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讲话提纲 > 在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座谈会上,强调了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多方合作,共同推动社区服务高质量发展。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分享的“在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在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这个座谈会,既是一次“总结会”,也是一场“诸葛亮会”,更是一次“加油鼓劲会”。最近这段时间,我用了3个半天时间,走了全镇12个社区,实地看了“银龄互助站”“小太阳托管班”“乡贤评理堂”等8个社会组织服务点,和20多位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负责人、居民代表聊了家常。刚才,又听了7家社会组织的交流发言,说实话,我既感动又振奋——感动的是大家扎根基层的情怀,振奋的是基层治理正涌动着越来越鲜活的“群众力量”。借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回望来时路,看看我们一起走过的“温暖足迹”;二是把准当下脉,理清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破题关键”;三是锚定新征程,凝聚起共建共享的“最大公约数”。一、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生动实践,让我们看到了“群众自己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们镇的社区从原来的3个扩展到12个,常住人口突破8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21%,18岁以下儿童占17%,“一老一小”服务、邻里矛盾调解、特殊群体关爱等需求像潮水一样涌来。单靠社区“两委”7-9名干部,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他们中有退休教师牵头的“四点半课堂”,有宝妈群体组成的“亲子志愿服务队”,有乡贤老板资助的“社区公益基金”,还有非遗传承人创办的“传统手工艺工坊”。这些“草根组织”,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填补了基层服务的“最后一米”。他们的服务,是“敲得开家门”的温度。去年冬天,我到光明社区调研,遇到82岁的独居老人王奶奶。她拉着我的手说:“小周啊,你们社区的小陆姑娘每周三都来帮我买菜,比亲孙女还贴心。”小陆是谁?她是“暖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志愿者,这个由5名“90后”姑娘组成的团队,专门针对社区独居老人开展“时间银行”服务——年轻人为老人买菜做饭、陪诊就医,记录下的“时间”将来可以兑换自己或家人的养老服务。目前,“暖夕”团队已经发展了42名固定志愿者,服务老人127位,累计时长超3000小时。像这样的故事,在我们镇还有很多:比如“银龄互助队”的老党员们,每天轮流在小区巡逻,帮住户收衣服、提醒关燃气;“宝妈帮”组织的“旧物置换市集”,让闲置的玩具、书籍在邻里间“流动”起来,既解决了收纳难题,又增进了感情。这些服务,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融入日常”。他们的参与,是“解得了难题”的智慧。社区治理难,难在矛盾多样、诉求多元。过去,我们遇到邻里纠纷,往往是“社区干部当调解员,两边劝和”;现在,社会组织成了“生力军”。比如“乡贤评理堂”,由15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组成,专门处理“鸡毛蒜皮”的麻烦事。今年6月,福兴小区两户居民因为阳台滴水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差点动手。“乡贤评理堂”的陈大爷带着团队连续3天上门,先听双方倒苦水,再带着他们看《民法典》相关条款,最后提议在阳台加装导水管道。问题解决后,两户人家还主动加入了“乡贤评理堂”的志愿者队伍。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镇社会组织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26起,成功率98%,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5个百分点。这说明,群众的问题,群众最有办法;基层的智慧,藏在群众中间。他们的成长,是“聚得拢人心”的纽带。社会组织的价值,不仅在于做了多少事,更在于激活了多少人。比如“青禾”公益组织,最初只有3名大学生村官,现在发展成拥有120名成员的团队,涵盖教师、医生、企业职员等不同群体。他们发起的“社区读书角”项目,不仅捐了5000多本书,还每周举办“亲子共读”“老人故事会”,让原本陌生的邻居围坐在一张桌子前,从“点头之交”变成“微信好友”。前几天,我在“青禾”的活动群里看到,有位家长发消息说:“以前孩子放暑假就‘宅’在家里玩手机,现在每天去社区读书角,还认识了新朋友,我们当家长的终于能松口气了。”这就是社会组织的魅力——它像一根“魔法棒”,把“原子化”的个体重新连接成“共同体”,让社区从“居住的地方”变成“温暖的家”。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现实挑战,需要我们直面“成长的烦恼”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还处于“爬坡过坎”的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共性的,有的是我们镇特有的,需要大家一起“把脉问诊”。一是“供需错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社会组织“一腔热血”,但服务内容与居民需求“对不上焦”。比如,去年有个团队想在社区开展“书法培训”,结果报名的人寥寥无几——后来一打听,社区的年轻人大多上班,老人更喜欢“广场舞教学”;孩子们放暑假,家长更希望有“作业辅导”或者“科普实践”。这说明,有些社会组织还停留在“我想做什么”,而不是“群众需要什么”。二是“专业能力”的短板亟待补齐。部分社会组织负责人是“热心人”,但对社会工作方法、项目管理、资源整合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比如,有的团队开展活动全凭“经验主义”,没有做需求调研,导致活动效果打折扣;有的团队缺乏财务规范意识,资金使用流程不清晰,影响了公信力;还有的团队“单打独斗”,没有和其他组织、社区、企业形成联动,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三是“可持续性”的压力越来越大。