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讲话稿 > 在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的研讨发言
会议强调深入学习理论,结合实际工作,推动创新发展,为区域繁荣贡献力量!下面网友分享多篇相关内容供您参考学习,希望有您喜欢的。
在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的研讨发言同志们:今天,我们集体学习了《求是》杂志最新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虽然发表于两年前,但今天重温,结合我们*区正在经历的现实考验,感受尤为深刻,可以说每一个字都敲打在心坎上,为我们这些处在基层一线、时常面临发展与保护“两难”抉择的干部,提供了思想上的“定盘星”和行动上的“指南针”。下面,我结合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工作中的一些困惑,谈几点不成熟的体会,向同志们汇报,也请大家批评指正。一、在“两难”抉择中校准政绩观,深刻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内涵坦诚地讲,作为一名区委书记,肩上扛着发展的重任,心里装着百姓的期盼,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最大的压力就是经济指标。我们*区的发展质量还不高,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历史欠账还比较多,这些都是绕不开的现实。在招商引资的谈判桌上,在项目决策的会议室里,我曾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一个能带来数亿投资、解决上千人就业,但存在一定污染风险的项目,我们到底要不要?我至今记得,几年前,我们曾面临一个重大的抉择。一个大型化工项目意向落地,预计投资额超过50亿元,每年能贡献可观的税收。这对当时财政总量不大、债务负担沉重、新财源培植乏力的我们来说,诱惑是巨大的。当时内部也有不同声音,一种观点认为要“先上车后补票”,先抓住发展的机遇,后续再加强环保监管。这种“重发展、轻生态”的观念,其实就是一种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在反复权衡和激烈思想斗争后,我们最终还是顶住了压力,否决了这个项目。压力来源是多方面的:有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有对错失发展良机的惋惜,更有来自企业和相关方面的“不理解”。今天,回过头再看,我无比庆幸当初那个艰难但正确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让我深刻反思,我们追求的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发展要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代价,那这种发展就背离了初心,最终会得不偿失。秦岭违建事件的惨痛教训,至今仍然振聋发聩,警示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些年,我们*区在生态修复上投入了巨大精力。比如,我们下大力气完成了19个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修复治理。我曾到其中一个治理点调研,当地的村干部拉着我的手说,过去这里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废弃矿坑,是群众避之不及的“疮疤”;现在通过修复,荒山披上了绿装,成了大家周末休闲的好去处,空气好了,环境美了,群众的幸福感实实在在地提升了。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就是老百姓脸上最质朴的笑容,是我们工作的最大价值所在。这个过程让我深刻领悟到,高水平的生态保护,本身就是最具潜力的发展动能。它不仅不会拖累高质量发展,反而会倒逼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二、在“两线”作战中反思系统观,深刻体悟“多重目标协同”的治理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要坚持系统观念。这一点,我感触非常深。当前,我们*区正处于一个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们既要面对经济转型的阵痛,又要偿还生态环境的历史旧账;既要应对严峻的财政收支矛盾,又要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短板。可以说,我们是在“多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过去,我们在工作中也曾有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惯性思维。比如,为了治理*河的水质污染问题,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但后来发现,问题根源很复杂,上游农业面源污染没有控制住,过量使用的化肥农药随雨水进入河流;城区老旧管网雨污不分流,一到暴雨天,大量污水直排入河;上游生态补水严重不足,河流自净能力大大减弱。这些问题,单靠环保一个部门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农业、水务、住建、财政等多个部门协同发力,甚至需要与上下游的兄弟县区建立联动机制。这种“九龙治水”的困境,在生态补偿机制的推行中也同样存在。我们在乡镇调研时发现,新的生态补偿机制在基层执行起来面临不少困难。比如,补偿标准偏低,农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不高,有群众反映,一亩公益林的补偿金,还不够弥补因不能进行经济活动而造成的损失;补偿资金来源单一,有时候上级资金下达不及时,导致政策落实打了折扣;更重要的是,缺乏一个权威、科学、各方都信服的生态价值评估和利益协调机制,导致“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很难真正落地。这些实践中的困惑和反思,让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系统观念”和“协同治理”有了更深的领悟。生态环境问题,根子在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上,表现在水里、土里、空气里,但要真正解决,必须跳出环保看环保。这要求我们作为决策者,必须学会“弹钢琴”,强化目标协同、政策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我们不能再满足于单兵突进,而是要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的“组合拳”。这既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深入的必由之路。三、在“两端”发力中探寻根本解,深刻体悟“激发内生动力”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指出了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的重要性。这些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高悬,对我们形成了强大的外部压力,推动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对此,我们是真心拥护和欢迎的。但是,我也时常在夜深人静时思考:仅仅依靠外部的、强制性的约束,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严厉的督察和问责是“不敢”的约束,但要实现从“不敢”到“不想”再到“自觉”的转变,最终还是要靠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而这种内生动力的源泉,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回顾我们的工作,坦率地说,我们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下命令、定指标,工作方式比较单一,没有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变成群众自己的事业。我们的政策宣传,有时停留在贴标语、发传单的层面,没有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事实,把生态保护和他们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虽然我们也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但真正涉及生态修复项目规划、监督的公民参与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常态化。我看到一个案例,在一些历史采矿遗址修复后,当地居民自发组织起来,成立护林队、保洁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修复后的环境。为什么?因为他们亲眼看到了环境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转变,亲身感受到了生活品质的提升,生态保护的成果直接转化为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因此,我认为,未来推进美丽*建设,必须在“两端”同时发力。一端是继续用好外部约束这把“利剑”,保持高压态势,严守生态红线;另一端,也是更重要的一端,是要俯下身子,走进群众,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探索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公众参与机制。要把生态环境的“决策权”“监督权”更多地交给群众,让群众成为美丽家园建设最积极的参与者、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终的受益者。只有当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和生活习惯时,我们的绿水青山才能真正永续流传。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我的学习还很肤浅,思考也远未成熟。但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就一定能把我们*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为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篇章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在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的研讨发言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477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