的是成长的底气。下一步,XX县教科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巩固拓展基层减负成果,聚焦“教师减负、学生减压、教育提质”目标,探索建立“减负动态监测—效果评估—优化调整”长效机制,让基层学校和教师轻装上阵、潜心育人,为推动XX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XX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2025年8月XX日
本文标题: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2025年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情况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421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