大部分社会组织依赖“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捐赠”和“志愿者无偿服务”,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比如,“小太阳托管班”每年运营成本约8万元,虽然有企业赞助3万元,社区补贴2万元,但剩下的3万元主要靠志愿者自筹,长期下去难以为继。特别是一些刚起步的小型组织,连基本的办公场地、活动经费都没有,只能“打游击”。四是“政策支持”的力度还需加大。虽然我们出台了一些鼓励社会组织发展的文件,但在具体落实中,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比如,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的流程还不够简化,部分符合条件的团队因为“材料不全”“流程不熟悉”没能及时登记;社区公共空间对社会组织的开放程度还不够,有的活动室“平时锁着门,用起来找熟人”;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表面看是“发展中的问题”,本质上是我们对社会组织的“认识深度”和“支持精度”不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社会组织不是“配角”,而是“主角”;不是“帮手”,而是“伙伴”。我们必须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务实的举措,推动社会组织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三、凝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强大合力,共绘“共建共治共享”新画卷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我们镇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试点”的攻坚之年。做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关键要做到“三个转变”:从“管理”到“服务”,从“输血”到“造血”,从“零散”到“系统”。具体来说,要重点抓好“四件事”。第一,聚焦“精准需求”,让服务更“对味”。服务群众,首先要“把准脉”。各社区要建立“需求清单”制度,通过“敲门行动”“院坝会”“线上问卷”等方式,每季度收集一次居民需求,特别是“一老一小”、困难群体、新就业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社会组织要主动对接社区,把“我想做”变成“一起做”——比如,“暖夕”团队可以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提供“医疗陪诊”“心理疏导”等细分服务;“青禾”公益可以联合学校,开展“职业体验”“科普实验”等特色活动。今年,镇里将拿出1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微项目”,谁的需求摸得准、服务效果好,谁就能拿到“真金白银”。第二,聚焦“能力提升”,让队伍更“专业”。社会组织要发展,关键在“人”。镇里将联合区民政局、社工协会,每季度举办“社会组织能力提升培训班”,重点培训社会工作方法、项目策划、财务管理等内容。同时,建立“导师结对”机制,邀请区里的资深社工、优秀社会组织负责人担任导师,一对一指导我们的团队。各社区要为社会组织提供“成长空间”——比如,开放社区活动室作为办公场所,推荐优秀志愿者加入团队,帮助对接辖区企业资源。今天参会的“银龄互助队”负责人李阿姨,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通过学习,现在已经能熟练使用手机APP记录服务时长;“乡贤评理堂”的陈大爷,主动考取了“人民调解员”资格证书。这说明,只要肯学肯钻,“草根”也能变“行家里手”。第三,聚焦“资源整合”,让支持更“有力”。社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众人拾柴”。一方面,要强化“政府引导”——镇里将出台《关于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实施意见》,明确税收优惠、场地支持、资金奖补等具体措施;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初创团队提供注册指导、项目孵化、资源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要撬动“社会力量”——鼓励企业设立“社区公益基金”,支持社会组织承接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引导乡贤、成功人士通过捐赠、设立奖项、担任顾问等方式参与;探索“时间银行”“公益积分”等机制,让志愿者服务可存储、可兑换,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性循环。第四,聚焦“品牌打造”,让影响更“深远”。品牌是社会组织的“名片”。我们要结合各社区的特色,培育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服务品牌。比如,光明社区可以依托“暖夕”团队,打造“银龄互助”品牌;福兴社区可以发挥“乡贤评理堂”优势,打造“矛盾调解”品牌;新兴社区可以结合新就业群体需求,打造“骑手驿站”品牌。镇里将每年评选“十佳社会组织”“十佳服务项目”,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广泛宣传,让好的经验“走出去”,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同志们,社区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社会组织是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抓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本质上是在抓“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刚才,一位社区工作者跟我说:“以前我们总觉得‘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现在有了社会组织,变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这张网,是“连心网”,把干部和群众的心连在一起;是“服务网”,把需求的“痛点”和服务的“亮点”连在一起;是“治理网”,把党委政府的“主导”和群众的“主体”连在一起。最后,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XX镇的社区服务一定会越来越温暖,基层治理一定会越来越精彩!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在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462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