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在全县党政机关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交流会上的发言
会议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性,倡导全县党政机关树立节俭意识,落实具体措施,如何更好地推进这一工作?下面是网友整理编辑的在全县党政机关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交流会上的发言相关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喜欢就下载支持!
在全县党政机关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交流会上的发言各位领导、同志们:根据会议安排,结合近期深入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思考与工作实践,我围绕“学条例、明方向、抓落实”这一主题,从“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干”三个层面,与大家分享几点认识和体会。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一、深学细悟,在“原原本本”中筑牢思想根基记得刚接到学习《条例》任务时,我作为县政府办公室负责文字材料的秘书,第一反应是“这又是项常规学习任务”。但当我逐章逐节研读原文,尤其是结合近年来中央和省市通报的多起违反纪律规定典型案例,以及基层调研中看到的群众对“舌尖上的浪费”“文件里的形式主义”的真实反馈后,彻底改变了最初的想法。《条例》不是简单的“节约指南”,而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利器,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更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坚守的“政治底线”。其一,《条例》是传承传统美德的“传家宝”。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古训。我在乡镇工作时,曾跟随老书记走村入户,他总说:“群众碗里的饭粒,比咱们桌上的酒肉金贵。”那时候乡里开会,茶杯是自己带的搪瓷杯,材料用复写纸印,笔记本正面写完翻背面;食堂吃饭,领导干部和群众打一样的菜,剩饭要倒进“节约桶”喂猪。这些细节让我深刻体会到:节约不是“作秀”,而是融入血脉的为民情怀。《条例》将这些传统美德制度化、规范化,正是要让好的作风“薪火相传”。其二,《条例》是破解现实问题的“对症药”。近年来,随着办公条件改善,一些单位出现了“重硬件轻软件”“重面子轻里子”的倾向:有的会议室空调温度常年低于26℃,有的文件材料“一印一大摞”却利用率不高,有的公务接待“讲规格、比档次”,甚至出现超标准安排住宿、虚列开支等问题。去年,我在审核某单位年度经费预算时发现,仅“办公耗材”一项就比上一年增加了30%,进一步核查发现,原来是打印机普遍存在“过度打印”现象——有些文件仅打印几页,却整本装订;有些材料重复复印,导致库存积压。这让我意识到:浪费就在身边,节约刻不容缓。《条例》针对这些“常见病”“新变种”划出了红线、明确了禁区,正是我们纠治顽疾的“药方”。其三,《条例》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去年夏天,我带队到联系村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一位70多岁的老党员拉着我的手说:“现在政策好,日子越过越甜,但咱不能忘了‘紧日子’。村部楼前的路灯24小时开着,能不能调暗点?灌溉渠的水管破了几个洞,修修补补还能用,别总换新的。”老人的话朴实却深刻。群众的“紧日子”和干部的“日子”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条例》要求我们“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本质上就是要通过厉行节约,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与民同甘共苦”的真心,从而赢得更广泛的信任和支持。二、知行合一,在“细枝末节”中扛起责任担当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我始终认为:《条例》落实得好不好,关键看“关键少数”能不能“以上率下”,看具体工作能不能“落细落小”。结合近期工作实践,我总结了“三个结合”的学习方法,努力做到“学用相长”。一是“集中学”与“自主学”结合,让理论入脑。县政府办公室作为全县政务运转的“中枢”,率先组织了“每日晨读10分钟”“每月专题研讨”活动。我们把《条例》原文拆分成“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公务接待”等12个专题,每周由分管副主任领学,邀请县纪委监委、审计局同志解读政策;同时,要求每名干部结合岗位撰写“节约微心得”,我牵头整理了《办公室节约手册》,收录了“双面打印设置技巧”“电子设备待机省电方法”“会议材料精简清单”等实用内容。比如,过去我们印制文件习惯“多印几份备用”,现在推行“按需领用、登记回收”,仅上半年就减少纸张浪费1.2万张,相当于保护了24棵成年树木。二是“查问题”与“促整改”结合,让短板显形。今年4月,我们以《条例》为镜,开展了“办公室节约问题大排查”活动。