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 > 在乡党建引领高质量村社区自治工作交流会上的发言
介绍了党建引领下村社区自治的经验做法,强调了党组织在推动高质量自治中的核心作用。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分享的“在乡党建引领高质量村社区自治工作交流会上的发言”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在乡党建引领高质量村(社区)自治工作交流会上的发言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天能和大家坐在一起交流党建引领村(社区)自治的心得体会,我既感荣幸,更觉责任重大。作为在基层摸爬滚打12年的“老乡镇”,我深刻体会到:村(社区)自治不是“松绳子”“放风筝”,而是要在党组织的引领下,把群众的“主心骨”立起来、把治理的“微细胞”活起来、把发展的“内生力”聚起来。近年来,我们乡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为抓手,在全乡17个行政村(社区)探索“党建+自治”融合路径,有了一些“土办法”“真经验”,也有不少“硬骨头”“新课题”。下面,我结合具体实践,从“为何引、怎么引、如何持续引”三个方面,和大家掏掏心窝子。一、要想明白为什么必须把党建挺在自治前面去年春天,我在走访*村时遇到一件“怪事”:村里要修一条3公里的机耕路,村“两委”班子议了3次方案,公示栏贴了半个月,结果开工那天,10多户村民扛着锄头堵在村口,说“路要从我家菜地过,补偿没谈拢”。最后还是包村干部带着党员挨家挨户做工作,花了20多天才把矛盾化解。这件事让我反思:为什么群众的事,群众自己不积极?为什么干部跑断腿,群众却不买账?深入调研后发现,问题症结在“两张皮”:一方面,部分村党组织习惯“大包大揽”,从环境整治到矛盾调解,从产业发展到民生实事,事事都由干部“拍板”,群众成了“旁观者”;另一方面,群众参与渠道不畅通,要么觉得“说了也白说”,要么觉得“不关我事”,久而久之,自治变成了“干部的事”“上边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我们这样的农业乡村来说,村(社区)是党执政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一公里”。如果自治搞不好,党建就会“悬空”;如果党建不引领,自治就会“走偏”。基于这个认识,我们明确了“党建引领不是越俎代庖,而是搭台唱戏;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凝聚合力”的核心思路,提出“三个转变”目标:从“行政推动”向“群众主动”转变、从“政府独唱”向“多方合唱”转变、从“短期见效”向“长效管用”转变。以*村为例,我们推行“支部出题、党员领题、群众解题”机制:村党支部每月召开“院坝议事会”,把“修水渠、建文化广场、管护集体林地”等具体事项作为“议题”,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乡贤代表共同讨论;设立“金点子奖”,对采纳的群众建议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去年以来,这个村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灌溉管道老化、垃圾清运不及时等12个问题,群众参与率从30%提升到85%,甚至有位70多岁的老党员主动带着孙子义务清理河道,说“党支部把话筒递到了咱手里,咱得把责任扛在肩上”。二、解题:在“小切口”里做“大文章”的实践探索——党建引领自治具体怎么抓思路明确了,关键在落实。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务实管用”,重点在“组织、机制、载体”三个维度下功夫,探索出三条“土洋结合”的实践路径。(一)织密“组织网”,让自治有“主阵地”。过去,村(社区)党组织覆盖虽广,但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不够灵敏。有的村党员年龄偏大、流动党员管理难,有的社区“两新”组织与党组织“两张皮”。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创新“1+N”组织体系:“1”是村(社区)党支部,“N”是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功能性党小组(如产业发展党小组、矛盾调解党小组、文化宣传党小组)。在*社区,我们按照“每300户左右划分一个网格”的标准,将全社区划分为5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立1个党小组,由社区“两委”成员担任网格长,选拔35岁以下、有责任心的党员担任网格员,同时在楼栋、商铺中培育“党员中心户”,形成“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群众”的四级联动体系。去年夏天,暴雨导致社区低洼路段积水,网格党小组组长老陈凌晨接到群众电话后,立即带着党员中心户逐户排查,连夜疏通排水管道,群众感慨:“党员就在身边,心里踏实!”更关键的是,我们把“组织覆盖”与“服务覆盖”结合起来。每个网格党小组都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定期收集群众诉求(比如留守老人吃饭难、儿童课后托管难),然后整合村卫生室、乡贤企业、志愿者团队等资源,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目前,全乡已建成12个“红色驿站”,提供代买代办、政策咨询、矛盾调解等服务,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36件。(二)健全“机制链”,让自治有“硬规矩”。自治不是“一团和气”,必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我们坚持“群众定规矩、大家来遵守”,重点完善三项机制。一是“民事民议”机制。推行“四议两公开”(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标准化流程,但又不拘泥于形式。