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讲话稿 > 在全县基层减负增效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会议强调要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推动全县工作再上新台阶。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在全县基层减负增效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相关材料,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在全县基层减负增效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基层减负增效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为基层减负的决策部署,总结我县近年来基层减负工作成效,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足,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基层减负工作走深走实,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县委、县政府在家领导班子成员,各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镇长(主任),县委各部委、县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主要负责同志,部分驻县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刚才,*镇、街道、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分别作了汇报发言,既谈了工作成效,也讲了思路举措,内容务实、重点突出,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基层减负工作的重大意义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联系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为基层减负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对工作理念、方式方法、制度机制的深刻变革,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巩固,事关全县发展大局。我们必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一是这是践行初心使命、厚植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根基在基层、血脉在基层、力量在基层。基层干部每天面对的是群众最直接的诉求,处理的是最具体的问题,他们的精力是否集中在为民服务上,直接影响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通过持续减负,我县基层干部有了更多时间走村入户、排忧解难,镇村在减负后,村干部每月走访群众的时间平均增加了3天,解决了群众反映的饮水安全、道路维修等实际问题20余件,群众满意度较往年提升了15个百分点。反之,如果基层干部被大量的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多头督查所困扰,就会挤占服务群众的时间和精力,长此以往,就会疏远与群众的联系,损害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因此,为基层减负,本质上是为了让基层干部卸下不必要的包袱,把更多心思和精力用在办实事、解民忧上,不断筑牢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是这是提升治理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县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民生保障等各项任务艰巨繁重,迫切需要基层干部轻装上阵、集中攻坚。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然存在,比如有的部门习惯于“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去年我县某部门针对同一项惠农政策,先后下发5个文件,内容大同小异,让基层无所适从;有的督查检查“走马观花”,只看台账不看实效,*街道曾在一周内接待了7个不同部门的督查组,都是围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但检查标准不一、要求各异,基层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准备材料、陪同检查。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基层负担,更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只有通过切实减负,才能让基层干部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聚焦主责主业,集中精力抓落实、促发展,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三是这是转变工作作风、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举措。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加重基层负担的主要根源,也是作风建设的大敌。近年来,我县通过查处一批典型案例、完善一批制度机制,作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稍有松懈就可能反弹回潮。去年,我县查处的9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中,有6件涉及过度留痕、多头报表等基层反映强烈的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工作方式的问题,实质上是宗旨意识不强、政绩观错位的表现。为基层减负,就是要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让政治生态更加清朗。二、肯定成绩亮点,准确把握基层减负工作的当前态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为基层减负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紧盯“减负”“松绑”“赋能”目标,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靶向发力,通过“五措并举”强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一是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减负“笼子”越扎越紧。我们深刻认识到,减负不能只靠“运动式”整治,必须靠制度管根本、管长远。为此,我县细化了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一把手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直接责任、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具体任务清单,明确了每个层级、每个岗位在减负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比如,县委办公室牵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为基层减负的若干措施》,从发文、开会、督查等6个方面列出了28条具体举措,每条措施都明确了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县政府办公室出台了《督查检查考核事项管理办法》,对各类督查检查实行“清单化”管理,未经审批的一律不得开展。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基层减负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发文同比减少18.3%、17.2%,召开会议分别同比下降13%、20.4%,从源头上减少了对基层的干扰。二是思想认识持续深化,减负“根基”越筑越牢。我们坚持把思想教育摆在首位,依托“子午讲坛”“干部研讨培训班”等载体,通过常态化学习、示范化教学、研讨式感悟等方式,引导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基层减负的重要性,克服“松口气、歇歇脚”的懈怠情绪。去年以来,我县共举办“子午讲坛”12期,专题研讨培训班8期,培训各级干部3000余人次,邀请了省市专家、基层一线干部进行授课,用鲜活的案例、详实的数据讲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让干部在思想上受到深刻洗礼。*镇通过开展“减负增效大讨论”活动,组织镇村干部对照典型案例进行自查自纠,共查找出自身存在的重痕迹轻实效、重报表轻服务等问题15条,并逐一制定了整改措施。