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讲话稿 > 在镇信访维稳工作会议上的检讨发言
会议中对信访维稳工作进行了深刻反思,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了改进方向和措施。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在镇信访维稳工作会议上的检讨发言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镇信访维稳工作会议上的检讨发言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全镇信访维稳工作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直面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反思、深刻检讨,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找准症结、立行立改。作为镇党委书记,我首先代表镇党委向大会作深刻检讨。近段时间以来,全镇信访维稳形势严峻复杂,特别是*村土地流转纠纷、*社区老旧小区改造补偿争议、*村因灌溉用水引发的邻里矛盾等3起典型事件,处置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不仅损害了群众利益,更影响了党委、政府的公信力。作为“第一责任人”,我深感愧疚、寝食难安。这些问题的发生,表面看是具体工作中的疏漏,根子上是我思想认识、责任落实、作风锤炼上的严重不足。借今天的机会,我从“问题表现、根源剖析、整改方向”三个方面,向同志们做掏心窝的汇报。一、直面问题:把“遮羞布”撕开来,把“病灶”亮出来信访维稳工作是检验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试金石”,是观察基层治理能力的“晴雨表”。但对照上级要求、群众期待和岗位职责,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三个不到位”的突出问题,必须直面不讳、深刻检视。第一,“主动排查”不到位,矛盾隐患藏在“眼皮底下”。今年入夏以来,我镇因高温干旱引发的灌溉用水矛盾、因项目建设引发的征地补偿纠纷、因民生政策落实偏差引发的意见诉求呈上升趋势。但令人痛心的是,这些问题没有在萌芽阶段被及时发现。比如,*村12组与13组因灌溉渠系维修责任划分引发的争执,从7月15日开始就有村民在田间地头议论,7月20日个别村民阻工时,村“两委”才向我汇报;再比如,*社区老旧小区改造中,3户居民因阳台护栏安装标准问题多次到社区反映,社区干部仅做了口头安抚,未及时跟进核实政策依据,直到7月28日居民集体到镇政府上访,我才知晓具体情况。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的排查机制还停留在“坐等上门”阶段,包村干部、网格员的“脚板”没有真正沉下去。据不完全统计,全镇23个行政村(社区)中,有8个村的网格员近一个月未按要求开展“敲门行动”,3名包片干部的民情日记存在“补记”“漏记”现象。我作为党委书记,虽然每周主持召开一次信访联席会议,但对基层排查上报的信息缺乏“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往往听完汇报就签批“按程序办理”,没有带着问题到现场核查,导致一些矛盾从小变大、从简单变复杂。第二,“源头化解”不到位,群众诉求停在“程序空转”。信访工作的核心是“解决问题”,但我们在处置过程中,还存在“重程序、轻实效”的倾向。比如,*村土地流转纠纷中,村民反映企业与村委会签订的流转合同存在“霸王条款”,要求重新核算补偿款。镇农经站虽然介入调解,但仅组织双方开了两次协调会,就以“合同已签字盖章”为由建议走法律程序,没有站在农民角度解释政策、争取合理权益;再比如,*社区居民反映下水道堵塞问题,社区干部第一时间联系物业维修,但因管道老化严重,维修周期较长,社区没有及时向居民反馈进展,导致居民误以为“无人过问”,最终升级为集体上访。这些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的干部还存在“官本位”思想,把“完成任务”当成了工作目标,而没有把群众的“急难愁盼”真正放在心上。更让我愧疚的是,7月30日,我在接待*村上访群众时,因为急于推进问题解决,语气过于生硬,当场打断了群众的陈述,虽然事后及时补救,但群众那句“书记,我们就是想找个人好好说说心里话”的感叹,像一根刺扎在我心上——这说明我和同志们在做群众工作时,缺乏“将心比心”的温度,把“信访”当成了“任务”,而不是“信任”。第三,“责任压实”不到位,干部作风飘在“面上文章”。信访维稳是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上下联动,但当前部分干部存在“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现象。比如,7月中旬,*村村民因低保评定问题到镇纪委反映情况,镇纪委将问题转至民政办核查,民政办认为“程序合规”直接回复纪委,却没有主动向村民解释评定依据;8月2日,镇综治办下发的《重点人员稳控台账》中,*村一名涉军人员的信息填写不全,包联干部竟以“村民常年在外打工”为由未核实更新。这些问题背后,是责任体系的“牛栏关猫”——虽然制定了《信访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但没有配套的督查问责机制,对失职失责干部多是“提醒谈话”“通报批评”,没有动真碰硬。作为党委书记,我在抓责任落实时存在“好人主义”思想,担心影响干部积极性,对一些苗头性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部分干部把“守土有责”当成了“守土免责”。二、深挖根源:从“思想尘”扫起,从“党性关”严起上述问题的发生,绝非偶然。我反复反思,根源在于“三个弱化”,必须挖到思想深处、触及灵魂痛点。一是政治站位弱化,对“信访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理解不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访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要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加以改进,更好为群众服务。”但我在学习时存在“完成任务”心态,没有真正把这一重要论述转化为行动自觉。