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在全县基层家风家教骨干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强调家风家教重要性,培养良好家庭文化,助力社会和谐发展,共创美好未来!以下由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的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在全县基层家风家教骨干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同志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齐聚县会展中心三楼会议室,共同迎来2025年全县基层家风家教骨干培训班的开班。首先,我代表县人社局,向专程赶来授课的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王*教授、县法院家事审判庭李*庭长,以及长期扎根基层、经验丰富的“最美家庭”代表张桂芳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放下农活、推掉事务,从21个乡镇(街道)、327个行政村(社区)赶来的186名学员——村(社区)“两委”干部、妇联主席、党员中心户、红白理事会骨干,道一声“辛苦了”!这次培训,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指示精神的又一具体行动,也是落实省委、市委“家庭文明建设三年提升工程”的关键举措。从前期调研情况看,大家手中都攥着“两本账”:一本是村里留守老人就医、儿童课后托管的民生账,另一本是邻里纠纷、高价彩礼的治理账。而家风家教,正是串起这两本账的“金线”。借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聊三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说“家风是基层治理的软杠杆”,怎么让“骨干成为家风的播种机”,以及“培训后要交出怎样的实践答卷”。一、从“鸡毛蒜皮”到“乡风文明”,家风家教是基层治理最接地气的“稳定器”上周三,我和社保中心小李到*镇*村调研。路过村口时,正赶上村民老周家办孙子满月酒。席间没有高档烟酒,没有大摆宴席,桌上是自家种的蔬菜、腌的酸肉,宾客们端着粗瓷碗互相夹菜,有说有笑。老周拉着我的手说:“以前办喜事,全村凑份子随礼,一年到头挣的钱一半随了礼,剩下一半还得借钱还人情。现在村里定了‘红白事不超过15桌、每桌不超过300元’的规矩,咱也跟着学,钱省了,心也松快了!”这个小场景,让我想起三年前。那时*村还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因为彩礼高、赡养纠纷多,村民三天两头堵村委会大门。变化从哪来?答案藏在村妇联主席刘淑兰的笔记本里——她记了8本“家风台账”,记录着每家的“好媳妇”“孝心孩”“睦邻事”,每月在村文化广场公示;带着妇女们把《朱子家训》编成快板,在田间地头唱;还组织“晒家风”比赛,让村民自己讲自家故事。如今,*村不仅摘掉了“上访村”的帽子,还评上了“省级文明村”。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家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渗透在柴米油盐里的自觉;不是“别人家的事”,而是影响村风民风的“源头活水”。从全县来看,我们梳理了近三年12345热线投诉数据,涉及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的占比达37%,其中因家风不正引发的赡养纠纷、财产分割、婚恋矛盾又占其中的62%。反过来看,去年评选的100户“县级最美家庭”所在村,矛盾纠纷发生率平均下降41%,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提升29%。这些数据背后,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朴素真理,更是“家风正则村风淳,村风淳则治理顺”的实践逻辑。同志们,我们手中的“骨干”身份,不是荣誉,而是责任。你们是村里的“明白人”、群众的“贴心人”,更是家风家教的“传声筒”“践行者”。当你们能把“孝老爱亲”讲成田间地头的家常话,把“勤俭持家”变成家长里短的行动指南,就能让政策宣讲更有温度,让矛盾调解更有底气,让基层治理更有韧性。二、从“课堂听讲”到“落地生根”,家风家教需要“带着泥土香”的方法论这次培训,我们特意调整了课程设置:既有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理论辅导,也有县法院的“家事纠纷调解实务”;既有“如何讲好家风故事”的表达技巧,也有“积分制管理在家庭文明建设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但我知道,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学完能用、用了有效”。