通过持续的思想教育,各级干部的宗旨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持续转变,为基层减负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问题整治精准有效,减负“成效”越来越实。我们聚焦基层反映强烈的文多、会多、督查多“三多”问题,采取“一线监测、分类处置、靶向整治”的方式,精准发力、持续攻坚。在全县选取了2个镇、5个村作为一线监测点,每月收集基层在文、会、督查等方面的情况,组织专人进行分析研判,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向相关单位发函提醒。去年以来,共向12个单位发出提醒函15份,督促整改问题23个。针对不同单位存在的问题,采取分类处置的方式:对存在共性问题的单位,如部分县直部门存在的发文不规范、督查频次过高等问题,进行集中约谈提醒,组织开展专项整改;对存在个性问题的单位,如个别镇在报表统计中存在的重复报送、标准不一等问题,采取“以训促改”的方式,安排业务骨干上门指导,当面讲问题、教方法、纠错误。通过这些举措,基层的“文山会海”得到有效遏制,*街道去年收到的各类文件同比减少了25%,参加的会议同比减少了30%,干部有了更多时间深入社区开展工作,成功化解了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信访问题40余件。四是监督问责持续强化,减负“震慑”越来越强。我们充分发挥督查、纪检监察、审计、巡察、统计等部门的监督合力,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对加重基层负担的行为“零容忍”。县纪委监委、县委作风办牵头,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重点查处重开会、重发文、重检查、重留痕,不重实效;督导检查“对上负责与对下不统一”,计划安排和实际实施“两张皮”等现象。去年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9件11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7人,对典型案例进行了公开通报曝光,形成了有力震慑。*部门因在一项农业项目验收中,过度要求村级提供纸质台账,忽视实际成效,相关责任人受到了诫勉谈话处理,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通报。通过严肃问责,让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到,减负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必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三、正视问题不足,清醒看到基层减负工作的短板弱项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基层减负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短板,与中央和省市的要求相比,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有变异反弹迹象。虽然“文山会海”得到了一定遏制,但“隐形变异”的问题不容忽视。有的部门把“发文少了”等同于“工作落实了”,存在“以白头文件代替红头文件”“以微信通知代替正式文件”的现象,表面上发文数量减少了,但基层的实际负担并没有减轻;有的会议从“线下”转到“线上”,看似减少了参会人员的奔波,但视频会议频次过多、时间过长,有时甚至要求“全程录像、截图留痕”,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村党支部书记反映,去年下半年,村里参加的视频会议有30多场,其中有10多场内容重复,每次都要准备签到表、会议记录,还要拍摄现场照片报送,占用了大量时间。此外,一些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重痕迹、轻实效”的倾向,比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有的部门要求村级建立的台账多达20余种,表格设计繁琐,数据重复统计,基层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造台账”“填表格”,真正用于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的时间被严重挤压。二是责任传导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现象。从县级层面来看,县委、县政府对基层减负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推进,但在一些县直部门和镇(街道),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落实打折扣的情况。有的部门“本位主义”严重,只考虑自身工作方便,不顾及基层实际承受能力,随意安排任务、下达指标,比如在某项专项整治工作中,*部门未经统筹协调,直接向各镇(街道)下发通知,要求在3天内完成排查并上报数据,基层为了赶时间,不得不临时抽调大量人员加班加点,导致数据质量不高,反而影响了工作效果;有的镇(街道)对上级部署的减负任务,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情况,没有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减负工作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此外,一些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履行不到位,对分管领域的减负工作重视不够、督促不严,导致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长期存在。三是督查考核的科学性、精准性有待提升。虽然我们对督查检查考核进行了规范,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督查检查“走马观花”,只看材料、不看现场,只问数据、不问实效,比如在安全生产督查中,有的督查组主要查看村级的会议记录、隐患排查表,对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关注不够;有的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过于注重“量化”指标,忽视“质性”成效,比如在乡村治理考核中,把“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作为硬指标,而没有考虑矛盾的复杂程度和群众的实际感受,导致基层为了追求考核成绩,出现“压案不报”“强迫调解”等现象。此外,不同部门的督查检查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共享,基层需要重复准备材料、重复汇报,加重了工作负担。*镇去年接待了来自环保、农业、民政等部门的督查组20余个,每个部门的检查重点和要求各不相同,基层干部不得不“疲于应付”,影响了工作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四是基层赋能与减负不同步、不协调。为基层减负,不仅要“减包袱”,更要“强本领”,但目前我县在为基层赋能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基层的权责划分还不够清晰,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一些本应由县级部门承担的职责,被层层下压到镇(街道)和村(社区),但相应的人员、经费、资源却没有同步下沉,基层“有责无权”“有责无钱”的问题突出,比如在城市管理中,*街道承担了大量的市容环境卫生整治任务,但没有相应的执法权,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只能劝导,无法有效处置,工作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在数字化办公、政策解读、群众工作等方面还存在短板,而县级部门在业务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提供的帮助不够,导致基层干部在减负后,虽然有了更多时间,但在推动工作、服务群众时仍然力不从心。四、聚焦重点任务,全力推动基层减负工作再上新台阶针对当前我县基层减负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推动基层减负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切实把减负成效转化为基层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一)在精文减会上下更大功夫,切实为基层“松绑减压”精文减会是为基层减负的“重头戏”,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坚决把文件和会议数量压下去、质量提上来。一是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规格。要进一步完善发文审核机制,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要严把“发文关”,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一律不发
本文标题:在全县基层减负增效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47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