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 > 市科技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市科技局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科研项目管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分享的“市科技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市科技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市创新体系持续健全,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效能显著增强。重组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9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3万家、2.9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59亿元;5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区域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全市创新发展呈现强劲态势,成效更加彰显。一、主要工作情况(一)创新平台体系持续夯实。锚定粮食安全、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强化科技实验室建设支持。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9家(牵建6家,参建3家),总量增至22家。启动2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工作。建成第五批1家市中试基地,总数达6家,实现11条重点产业链全覆盖,累计开展中试项目223项,输出新产品136个,实现中试服务收入3.1亿元。推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高效运行,入网仪器1069台(套),累计服务超5万次,设备年均有效工作机时由2018年的598小时提升至947小时。(二)企业主体地位日益巩固。引导创新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及高校院所共建11家创新联合体,总数达39家,承担国家、市级重点科技项目44项。新遴选创新龙头企业166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3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万家。深化科技金融服务,遴选推广12项典型案例,“科技贷”累计支持企业超3800家次,投放贷款超230亿元。新增市级孵化载体55家,市级以上孵化载体总数达563家。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赛区暨第十六届市创新创业大赛,50家企业晋级全国总决赛,12家企业获奖,获奖数位列全国第九。推出《科技助企惠企政策新十条(试行)》,首批遴选626名“科技副总”服务企业创新规划、技术研发与难题攻关。(三)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获批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7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12项,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3.6亿元。持续推进产业研发联合基金项目,投入3.35亿元,组织产业链企业协同创新。启动实施22项市重大科技专项、243项市重点研发专项,取得多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大学申怀彬团队在量子点发光二极管领域的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开创我市高校作为第一单位在该刊发表研究的先河。(四)成果转化效能显著提升。市场化运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布局建设2家区域分中心和4家产业分中心(化工新材料、无人机等),新建市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17家、市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1家。启动建设科技成果数据库,促成技术对接9300余项。构建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吸纳转化市外先进技术成果6000余项。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累计赋权成果2235项,落地转化856项,转化金额3.9亿元,带动技术合同成交额47.8亿元。举办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院校企业面对面”等系列对接活动,成功落地转化先进技术成果100余项。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1759亿元,同比增长28.7%。(五)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壮大。推荐第九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5人入选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入选青年拔尖人才。出台《关于对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择优开展滚动支持的工作方案》。印发《市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行为指引(试行)》,规范人才科研评审行为。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专场活动,签约各类人才369人。新建院士工作站4家,常态化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巡讲、“三下乡”集中示范等活动,组织参加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成绩创历史新高。新建各类科普平台122家,落实科普用品进口免税政策。(六)区域创新能力稳步增强。4家高新区全国排名显著提升,5家高新区跻身全国百强。新认定培育创建开发区9家,全市高新区培育建设总数达75家。周口国家农高区建成小麦技术创新中心、育种繁育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兰考市级农高区获批建设。启动实施市乡村振兴科技计划项目106项,支撑县域产业发展。推动科技人才下沉,选派科技特派员5000余名、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136个,开展科技服务超6万次,培训群众135万人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100余项,相关经验做法入选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七)科技合作交流深化拓展。积极落实《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全面深化与山东科技创新合作。参加第二届黄河流域协同科技创新大会,签署《区域科技部门科技创新合作战略协议》。深化拓展科技援疆,支持新能源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开设科技服务综合体援疆专区,在第七次全国科技援疆暨“四方合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加强与清华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院所合作,谋划推动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强化对外合作,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项,建设市级国际联合实验室24家,立项支持市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16项、培育项目121项。参加第十三届中意创新合作周,与意大利农业经济与研究委员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八)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升级改版科技服务综合体信息管理平台,设置找政策、找技术成果等8个子栏目,实现信息一键触达。开展“政策下基层”“专家百人团”等系列活动,常态化服务创新主体。截至报告期,综合体注册单位9984家,征集需求3.9万项,办结率97.8%。完善项目评审制度,推行专家“三三制”、处室会商等模式,出台《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调查处理办法(试行)》,营造公平评审环境。印发实施《关于贯彻落实〈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的实施意见》,组建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修订《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改革奖励类别与提名方式。启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绩效监测评估试点。(九)政治机关建设提质增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精心组织第一议题学习、中心组研讨、读书班、专题党课等。高标准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引领全局党员干部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树牢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化党建业务双融双促,开展能力作风常态化学习培训,在服务大局、攻坚克难中锤炼作风本领。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大力选拔担当作为干部,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参与驻村帮扶、专项挂职、“万人助万企”等工作。持之以恒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明责履责督责追责闭环机制,将廉政风险防控融入科研管理全过程。扎实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认真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各项举措,严格精文减会、改进调研、厉行节约。二、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完善创新平台,推进产业集群攻坚行动。把平台建设作为集聚创新资源的核心载体,全力推进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加快完善“一区多园”空间布局,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集群,力争年内引进新质生产力项目10个以上,其中总投资超50亿元的龙头项目不少于2个。同步高质量建设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联合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突破高速主轴、数控系统等“卡脖子”技术3项以上,推动机床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65%。此外,优化科创园区服务功能,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5家,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培育体系,全年孵化科技型初创企业100家以上。(二)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培育行动。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应用慢”问题,实施“技术经纪人+交易平台+金融支持”三位一体转化机制,全年培训技术经纪人300人以上,建立覆盖重点产业的技术需求数据库,促成校企合作项目50项。依托浙江科技大市场分中心,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需求对接”活动,确保全年技术交易额突破150亿元,其中工业领域技术合同占比不低于70%。在企业培育方面,推行“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梯度培育计划,对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一站式”服务,支持20家高企通过科创板、北交所等资本市场融资,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1.8%提升至2.2%,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创新生态优化行动。聚焦“教科人一体改革堵点”和“四链融合生态不完善”问题,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关于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容错机制”,允许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形式享受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升至70%。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扩大“科创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至20亿元,开发“专利贷”“研发贷”等特色产品,惠及企业500家以上。同时,加强创新要素保障,实施“顶尖人才团队引进计划”,重点引进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领军人才10名,新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家,推动形成“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企业走、政策跟着需求走”的良好创新生态,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坚实保障。
本文标题:市科技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49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