比如,今年初部署信访工作时,我更多强调“控制进京赴省越级访数量”“完成考核指标”,而没有深入思考“如何通过信访工作密切党群关系”“如何用群众满意度检验工作成效”。这种政治站位上的偏差,导致我们在工作中重“结果”轻“过程”、重“指标”轻“情怀”,把群众诉求当成了“麻烦”,而不是“改进工作的机会”。二是宗旨意识弱化,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不实。近年来,随着全镇重点项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各项工作千头万绪,我在抓发展、抓项目的同时,不自觉地放松了对群众工作的精力投入。比如,今年3月到6月,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县里对接重点项目、外出考察产业,下村调研平均每月不到3次,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7月12日到*村调研时,我坐在村部会议室听汇报,没有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走一走,结果错过了了解灌溉用水矛盾的最佳时机。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脱离群众的危险,往往始于“脚步离群众远了”;宗旨意识的淡化,往往体现在“小事不想管、难事不愿管”上。三是担当精神弱化,对“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品格锤炼不够。面对复杂矛盾,我有时存在“求稳怕乱”思想,担心激化矛盾影响考核排名,导致在处置问题时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比如,*村土地流转纠纷中,企业方提出“如果提高补偿款,可能影响后续投资”,我考虑到项目建设对镇财政的重要性,倾向于“做群众工作、适当让步”,而没有坚决站在群众立场推动问题彻底解决。这种“和稀泥”的做法,表面上“息事宁人”,实际上埋下了更大隐患。正如一位老党员对我讲:“书记,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你不敢碰硬,我们就觉得没盼头。”这句话如警钟长鸣,让我意识到:回避矛盾就是失职,不敢斗争就是失责。三、立行立改:用“硬招数”破难题,用“真功夫”赢民心问题查摆,关键在整改。我代表镇党委郑重承诺:以钉钉子精神抓整改,以“零容忍”态度促落实,坚决扭转信访维稳被动局面。重点抓好“四个强化”:第一,强化“主动排查”,织密矛盾“预警网”。从今天起,在全镇开展“矛盾纠纷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实行“三级排查”机制:村(社区)每天开展一次“拉网式”排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涉军人员等特殊群体;镇直部门每周联合排查一次,覆盖项目建设、征地拆迁、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镇党委每月召开一次“矛盾分析会”,对排查出的隐患实行“红黄蓝”三色预警,明确责任人和化解时限。特别要发挥好网格员“前哨”作用,推行“敲门行动+民情日记+问题清单”工作法,要求网格员每周至少走访20户群众,记录群众诉求,做到“群众家里的事,网格员比家人更清楚”。第二,强化“源头化解”,架起党群“连心桥”。推行“一线工作法”,我带头每周至少用2天时间到村(社区)接访,包片领导每月至少住村3天,包村干部每周至少在村工作4天,确保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处置”。建立“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回访问效”闭环机制:群众反映的问题,首位接待干部必须全程跟踪,简单问题当天解决,复杂问题3天内拿出方案,15天内反馈结果;解决后3天内进行回访,群众不满意的重新办理。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土地流转、老旧小区改造等问题,成立专项工作组,邀请法律顾问、村民代表参与调解,确保“一碗水端平”。第三,强化“责任压实”,拧紧干事“动力阀”。修订《信访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将信访工作纳入村(社区)年度考核,占比提升至20%;实行“领导干部包案制”,对重点信访事项,由班子成员牵头,相关站所配合,一包到底直至化解;建立“正向激励+反向问责”机制,对化解矛盾成效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推诿扯皮、造成越级访的干部严肃追责。今天会后,我们将对近期3起典型事件启动倒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问责,以儆效尤。第四,强化“作风锤炼”,永葆为民“赤子心”。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干部作风整顿月”活动,重点整治“庸懒散慢拖”问题。我将带头执行“一线工作法”,每月至少开展1次“群众夜话”,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与群众拉家常、听意见;推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每季度组织群众对镇村干部的工作进行打分,测评结果在全镇公示。我相信,只要我们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把群众的“表情包”当成工作的“风向标”,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同志们,信访维稳工作是“易碎品”,需要天天用心、时时用力;更是“良心活”,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应付。今天的检讨,既是自我反思,更是冲锋号角。我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坚决打好信访维稳攻坚战,为*镇高质量发展、为群众幸福安康筑牢坚实屏障!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在镇信访维稳工作会议上的检讨发言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457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