比如,针对留守老人多的*村,我们创新“田埂议事会”——利用农闲时间,在田间地头支起小马扎,党员和群众围坐一起聊产业、谈规划,既节省时间,又拉近距离。去年讨论“高标准农田改造”时,有位老农当场说:“机耕道要宽2米,不然农机进不去。”这条建议被直接采纳,最终方案比原计划多投入5万元,但群众满意度提升了90%。二是“积分激励”机制。我们制定《村(居)民自治积分管理办法》,将参与环境整治、赡养老人、志愿服务等行为量化为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优先享受技能培训、推荐“最美家庭”等。*村还创新“积分银行”,把积分存入“账户”,不仅本人可用,还能“捐赠”给困难群众。去年,村里一位低保户因家人住院急需用钱,村民们主动捐赠积分兑换了2000元物资,他说:“这积分比钱还金贵,暖了人心!”三是“动态考评”机制。村(社区)“两委”每年向党员群众述职,接受“群众评议”;党员中心户、网格员实行“星级评定”,评定结果与绩效奖励、评优评先挂钩。去年,有3名网格员因“群众满意度低于80%”被调整岗位,倒逼党员干部把精力放在服务群众上。(三)激活“源动力”,让自治有“新活力”。自治的核心是人,关键在激发群众的主动性。我们坚持“内外兼修”:对外,吸引“乡贤回归”;对内,培育“本土力量”。在外部,我们建立“乡贤人才库”,梳理全乡在外企业家、技术能手、退休干部等126人,通过“乡贤恳谈会”“家乡发展顾问”等形式,邀请他们参与村规民约制定、产业项目谋划。比如,*村乡贤李总回村投资建设生态茶园,主动提出“用工优先招本村村民、利润的10%用于公益事业”,带动30多户村民增收,还牵头成立了“乡贤调解队”,化解了多起邻里纠纷。在内部,我们注重培育“草根领袖”。一方面,开展“党员家庭户”“最美志愿者”评选,让身边人学身边人;另一方面,开设“田间课堂”“夜校”,邀请农技专家、法律工作者、优秀党员授课,提升群众参与能力。*社区的“宝妈议事团”就是典型——由15名全职妈妈组成,她们从“聊育儿经”开始,逐渐参与社区儿童乐园管理、垃圾分类宣传,现在成了社区自治的“新生力量”。团长王大姐说:“以前总觉得‘女人家管不了大事’,现在才明白,只要肯出力,咱也能为社区办成事!”三、要想明白如何让党建引领自治行稳致远自治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要防止“开头热、后续冷”“一阵风、一场空”,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点”。(一)抓住“书记抓”的“牛鼻子”。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是自治的“第一责任人”。我们建立“书记领办自治项目”制度,要求每个村(社区)书记每年至少领办1个自治类项目(比如*村书记领办“邻里互助站”,*社区书记领办“红色物业”),并将项目成效纳入年度考核。同时,推行“乡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机制,每名班子成员联系1~2个村(社区),每月至少到村2次,现场解决自治中的难点问题。去年,乡党委书记牵头解决了*村因土地流转引发的矛盾,用实际行动传递了“书记抓、抓书记”的鲜明导向。(二)打好“组合拳”的“协同战”。自治不是党组织的“独角戏”,需要各方力量“大合唱”。我们推动“党建+群建”“党建+法治”“党建+德治”深度融合:与妇联合作开展“最美家庭”评选,与团委联合组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与司法所共建“法律明白人”队伍,与学校联动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比如,*村通过“法治夜校”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40%;*社区通过“道德讲堂”宣讲孝老爱亲故事,赡养老人纠纷实现“零发生”。(三)守牢“防风险”的“警戒线”。自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利益纠纷、观念冲突等问题。我们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先”,建立“三级调解”网络:村(社区)设“和事佬调解室”,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组成;乡设“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整合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力量;县乡联动开通“线上调解平台”,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反映问题。去年以来,全乡通过调解网络化解各类矛盾112起,其中90%在村一级就得到解决,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同志们,村(社区)自治是乡村振兴的“根”,党建引领是这根“根”上的“魂”。从“干部干、群众看”到“一起想、一起干”,从“矛盾多发”到“和谐共治”,我们深刻体会到:党建引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一次耐心的走访、一场热闹的议事、一份实在的积分里;自治不是简单的“放手不管”,而是在党组织的引导下,让群众在参与中增强归属感、在合作中凝聚向心力、在奋斗中共享幸福感。当前,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少短板:有的村党组织引领能力不足,有的群众参与热情有待提高,有的长效机制还需完善。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建的“红色引擎”发动起来,把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出来,就一定能画出基层治理的最大“同心圆”。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在乡党建引领高质量村社区自治工作交流会上的发言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422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