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讲话提纲 > 在全区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会议强调坚持人民至上,密切联系群众,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在全区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全区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各位领导、同志们: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党的生命线,也是党风建设的核心命题。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作风建设关系我们党能不能长期执政、履行好执政使命。最近,学习了《求是》杂志上总书记的重要文章,这篇文章让我再次深刻地认识到,党风,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符号,而是我们党形象的“第一观感”、执政能力的“第一检验”、民心向背的“第一信号”。它就像一座桥梁、一根纽带,一头连着党的初心使命,一头连着万家灯火。桥梁是否坚固,纽带是否牢靠,直接决定了社风民风的走向,决定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分量。作为一名在区委办工作的党员干部,我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群众心中投下涟漪,影响他们对党的认知和感受。因此,如何以自身的优良作风,去春风化雨般地影响和带动社风民风,是我时常思考和叩问自己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一主题,结合近期学习和工作实际,谈几点个人的感悟和反思,是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能与各位同志共勉,也请大家批评指正。一、在反思中警醒:时刻叩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身在机关,尤其是办公室岗位,整日与文件、会议打交道,我时常警醒自己,决不能让办公室的“旋转门”隔断了与群众的“连心门”,决不能让厚厚的案卷模糊了群众亲切的脸庞。对照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感到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和深刻反思。(一)必须警惕“机关化”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倾向。群众最反感的,就是“看得见、摸不着”的“花架子”和“雷声大、雨点小”的“空头炮”。我反思,在工作中是否存在满足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下基层调研时,是真正带着问题沉下去“解剖麻雀”,还是满足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听着事先安排好的汇报,看着精心打造的“盆景”?群众反映的问题,有没有第一时间去推动解决,还是在部门之间“打太极”“踢皮球”,让群众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最后问题还在原地打转?这些问题,看似是工作方法问题,实则是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的危险信号。一旦官僚主义的“灰尘”蒙蔽了双眼,就听不到群众真实的呼声,看不到基层的困难,最终损害的是党的威信和形象。(二)必须警惕不自觉中产生的“官气”和疏离感。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与基层群众直接打交道的机会相对减少,这更需要有意识地克服可能产生的“官气”。我时常问自己:面对群众的诉求,还能不能像当初一样,坐下来耐心倾听,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去沟通解释?会不会因为怕“添麻烦”,而下意识地回避矛盾、拒绝群众?当群众的利益与某些工作部署产生矛盾时,是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还是习惯于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简单粗暴地处理?这种不自觉的疏离感,是侵蚀党群干群关系的“隐形杀手”,它会让我们的心离群众越来越远,最终从“一家人”变成“两张皮”。(三)必须警惕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微侵蚀”。作风的堤坝,往往是从最微小的地方开始溃决的。虽然当前公款吃喝、大操大办等明面上的歪风得到有效遏制,但一些隐形变异的问题仍需高度警惕。比如,是否还存在安于现状、不愿攻坚克难的“躺平”心态?是否在工作中存在讲排场、比待遇的苗头?是否对一些打着“人情往来”幌子的吃请送礼,放松了警惕?这些看似是“小节”的问题,背后反映的是理想信念的松动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淡化。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一旦作风上出了问题,党性就很难保证纯洁,党纪也必然会松弛。二、在践行中感悟: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落在实处知易行难。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而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和行动自觉。对我而言,就是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把“身入”基层与“心入”群众统一起来。真正的群众路线,不是物理位移上的“下基层”,而是情感共鸣上的“入民心”。我体会到,要真正了解民情,就要主动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把会议室设在农家院落。学习借鉴一些地方“坝坝会”“庭院恳谈会”的好做法,面对面听取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家长里短中把握社情民意。