我和同事们一起“挑刺”:看会议室是否人走灯灭、空调是否按时关闭,查公务用车是否“一车多用”、办公设备是否“带病运行”,核会议活动是否“能简则简”、接待标准是否“就低不就高”。排查中,我们发现了个别“隐性问题”:比如,部分科室为图方便,长期租用私人车辆用于短途公务;有的干部打印材料时“只印一面”,废弃纸张直接扔进垃圾桶;还有个别单位将“节约”简单理解为“少花钱”,该维护的设备不维护,反而增加了后续维修成本。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办公室节约负面清单》,明确20项禁止行为,并将节约成效纳入科室年度考核,倒逼责任落实。三是“抓当前”与“谋长远”结合,让习惯成风。节约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持久战”。我们注重从“制度刚性”和“文化柔性”两方面发力:一方面,修订完善了《县政府办公室经费管理办法》《公务接待操作细则》等8项制度,将《条例》要求细化为“公务接待陪餐人数不超过3人”“文件材料优先电子流转”等具体指标;另一方面,开展“节约标兵”评选活动,通过“红黑榜”“曝光台”等方式,宣传节约典型、鞭挞浪费行为。比如,我们办公室的小王,发明了“文件共享云盘”,将常用模板、政策文件分类存储,今年以来部门间重复索要材料的情况减少了60%;老李坚持“人走电断”,每天下班前逐个检查办公室电器,半年下来为办公室节省电费1200余元。这些身边的榜样,让节约从“制度要求”变成了“自觉行动”。三、久久为功,在“润物无声”中厚植节约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不仅要“自己节约”,更要“带动一片”;不仅要“管好眼前”,更要“着眼长远”。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用力。一要在“关键领域”上“钉钉子”。公务接待、会议活动、办公用房是《条例》明确的重点领域,也是群众关注的“敏感点”。在公务接待方面,我们严格执行“三单合一”(审批单、菜单、发票),今年已取消超标准接待12次,合并重复会议35场,接待费用同比下降28%;在会议活动方面,推行“无会周”制度,每月第二周不安排全县性会议,确需召开的会议原则上“半天搞定”,今年前7个月会议数量同比减少30%;在办公用房方面,联合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对全县127个单位的办公用房进行“回头看”,腾退超标面积1200余平方米,全部用于基层站所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这些“刀刃向内”的举措,不仅节约了资金,更树立了“严以律己、严以用权”的良好形象。二要在“基层一线”上“接地气”。节约不是“纸上谈兵”,要到群众中去“找感觉”。今年5月,我跟随县领导到山区乡镇调研,看到有些村的文化广场路灯晚上亮得太晚,村民反映“费电不说,还存在安全隐患”;有些村的垃圾清运车“空跑”现象严重,因为垃圾量少但按规定必须每天清运。回到办公室后,我们立即协调相关部门:一方面,将山区路灯改为“光控+时控”模式,根据季节调整开关时间,预计每年可节省电费8万元;另一方面,优化垃圾清运路线,推行“定点收集、按需清运”,既减少了车辆损耗,又降低了运营成本。群众的一句“这样改得好,省了钱还能办好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节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三要在“干部队伍”上“树导向”。节约文化的培育,关键在“关键少数”。作为分管办公室的副县长,我始终坚持“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下乡调研坚持“四不两直”,不搞层层陪同、不接受宴请;办公用纸一律双面使用,废弃文件及时分类回收;公务用车严格执行“派车单”制度,杜绝“私车公养”。同时,注重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突出“节约意识”,今年乡镇换届中,有3名在基层厉行节约、群众口碑好的干部被提拔重用,释放了“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信号。同志们,“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条例》不是“软约束”,而是“硬杠杠”;节约不是“小事小节”,而是“国之大者”。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以《条例》为镜,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节约理念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鲜明标识!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做起,从“一顿饭、一场会、一辆车”严起,就一定能汇聚起厉行节约的强大合力,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在全县党政机关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交流会上的发言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490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