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 > 2025年同级同类警示教育案例警示思想交流会交流材料
本次交流会聚焦同级同类警示教育案例,深化思想认识,促进经验分享,提升警示效果。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2025年同级同类警示教育案例警示思想交流会交流材料”相关材料,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2025年同级同类警示教育案例警示思想交流会交流材料同志们:按照省委关于《分层级大规模针对性开展同级同类警示教育的通知》要求,总行于*号组织对总行党委前期印发的《**系统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典型案例汇编》进行了集中阅看。今天我们召开案例警示思想交流会,下面我结合典型案例学习和工作实际,谈以下几点认识。一、注重学习转化,增强“以案为鉴”的警惕性以案为鉴是最生动的政治警示,“身边事”是最鲜活的纪律教材、“身边案”是最深刻的灵魂警醒。必须站在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其意义,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切实将案例教训内化为日常行为的清醒镜鉴。(一)以案为镜照初心,同类岗位更需深刻警醒。此次通报的36起典型案例,涉案人员均来自系统内部,其中不乏身边熟人,与我们身处同类岗位、肩负相近职责。这种“熟人效应”让教训更具穿透力,警醒直抵灵魂深处。这些案例如同镜子,照见了作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也揭示了“四风”问题向腐败演变的隐蔽路径。这深刻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一方面,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线,以清晰的政治方向引领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紧盯“四风”顽疾新动向,特别是隐形变异的“吃喝风”“送礼风”等问题。要严明纪律规矩,守住节日、换届等重要节点,盯紧权力集中、资金密集的薄弱环节,以“寸步不让”的定力筑牢防线。同时,必须坚持抓常抓早抓小,从报销单据审核、公务用车使用等小事细节入手,常怀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常守廉洁自律的底线之规,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错误,用同类岗位的惨痛教训警醒自己,做到警钟长鸣。(二)反躬自省强信念,以思想净化筑牢防线。典型案例的价值不仅在于警示,更在于推动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每名党员都应借案例学习之机扪心自问:是否真正将党规党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思想血液?是否通过学习校准了价值坐标,做到在大是大非前保持清醒?是否涵养了“知所从来”的历史定力,从党的百年作风建设史中汲取了精神养分?是否保持了“识其所在”的现实清醒,看清自身岗位的廉政风险点?是否积蓄了“明其将往”的未来自信,明确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前进方向?这些追问的核心,是要解决思想“总开关”问题。要通过案例剖析,深挖涉案人员从“破纪”到“破法”的思想蜕变轨迹,警惕“小节不拘”的麻痹思想、“下不为例”的侥幸心理。要结合主题教育,常态化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党员干部在对照反思中强化纪律意识,在思想淬炼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只有真正做到思想上“零污染”、信念上“零动摇”,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站稳脚跟,从根本上杜绝同类问题的发生。(三)知行合一抓落实,让规定精神落地生根。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这要求我们做到“四个警戒”:政治上保持高度警觉,深刻认识作风问题本质是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不打折扣、搞变通;思想上保持持续警醒,定期对照案例检视自身行为,防止“疲劳综合征”;行为上保持时刻警惕,在公务接待、项目审批等关键环节严格按制度办事,不越雷池半步;管理上保持全程警戒,领导干部要履行“一岗双责”,既管好自己也带好队伍,形成作风建设“头雁效应”。要把案例教训转化为整改实效,建立“学、查、改”闭环机制。学习上,将典型案例纳入“三会一课”重要内容,开展专题研讨;排查上,对照案例暴露出的问题,梳理本单位作风建设风险点,建立问题清单;整改上,针对“文山会海”“推诿扯皮”等突出问题,制定具体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同时,要完善监督机制,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零容忍”,让制度长牙、纪律带电,确保作风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群众,以实际行动维护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二、深刻查摆剖析,增强以案促治的自觉性以案促治是关键治理实践。