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 > 在全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会议强调,要聚焦产业优化升级,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公共服务,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在全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相关文档,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在全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利用一整天时间,深入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园区、部分乡镇企业和重点项目现场开展实地调研,随后又召开座谈会,与企业家代表、行业部门负责同志面对面交流。刚才,听了XX同志通报的全县经济运行情况,XX县长通报了调研中发现的具体问题,7位企业家代表结合自身实际作了发言,讲得很实在、很中肯,既有对发展成果的肯定,也有对痛点难点的直陈,还有对未来的清晰规划。作为人大代表,作为服务县域发展的“一线参与者”,我深切感受到,全县上下抓发展的劲头足、思路清、举措实,特别是广大企业和干部群众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的韧性与活力,让我们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有信心、更有底气。借此机会,我结合调研情况和平时思考,谈三点感受,提四点建议,与大家共勉。一、从“实地走访”看变化,在“热乎数据”中感受发展温度上午的调研路线,我特意选了“传统产业升级—现代农业提质—新兴产业培育”三个维度,就是想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看看县域经济的“毛细血管”是否畅通、发展动能是否强劲。在经济开发区的恒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我跟着车间主任走了三条生产线:前纺车间里,原来的“三班倒”人工巡检被智能传感器替代,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从70%提升到95%;织布车间内,高速剑杆织机的转速从每分钟800转提升到1200转,产品合格率却从92%提高到98%;最让我触动的是成品仓库,企业自主开发的“纺织云平台”实时显示着全国32个城市的订单数据,财务总监告诉我,上半年他们通过“小单快反”模式,承接了1200多笔定制化订单,利润率比传统大宗订单高15个百分点。这家企业是全县传统纺织业转型的缩影——曾经靠“量大价低”打市场的“老纺织”,如今正通过数字化改造、个性化定制,变成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纺织”。下午去的青溪镇万亩生态茶园,则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升级”。茶农王大姐一边采茶一边跟我说:“以前我们只卖鲜叶,一斤赚5块;现在村里办了茶叶合作社,注册了‘青溪玉芽’品牌,春茶炒青能卖到80块一斤,夏茶做成茶饮料原料,秋茶加工成茶饼,连茶梗都能做成茶枕。”更让我惊喜的是,合作社与电商平台合作开通了“直播采茶”,上周一场直播吸引了2万多单,其中80后、90后消费者占了65%。镇干部介绍,像这样的特色农业项目,全县今年新增了17个,带动2300多户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入1.2万元。这些变化说明,只要找准“接二连三”的路径,农业完全可以成为高附加值的“幸福产业”。最让我感慨的是城南新区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这里原本是一片荒坡地,去年引进XX新能源科技公司后,不到一年时间就落地了锂电池PACK生产线、光伏逆变器研发中心,带动上下游12家企业入驻。在项目建设现场,我看到工人们正加班加点安装设备,项目负责人说:“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区,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预计投产后年产值能突破10亿元,税收超5000万元。”这个项目的落地,不仅填补了我县新能源产业的空白,更让我看到了“以商招商”“链式招商”的潜力——一个龙头企业进来,一群配套企业跟上,最终形成“滚雪球”效应。二、从“问题清单”找短板,在“直面痛点”中清醒认识差距调研中,无论是企业负责人还是基层干部,都提到了当前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拦路虎”,也是“突破口”,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一是传统产业转型的“阵痛期”仍未过去。比如,我县纺织、建材两大传统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的58%,但其中70%的企业仍停留在“初加工”环节,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占比不足15%。刚才XX纺织的老总说:“我们也想引进智能设备,但一条生产线就要投入3000多万元,中小企业实在扛不住。”这说明,产业转型既需要企业“敢转”,更需要政府“帮转”——比如设立专项技改基金、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银企对接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加快推进。二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玻璃门”依然存在。座谈中,几位企业家反映,部分行业存在“隐性准入限制”,比如新能源项目审批流程繁琐,需要跑5个部门、盖8个章,耗时长达3个月;还有的企业提到,融资难问题虽有缓解,但中小微企业仍面临“抵押难、利率高”的瓶颈,个别企业为了贷款,不得不借“过桥资金”,一年利息就占利润的20%。这些问题看似是“程序问题”,实则是“服务意识问题”——我们常说“企业是衣食父母”,但真正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还有差距。三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衔接带”不够紧密。