不能满足于听取干部汇报,更要听取群众的“原声”,甚至是“杂音”和“怨言”,从这些最真实的声音中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像一些优秀干部那样,真正做到“群众动嘴、党员跑腿”,当群众反映灌溉水渠渗漏时,能迅速组织力量修复,保障农时;当群众办事遇到困难时,能主动靠前提供“红色代办”服务。这种务实的作风,远比任何华丽的辞藻更能温暖人心。(二)把解决“关键小事”与树立正确政绩观统一起来。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往往不是来自宏大的叙事,而是源于一件件具体的“关键小事”的解决。作为县委办的干部,在参与决策、协调工作时,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反对搞那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把工作的评判权交给群众,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最近看到一则报道,一位村支书在为村民办完事后,婉拒了村民送来表示感谢的酒,并耐心解释这是分内职责。这个小小的举动,生动地诠释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深刻内涵。它让我深刻感悟到,一个廉洁、务实、亲民的干部形象,就是最优良的党风,也是引领社风民风最有力的榜样。(三)把遵守“铁规矩”与涵养清廉家风统一起来。要把遵守规定变成一种日用而不觉的习惯,不仅要在“工作圈”里严于律己,更要在“生活圈”“社交圈”里保持清醒。要从一件件具体事情做起,从管好自己的腿、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手开始,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同时,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把清廉守正的作风从单位带到家里,以纯正家风涵养优良党风,进而带动整个社会风气向善向好。三、在坚守中淬炼:以初心砥砺品格,用行动践行使命(一)坚守信念之钙,淬炼忠诚品格。信念如磐,方能行稳致远。作为机关干部,办公室的灯光常亮至深夜,案头的文件堆积如山,但支撑我们伏案疾书的,始终是对党的绝对忠诚。这种忠诚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体现在每一份政策文件的字斟句酌里,藏在每一次会议筹备的细致周全中。我时常自问:面对复杂矛盾是否敢于亮剑?面对工作失误是否勇于担责?面对利益诱惑是否坚守底线?答案的背后,是能否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要像打磨璞玉般淬炼忠诚,在理论学习中筑牢信仰之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让“两个维护”成为本能反应;在实践考验中砥砺政治品格,把急难险重任务当作“磨刀石”,在服务大局中校准行动坐标。唯有如此,才能在办公室的方寸天地间,养出“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怀,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二)坚守担当之要,淬炼务实作风。办公室是决策落实的“第一棒”,更是服务群众的“直通车”,每一份文件的流转、每一次会议的组织,都连着基层的脉搏、群众的期盼。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务实担当刻进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曾见过深夜办公室里,同事为核实一份数据反复拨打乡村干部电话,只为确保政策落地精准无误;也亲历过为解决群众信访难题,协调多部门现场办公,最终让积压半年的问题迎刃而解。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担当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的执着。要力戒“等靠要”的惰性,主动想在前、干在先,对群众反映的诉求,既要“马上就办”的效率,更要“办就办好”的质量;要克服“过得去”的心态,以“工匠精神”打磨每一项工作,哪怕是校对一份材料、安排一次调研,都要做到严之又严、细之又细。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抓实抓细,才能让办公室的“服务链”精准对接群众的“需求链”,用实干赢得群众的信任。(三)坚守清廉之本,淬炼干净底色。办公室岗位特殊,常处于权力的“边缘”却可能成为围猎的“靶心”,一句不经意的透露、一次不恰当的接待,都可能触碰纪律红线。这要求我们必须常怀敬畏之心,把“干净”作为人生的必修课。要管好“手中笔”,严格执行文件审批程序,绝不为违规事项“开口子”;管好“身边人”,主动向家人讲清岗位风险,坚决抵制“枕边风”“人情网”;管好“八小时外”,在社交圈中保持清醒,面对“温水煮青蛙”式的诱惑敢于说“不”。记得有次基层单位送来土特产,虽然价值不高,但我当即婉拒并讲清政策——不是不近人情,而是深知“小恩小惠”背后的陷阱。清廉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对党的事业负责,对群众信任的回报。唯有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警醒,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站稳脚跟,让办公室的“窗口”始终闪耀清正廉洁的光芒。同志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风的涓滴之水,终将汇成社风民风的浩荡江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愿时刻以百姓之心为心,常怀为民之情,常思为民之策,常做为民之事,努力将自己锻造成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紧紧铆在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岗位上,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推动我区形成党风正、社风清、民风淳的良好局面,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在全区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461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