“身边事”是最直接的治理参照,“身边案”是最明显的风险信号。必须深刻剖析、深入查摆,将案例教训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提升的内生动力。(一)深挖案例根源,以案为鉴筑牢思想防线。点名道姓通报典型案例,绝非简单的曝光惩戒,而是直击灵魂的纪律教育和治理升级的重要起点。这些案例如同手术刀,既剖开了“四风”问题与腐败行为的共生病灶,也揭示了制度执行中的盲区漏洞。其深层意义在于,不仅让违纪违法者在公开曝光中红脸出汗、深刻忏悔,更让那些心存侥幸者在鲜活案例前受到震慑、明晰底线,使全体党员干部在对照反思中深受触动、引以为戒。要真正发挥案例的警示作用,必须穿透表象深挖根源。要从思想根源上剖析,为何有的干部明知故犯?是理想信念“总开关”松动,还是纪律意识出现“钝化”?从制度层面反思,哪些环节存在监管真空?是流程设计有缺陷,还是执行监督打了折扣?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以案例为镜,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作风摆进去,深刻检视在思想认识上是否存在“小节无害”的误区,在履职尽责中是否有“应付了事”的懈怠,在纪律遵守上是否存在“下不为例”的侥幸。唯有将案例剖析的成果转化为强化党性修养的自觉、严守纪律规矩的主动,才能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实现从“不敢腐”到“不想腐”的深层转变。(二)聚焦问题查摆,紧盯“关键少数”与重点岗位。精准查摆问题是作风建设靶向施治的前提,必须杜绝“雨过地皮湿”的形式主义,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要紧紧围绕“2个问题清单”,逐条对照检视——在思想层面,是否存在对作风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把“严”的要求当负担的错误倾向;在行动层面,是否有表态多调门高、落实少行动慢的虚浮作风;在制度层面,是否存在流程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的薄弱环节。尤其要警惕大而化之的“万能模板”,避免用共性问题掩盖个性短板,用表面整改代替深层治理。查摆工作要突出“关键少数”和重点岗位。领导干部作为“头雁”,其作风直接影响一个单位的政治生态,必须带头查摆是否履行“一岗双责”,是否存在“好人主义”“灯下黑”等问题。资金审批、项目管理、执法监督等权力集中的岗位,是廉政风险高发区,要深入排查是否存在“权力寻租”空间,是否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同时要坚持“开门搞教育”,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些“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官僚主义,那些隐蔽在节日礼品、电子红包中的“四风”变异问题,往往由群众最先感知。要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优先纳入整改台账,动态更新治理措施,定期公示整改进度,让作风建设始终扎根群众、接受检验,确保查摆工作不虚不空、取得实效。(三)注重成果转化,构建常态长效治理机制。案例剖析与问题查摆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良性循环,必须建立闭环管理机制,防止问题反弹回潮。要将案例教训转化为制度完善的契机,针对暴露的漏洞,及时修订公务接待、经费使用、权力运行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让制度笼子越扎越紧。例如,针对案例中暴露的“化整为零”报销违规费用问题,可建立票据联查机制;针对“吃拿卡要”现象,可推行服务对象评价系统,用技术手段压缩权力滥用空间。要将查摆成果转化为精准整改的实效,实行“台账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对梳理出的问题,明确责任主体、整改时限和验收标准,杜绝“纸上整改”。对短期能解决的,如会议过多过滥、文件冗长空洞等问题,要立行立改;对需要长期治理的,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疾,要制定阶段性目标,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同时要强化成果运用的监督问责,将整改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敷衍塞责、虚假整改的严肃追责。通过“学案例—查问题—建制度—抓整改”的全链条治理,推动作风建设从集中整治向常态长效转变,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真正落地生根,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三、认真整改落实,增强以案促改的实效性以案促改是最有力的整改动员,“身边事”是最生动的整改示范、“身边案”是最精准的问题导向。必须以此为契机,营造真抓实改、标本兼治的浓厚氛围,确保整改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一)精准靶向发力,以清单化管理筑牢整改闭环。推进作风问题整改,必须打破“雨过地皮湿”的形式主义,构建“清单化推进、销号式管理”的全流程机制。