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 > 在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视频会议上的汇报发言
会议强调加强综合治理中心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确保社会稳定和谐。下面是网友整理分享的在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视频会议上的汇报发言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在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视频会议上的汇报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工作情况作一汇报。近年来,我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策部署,紧扣市委政法委“强基、提质、增效”工作主线,把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棋”,聚焦“建什么、怎么建、如何用”三大核心问题,探索出一条“硬件标准化、流程规范化、功能集成化、服务精准化”的实践路径。目前,全县12个镇(街道)综治中心全部完成标准化改造,217个村(社区)综治站点实现全覆盖,今年上半年全县刑事警情同比下降18.7%,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96.3%,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达98.92%,创历史新高。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作具体汇报。一、坚持问题导向“破题”,在机制重构中激活治理动能。过去,基层治理面临“九龙治水”的困境: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分散办公,信息不通、力量不聚;群众办事“多头跑”,矛盾调解“踢皮球”;数据壁垒导致风险预判滞后,小事易拖大、大事易拖炸。这些问题倒逼我们必须打破体制壁垒、重构治理体系。2023年3月,我县以省委政法委“基层治理现代化试点县”为契机,率先启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出台《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1+4+N”建设框架(1个县级中枢、4个镇街主阵地、N个村社微单元),将原分散在政法、公安、司法、信访、民政等12个部门的37项职能整合至综治中心,设立“一厅五室”(群众接待大厅、综合协调室、矛盾调处室、心理服务室、应急指挥室、网格管理室),实行“集中办公、统一受理、分类处置、跟踪督办”运行机制。为避免“物理整合”变成“形式整合”,我们重点抓了三项机制创新。一是建立“1+N”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委政法委主要领导牵头,每周五召开综治中心、派出所、法庭、司法所、民政办等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对跨领域、跨层级矛盾纠纷“把脉问诊”。今年5月,某社区因物业费拖欠引发业主集体上访,联席会议当场协调住建、城管、社区居委会介入,3日内促成物业公司与业主代表签订《服务改进协议》,7天内清收欠费23万元,矛盾未升级即妥善化解。二是推行“首接负责+闭环管理”流程。群众进中心大门后,由接待大厅工作人员统一登记,根据问题类型“一键派单”至对应窗口或下沉网格,全程跟踪办理进度,要求简单事项当日办结、复杂事项5个工作日内反馈进展、疑难事项1个月内给出解决方案。今年6月,一名老人到中心反映“楼上漏水导致屋顶发霉”,接待员立即派单至镇城建办和社区网格员,当天上门核查,3日内督促楼上住户完成维修并赔偿损失,老人特意送来“为民解忧高效务实”的锦旗。三是创新“积分制”考核评价。将综治中心运行成效纳入镇街年度平安建设考核(占比30%),对部门派驻人员实行“双考核”(原单位考核占40%、综治中心考核占60%),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绩效奖励直接挂钩。今年以来,已有3名派驻人员因推诿扯皮被通报批评,2名表现突出的干部被优先提拔重用,倒逼各部门主动融入、协同发力。二、坚持需求导向“铸形”,在阵地升级中厚植为民情怀综治中心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展示治理能力的“第一窗口”。我们坚持“群众需要什么,中心就提供什么”,把“人性化、实用化、亲民化”贯穿阵地建设全过程。在硬件建设上,我们打破“机关化”思维,按照“办公区域最小化、服务区域最大化”原则设计功能布局。县级综治中心面积从原来的800㎡扩展至2000㎡,专门划出1200㎡作为群众服务区:设置“一站式”接待窗口,配备饮水机、急救箱、老花镜等便民设施;调解室采用“圆桌式”布局,墙面悬挂“和为贵”书法作品,营造宽松和谐氛围;心理服务站引入专业社工团队,设置沙盘治疗室、情绪宣泄室,配备智能心理测评系统;应急指挥室接入“雪亮工程”“智慧安防小区”等12类监控资源,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局”。镇街综治中心则按照“因地制宜、实用够用”标准改造,比如马鞍山镇结合山区特点,将综治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合建设,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人”;水口镇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实际,在中心设立“远程视频调解室”,让留守老人、妇女足不出户就能参与调解。在软件提升上,我们注重“细节里的温度”。比如,在群众接待大厅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门解决群众因材料不全、政策不清等导致的“反复跑”问题;在调解室摆放“调解员风采墙”,公示调解员的擅长领域、成功案例和联系方式,让群众自主“点单”;在网格管理室开发“民情日记”电子模块,网格员每天记录走访情况,系统自动生成“热点问题热力图”,为中心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今年3月,一名留守妇女到中心咨询离婚财产分割问题,接待员不仅引导她到调解室与律师面对面沟通,还联系妇联为她申请临时救助,帮助其解决子女上学费用,她感动地说:“以前觉得综治中心是‘管打架的’,现在才知道这里是‘帮咱老百姓解决问题的’。”