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讲话稿 > (15篇)国家开放大学2025年春季《形势与政策》形考任务专题测验和大作业范文
国家开放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涵盖专题测验及大作业 旨在考察学生对当前国内外重要时事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这次的任务要求是什么?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15篇)国家开放大学2025年春季《形势与政策》形考任务专题测验和大作业范文相关文档,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国家开放大学2025年春季《形势与政策》形考任务专题测验和大作业(共15篇)篇1、国家开放大学2025年春季《形势与政策》形考任务专题测验和大作业专题测验1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指的是()。单选题(25分)A.坚持和落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地位B.只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减少公有制经济的比重C.只发展公有制经济,限制非公有制经济D.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答案:D2.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单选题(25分)A.全面深化改革B.经济发展C.科技创新D.文化繁荣答案:A3.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判断题(25分)A.正确B.错误答案:A4.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判断题(25分)A.正确B.错误答案:B专题测验21.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基本目标是()。单选题(25分)A.仅仅满足于把社会秩序化B.国家富强C.成为发达国家的廉价制造基地D.维持现状,不求发展答案:B2.()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单选题(25分)A.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答案:C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成果时,照搬了现代西方的制度文明成果作为自身发展的经验。()判断题(25分)A.正确B.错误答案:B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其制度逻辑是劳动的逻辑、人民的逻辑,旨在让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和行使自己的权利与权力。()判断题(25分)A.正确B.错误答案:A专题测验31.()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单选题(25分)A.全过程人民民主B.全方位人民民主C.全要素人民民主D.全周期人民民主答案:A2.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发展(),这不仅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而且是我国民主政治广泛而生动的实践。单选题(25分)A.基层民主B.两个确立C.协商民主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C3.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思想形成了逻辑闭环。判断题(25分)A.正确B.错误答案:A4.党的领导和全面依法治国,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逻辑的两个基本点。()判断题(25分)A.正确B.错误答案:B专题测验41.()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单选题(25分)A.国家安全;社会稳定B.国家安全;经济发展C经济发展;科技创新D.社会稳定;科技创新答案:A2.()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单选题(25分)A.开放B.改革C.创新D.合作答案:C3.高质量发展就是最大的高水平安全,安全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判断题(25分)A.正确B.错误答案:A4.安全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判断题(25分)A.正确B.错误答案:B专题测验51.魂脉表明()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根脉表明()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根。单选题(25分)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C.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答案:B2.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的统一体。单选题(25分)分A.传统文化B.现代文化C.世界先进文化D.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答案:D3.“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文化基础,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实践基础。“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文化本源,“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实践根源。()判断题(25分)A.正确B.错误答案:B4.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只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才能有效应对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判断题(25分)A.正确B.错误答案:A大作业怎样正确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参考答案1: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特点和创新,其理解可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历史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深植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政治智慧,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以及“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的治理理念。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对“人民主体”的深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尝试过多种西方民主方案,如君主立宪、议会制、多党制等,但均以失败告终,这证明了简单移植西方民主制度的不可行性。实践逻辑实践逻辑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在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选举、决策、监督和反馈过程中,人民的广泛参与。这一民主形式从历史的代议制向全程参与的历史跨越,体现了中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深化。特别是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推进人民民主,尤其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实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理论逻辑理论逻辑上,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创新成果。它不仅是政治制度创新的结果,也是人民政治意识逐步觉醒的必然产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强调了人民的广泛参与和国家的全方位民主,保证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确保了国家治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综上所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是相互贯通、相互支撑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体系。这一民主形态不仅继承了中国的政治传统,而且结合现代政治实践,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主新模式。参考答案2: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民主新形态,其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相互贯通、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体系。历史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深厚的文化根基:全过程人民民主植根于中华文明五千年政治智慧的积淀。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到“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的治理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人民主体”的价值追求。近代民主探索的失败与启示:近代以来,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议会制、多党制等西方民主方案,但均以失败告终,证明了简单移植西方民主制度的不可行性。党领导下的民主实践: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逐步构建起人民民主的政治框架。从瑞金时期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到延安“三三制”政权,从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新时代发展基层协商民主,民主实践始终与人民利益紧密相连。实践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逻辑体现在其广泛的参与性和实效性上,贯穿于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一次性的、局部的、零散的和碎片化的,而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它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贯通起来,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统一。制度设计与治理效能的结合: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参与,形成“民主一治理”的良性循环。例如,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收集群众建议超过101.8万条,基层立法联系点将街谈巷议转化为法律条文,使立法更贴近民生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全过程人民民主注重民主程序与治理效能的结合,通过民主监督与科学评估相衔接,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例如,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发展为参与式预算制度,村民通过“项目论证一资金分配一绩效评价”全程介入公共事务。理论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主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继承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制度的主体的思想,强调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转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并将其与现代民主理念相结合。创新的民主理论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新定义了民主的时空维度,构建了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统一框架,提出了“民主质量=制度优势X治理效能”的创新公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三者的辩证统一历史逻辑揭示必然性: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逻辑的必然选择。实践逻辑验证有效性:通过广泛的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将民主程序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了“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的实质性跨越。理论逻辑彰显科学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为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综上所述,正确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篇2、2025年春季学期国家开放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终考大作业试述党的八大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有哪些?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0分)党的八大是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我国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它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所谋划的第一张蓝图。党的八大肩负着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开篇布局的使命,注定是一次划时代的历史盛会。作为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八大指引的前进方向、做出的道路选择,都被载入史册。试述党的八大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有哪些?参考答案1: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八大”),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科学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明确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标志着党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大会充分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所执行的路线是正确的,并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大会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明确地将主要矛盾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实质上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会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具有深远意义。在经济政策方面,八大提出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强调要根据国情制定经济发展计划,防止急躁冒进或消极保守,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大会还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建设,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发扬党内民主,健全监督机制,保障党的领导机关依法执政。二、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1.开启了党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阶段。八大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在没有苏联直接指导的情况下,自主分析国情、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会议,体现了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成熟。2.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框架。大会关于主要矛盾的判断、经济建设方针、民主政治建设思路等,构成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政策方向。3.展现了党的团结和事业的兴旺发达。八大召开时,全党上下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示出党的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4.为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虽然八大提出的许多设想未能长期贯彻,但其所体现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承前启后的大会,是党从革命战争年代转向和平建设时期的重要转折
本文标题:(15篇)国家开放大学2025年春季《形势与政策》形考任务专题测验和大作业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457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