要将查摆梳理的问题分门别类建立台账,每一项问题都明确具体整改措施、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像对待工程项目一样细化“施工图纸”。例如,针对“会议过多过滥”问题,可制定“无会日”制度、推行视频会议合并召开;针对“审批流程繁琐”问题,要绘制流程图找出堵点,明确各环节办理时限。实行“挂账销号”制度,整改完成后需经专班核查验收,确保整改一项、销号一项,杜绝“纸上整改”“虚假整改”。整改不能满足于“当下改”,更要着眼“长久立”。要深挖问题背后的制度性根源,将个案整改与系统治理结合起来。比如,针对“经费报销不规范”问题,不仅要追缴违规款项,更要修订《财务审批管理办法》,引入票据电子化审核系统;针对“服务群众推诿扯皮”现象,既要问责具体责任人,更要建立“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同时,要将整改工作与联社重点工作深度融合,在信贷审批、风险防控等核心业务中嵌入作风建设要求,让整改成效转化为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解决一个问题、完善一套制度、堵塞一批漏洞”的叠加效应。压实责任链条是整改落地的关键。要构建“党委负总责、分管领导牵头抓、部门具体改、全员齐参与”的责任体系,通过签订整改责任书、定期召开推进会等方式,将压力层层传导到每个岗位。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对整改进度滞后的及时约谈提醒,对敷衍塞责的严肃追责问责。同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通过公示整改清单、设立举报平台等方式,让整改过程始终处于阳光下,形成齐抓共管、内外联动的监督合力,确保每一项整改措施都落地见效。(二)淬炼过硬作风,以能力提升保障整改质效。过硬的履职能力是作风建设的坚实基础。要把能力提升作为整改的重要内容,紧扣新时代金融工作要求和联社发展需要,构建“理论+实践”的双提升体系。在理论学习上,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信贷政策法规等核心内容,通过“线上课堂+线下研讨”“专题培训+案例教学”等方式,每月开展不少于4小时的集中学习,让干部职工吃透政策精神、掌握业务精髓。在实践锻炼上,推行“轮岗交流”和“项目攻坚”机制,选派骨干参与不良贷款清收、乡村振兴信贷服务等重点任务,在实战中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弘扬实干精神是作风建设的核心要义。要引导干部职工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以钉钉子精神做好每一项工作。面对信贷风险防控压力,要敢于较真碰硬,对不良贷款户逐一制定清收方案,坚决守住资产质量底线;面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要主动下沉服务,深入园区、企业开展“一对一”对接,用足用好普惠金融政策。建立“想在前、做在前”的工作机制,对上级部署的任务提前谋划,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预判,比如在春耕备耕、节假日消费等关键节点,提前调配信贷资源,确保服务不脱节、工作不断档,以主动作为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突出实绩导向是检验作风的试金石。要建立以实干实绩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整改成效与业务指标、服务质量等硬指标挂钩。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优先考虑那些在整改工作中表现突出、在业务一线攻坚克难的骨干;在绩效分配中,加大对“实绩突出者”的奖励力度,让“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一样”。同时,定期开展“作风之星”“服务标兵”评选,通过典型引路激发全员干事热情,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让优良作风转化为推动联社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深化成果运用,以整改实效赋能高质量发展。将整改成效转化为发展动能,需要打通“整改—提升—发展”的转化通道。要把作风整改与联社战略目标相结合,在服务实体经济、推进数字化转型等重点领域展现新作为。针对整改中发现的“服务三农不够精准”问题,创新推出“农企贷”“民宿贷”等特色产品,建立农产品产业链信贷服务模式,上半年涉农贷款投放同比增长不低于15%;针对“线上服务体验不佳”问题,升级手机银行功能,实现贷款申请、审批、放款全流程线上办理,力争线上业务占比提升至60%以上,让整改成效体现在服务质效的提升上。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是巩固整改成果的保障。要将作风建设纳入常态化监督体系,整合纪检监察、内控审计等力量,每季度开展一次专项督查,重点检查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制度执行情况和群众满意度。运用大数据手段构建“作风预
本文标题:2025年同级同类警示教育案例警示思想交流会交流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428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