三、坚持人才导向“强基”,在队伍赋能中锻造治理铁军综治中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关键在人。过去,基层综治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能力偏弱、兼职居多”等问题。为破解这一困局,我们探索出“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机制。在“选”上拓宽渠道。打破身份限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2名专职综治专干(要求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从退休法官、检察官、民警中返聘8名“老政法”担任专职调解员,从网格员、志愿者中选拔20名“乡贤能人”充实调解力量,形成“专业+经验+本土”的多元队伍结构。在“育”上精准滴灌。建立“理论培训+实战演练+跟班学习”培养体系:每季度邀请律师、心理咨询师、公安民警开展专题授课;每月组织“模拟调解”“应急处突”实战演练;每半年选派骨干到市综治中心、先进地区跟班学习。今年已开展各类培训18场,覆盖300余人次,一名年轻专干在跟班学习后感慨:“原来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懂法律、讲人情、会沟通!”在“管”上严管厚爱。制定《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明确“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保密责任”等10项制度;建立“月度考评+季度评优+年度总评”机制,将考评结果与绩效工资、岗位晋升直接挂钩;落实“岗位津贴+值班补贴”,提高岗位吸引力。今年7月,一名派驻司法所干部因连续3个月考评不合格被调整岗位,倒逼全体人员主动提升能力。在“用”上搭建平台。推行“导师制”培养模式,为每名年轻干部配备1名“老政法”结对指导;设立“创新案例奖”,鼓励干部针对本地问题探索特色解法。比如,古河镇综治专干小张针对农村“白事简办”引发的邻里纠纷,创新“红白理事会+乡贤调解”模式,成功化解此类矛盾27起,相关经验在全县推广。坚持科技导向“提效”,在数字赋能中开辟治理新局数字化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加速器”。我县坚持“实用、管用、好用”原则,推动综治中心与“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治理平台。一是构建“全量数据池”。整合公安“天网”、交通“卡口”、市场监管“明厨亮灶”等12类监控资源3200余路,接入网格员“随手拍”、群众“上报通”等终端,建立涵盖人口、房屋、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12大类基础数据库,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局”。今年6月,县综治中心通过监控发现某路段发生货车侧翻事故,立即调度交警、消防、医疗部门联动处置,15分钟内完成救援,避免了二次事故。二是开发“智能应用模块”。针对基层治理痛点,研发“矛盾纠纷预警模型”,通过分析近三年矛盾纠纷数据,识别出婚姻家庭、邻里地界、劳务报酬3类高发纠纷,提前向相关镇街推送预警提示;上线“网格事件流转系统”,实现“上报—派单—处置—反馈—评价”全流程线上闭环,处置效率提升60%。今年7月,一名网格员通过“随手拍”上报某小区电梯故障,系统自动派单至住建部门,2小时内维修人员到场修复,群众通过“评价”功能打了“五星好评”。三是推行“数字赋能+网格服务”。为全县1800名网格员配备“综治通”手持终端,集成信息采集、事件上报、政策宣传等功能;在村(社区)推广“智慧喇叭”,实时播放防诈骗、防火防盗等提示;为独居老人安装“一键呼叫”设备,与综治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今年已成功挽救3名突发疾病老人的生命。科技赋能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而是要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群众需求,让治理更精准、更高效、更有温度。同志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系统工程。我县的做法还只是初步探索,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待还有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县区的好经验、好做法,重点在“三个深化”上下功夫:深化机制创新,推动综治中心与“一站式”矛调中心、信访接待中心深度融合;深化科技应用,打造“城市大脑·社会治理”升级版;深化队伍建设,培育更多“法律明白人”“调解能手”“数字先锋”。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综治中心是基石上的“主阵地”。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综治中心建设作为践行“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作为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工程,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推进全市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XX力量!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在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视频会议上的汇报发言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422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