这里,我想结合基层实际,给大家提三个“土办法”:第一个办法,把“大道理”变成“小故事”。去年,我在*乡调研时,遇到过一位“故事奶奶”王秀兰。她70多岁,不识字,却能把家里三代人的故事讲得活灵活现:“我婆婆当年带着三个孩子讨饭,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把最后半块饼塞给孩子;我嫁过来后,跟着婆婆学了一手纳鞋底的本事,现在给重孙女做虎头鞋,针脚比当年还细;我闺女嫁去县城,每年清明都带着外孙女回来给我扫墓,说‘奶奶的坟头草,不能比别人家的高’……”就是这些“讨饭饼”“纳鞋底”“扫坟头草”的小事,让村里的年轻人红了眼眶,主动说“奶奶,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同志们,基层群众不爱听“文件话”,但爱听“身边事”;不喜欢“说教式”,但喜欢“拉家常式”。大家要善于从自己家、从邻居家、从村里找“活素材”:可以是奶奶缝补的旧衣服,可以是父亲熬夜修的旧农具,可以是母亲熬的热粥里的枸杞。把这些“小物件”“小细节”串起来,就能讲出有温度、有共鸣的“大道理”。第二个办法,把“一家美”变成“家家美”。家风建设不是“评先进”的事,而是“带整体”的事。*镇*社区的“家风积分超市”就是个好例子:村民参与垃圾分类加5分,照顾独居老人加10分,孩子考试进步加8分,积分能换洗衣液、大米、图书。一开始,只有几户积极参与,后来大家发现,“积分高的家庭,子女找对象都更抢手”“积分高的媳妇,在村里说话更有分量”。现在,这个社区的积分兑换点成了“人气高地”,连邻村的人都来“取经”。这说明,家风建设需要“正向激励”。大家回去后,可以结合村规民约,探索“家风档案”“美德积分”“星级文明户”等载体,把孝老爱亲、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等行为量化成分数,让“做好事有回报、当好人受尊重”成为村里的“潜规则”。第三个办法,把“一时热”变成“长久暖”。我有个深刻的教训:前几年,县里搞过“好家风”评选,当时轰轰烈烈,拍照、挂牌、上电视,但半年后就没了动静。为什么?因为只重“评选”,不重“培育”;只抓“典型”,不抓“群体”。真正的家风建设,是“润物细无声”的坚持。比如,村妇联主席可以每月组织一次“家庭茶话会”,让婆媳、父子、夫妻坐下来聊聊心里话;党员中心户可以牵头成立“家风宣讲队”,在红白事、丰收节等场合“见缝插针”讲家风;学校老师可以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写一封家书。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坚持三年五年,就能让好家风像春雨一样,浸润到每个家庭的角角落落。三、从“学员”到“种子”,培训后要交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答卷同志们,这次培训只有3天,但“课后作业”是长期的。希望大家带着“三个问题”回去,用3个月时间交出一份“实践答卷”:第一问:你所在的村(社区),有没有挖掘出3个以上“接地气”的家风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祖辈传下来的老规矩”,可以是“身边人做出的新好事”,也可以是“孩子说出来的真心话”。要把这些故事整理成“口袋书”“微视频”,在村文化广场、微信群里传播,让“好家风”可感可学。第二问:你联系的10户重点家庭,有没有解决1个以上的实际问题?比如,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问题、空巢老人的照护问题、夫妻矛盾的调解问题。要把家风建设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结合起来,用“家风温度”化解“民生痛点”。第三问:你所在的村(社区),有没有形成1项以上“可复制”的家风建设机制?可以是“家风积分超市”的升级版,可以是“家风调解室”的新流程,也可以是“家风文化节”的新形式。要把“一村一策”变成“全县经验”,让点上的“盆景”变成面上的“风景”。同志们,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我们基层工作者来说,家庭是“连心桥”,家风是“传家宝”,家教是“责任田”。希望大家以这次培训为起点,把“小家庭”的幸福经营好,把“大家庭”的文明传承好,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最美风景”,让每一寸乡土都浸润“文明新风”。最后,我想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你怎样,家就怎样;家怎样,村就怎样;村怎样,县就怎样。”期待三个月后,能听到更多“好家风”的故事,看到更多“文明村”的变化!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在全县基层家风家教骨干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490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