在调研青溪镇茶园时,我发现虽然茶叶品牌打响了,但物流配送还是“短板”:茶叶合作社没有自己的冷链车,发往北方的茶叶需要先运到县城再转车,增加了2天运输时间,成本上升10%;另外,农村电商人才匮乏,全县从事直播带货的专业团队不足10个,多数农户还是“自己拍、自己卖”,镜头语言、营销技巧都跟不上。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而是要打通要素流动的“任督二脉”,让资本、技术、人才在城乡之间“双向奔赴”。四是要素保障的“硬支撑”还需强化。土地、资金、人才是发展的“三大要素”,但目前都存在制约:用地方面,全县工业用地容积率平均只有0.8,低于全省1.0的标准,很多企业想扩建却“没地可用”;资金方面,县级财政存量有限,今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增长3.2%,而民生支出占比高达78%,对产业的投入捉襟见肘;人才方面,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占比不足2%,一线产业工人缺口达8000人,“招不来、留不住”问题突出。这些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高质量发展就会“卡脖子”。三、从“使命担当”强信心,在“实干笃行”中开创发展新局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最小单元”,但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为人大工作者,我们既要“监督支持”,更要“加油鼓劲”;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既要“谋全局”,更要“抓落实”。结合今天的调研,我提四点建议,与大家共商共促。第一,坚持“向新而行”,在产业升级上“再加力”。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而是“永恒产业”,关键是要“老树发新芽”。建议:一要抓“智改数转”,由科工局牵头,年内建成1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快部署”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二要抓“延链补链”,围绕纺织、建材两大主导产业,绘制“产业链缺项图谱”,重点引进染整、新型建材等项目,年内力争形成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三要抓“特色培育”,支持青溪茶园、XX果蔬合作社等农业龙头企业创建“区域公用品牌”,推动“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提质增效,让更多“土特产”变成“金招牌”。第二,坚持“雪中送炭”,在助企纾困上“再升温”。企业是经济的“细胞”,细胞活了,经济才会旺。建议: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对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高频事项,压缩办理时限50%以上;二要创新金融服务,设立“中小微企业应急转贷基金”,与银行合作推出“无还本续贷”产品,年内力争为100家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三要强化政企沟通,建立“县长接待日”“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每月固定一天由县领导接访企业,每季度召开一次“政企早餐会”,真正做到“企业有呼、政府必应”。第三,坚持“城乡融合”,在乡村振兴上“再突破”。城乡融合不是“消灭农村”,而是“激活农村”。建议:一要完善基础设施,年内完成10条农村公路提质改造,新建5个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解决“最后一公里”运输难题;二要培育新型主体,实施“乡村创客”计划,吸引100名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三要推动“数字下乡”,建设“智慧农业大脑”,推广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技术,让农业生产从“靠经验”转向“靠数据”。第四,坚持“破立并举”,在要素保障上“再攻坚”。要素保障是发展的“粮草”,必须未雨绸缪、精准施策。建议:一要“盘活土地”,开展“批而未供、闲置土地”专项整治,年内清理低效用地1000亩以上,推行“标准地”供地模式,实现“拿地即开工”;二要“撬动资金”,设立1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通过“财政+社会资本”模式,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三要“引进人才”,实施“县域英才计划”,对引进的高端技术人才给予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同时加强与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产业工人,年内力争引进各类人才2000人以上。同志们!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接力赛”,更是一场“攻坚战”。今天的调研,让我们看到了成绩,也找准了问题;今天的座谈,让我们凝聚了共识,也明确了方向。作为人大代表,我将始终与县委同频、与政府同向、与群众同心,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为全县发展贡献人大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闯”的精神挑重担,以“创”的劲头开新局,以“干”的作风抓落实,XX县的县域经济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交出一份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精彩答卷!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在全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422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