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学习 > 党课讲稿 > 在2025年县财政局抵制违规吃喝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加强制度建设 严格监督管理 倡导廉洁文化 拒绝违规吃喝 强化责任追究 推动风气好转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在2025年县财政局抵制违规吃喝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相关材料,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在2025年县财政局抵制违规吃喝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今天,能围绕“抵制违规吃喝”这一主题与大家交流,我既感责任重大,又觉受益匪浅。作为一名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财政干部,我深知“舌尖上的小事”从来不是无关紧要的“私事”——它关乎党纪国法的尊严,关乎财政队伍的形象,更关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结合近期参与单位警示教育、纪律督查的所见所闻,以及自身工作中对干部作风的观察思考,我想从“思想防线、行为边界、制度约束、责任引领”四个维度,谈谈对抵制违规吃喝问题的认识和体会,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一、认清“舌尖上的腐败”之害,在思想深处筑牢防线去年底,县纪委监委通报了某乡镇干部借“项目验收”之名违规接受企业宴请的案例,其中涉及我县一名财政所干部。通报里提到,该干部起初认为“就是吃顿便饭,没拿东西不算违纪”,直到被群众举报、立案审查才懊悔不已。这让我想起办公室日常整理的信访件——近三年,涉及财政系统的群众投诉中,60%以上与“吃拿卡要”“宴请办事”相关;去年审计抽查的12个财政专项项目,竟有3个项目存在“超标准接待”“虚列餐费套取资金”问题。这些数据背后,是群众的利益受损,是干部的前途断送,更是财政资金的“跑冒滴漏”。违规吃喝绝不是“小节”。从政治属性看,它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典型表现,是腐败滋生的温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接受、提供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或者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属于违纪行为;从财政工作实际看,我们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纳税人,一顿超标宴请可能挤占的是农村公路养护的经费,是困难群众的救助金,是乡村学校的教具采购款。去年我在参与乡村振兴资金专项督查时,曾走访过一个偏远山村,村支书拉着我的手说:“要是能把省下来的招待费多修半公里水泥路,老乡们挑着山货出山就能少摔两跤。”这句话像根针一样扎在我心上——我们嘴上省一口,群众就能多得一分实惠;我们手上松一分,纪律的堤坝就可能溃千里。作为财政干部,我们更要把“思想防线”筑在日常。办公室负责干部学习培训,我参与制定了今年的“廉政教育月”方案,其中特别增加了“沉浸式”警示环节:组织干部到县廉政教育基地参观“舌尖上的腐败”专题展,观看我们自己拍摄的《一顿饭的代价》微视频(片子里还原了某前任财务科长因多次接受企业宴请,最终被围猎、挪用公款的全过程);邀请退休老党员讲“当年下乡办案,自带咸菜啃窝窝头”的故事。这些不是“走过场”,而是要让年轻干部明白:财政人的“清廉指数”,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公信指数”和群众的“幸福指数”。二、把准“八小时外”的行为之界,在日常点滴中守好底线有人说:“违规吃喝大多发生在‘八小时外’,下班了、周末了,谁还管你?”但现实是,违纪行为往往就藏在“非工作时间”的细节里。今年3月,我们在核查某单位差旅费报销时,发现一张“晚上7点在某农家院”的餐饮发票,备注写着“加班餐”。但经查,当天该单位并未安排加班,所谓的“加班”其实是与项目承建方谈合作——这就是典型的“借公务之名,行违规之实”。类似的情况,我在整理财务凭证时见过不止一次:有的把“私人宴请”包装成“工作餐”,有的把“高档餐厅”换成“农家小院”,有的甚至让管理服务对象“代付账单”,以为“换个马甲”就能蒙混过关。这些案例警示我们:抵制违规吃喝,必须管住“八小时外”的每一个“小选择”。办公室作为综合协调部门,我们建立了“干部社交圈备案”制度——要求干部在参加非公务活动前,主动向分管领导报备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及事由,特别是涉及管理服务对象的,必须“提前说清、全程留痕”;同时,我们每月汇总干部报备信息,与财务报销记录、信访举报线索交叉比对,今年以来已发现3起“报备与实际不符”问题,及时进行了提醒谈话。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慎独”的自觉。我曾在办公室值夜班时,遇到过一位老局长。他加班到晚上9点,拒绝了司机提出的“找个地方吃夜宵”的建议,说:“咱们财政人,加班是常事,但饿肚子也得守规矩。我带了馒头,热一热就行。”这件小事让我深受触动——所谓“底线”,不是靠别人监督出来的,而是靠自己“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守住的。现在,我们办公室的年轻干部流行“三个不”:不收管理服务对象的一包烟、不吃不明来路的一顿饭、不赴没有公函的一场宴。这些看似“苛刻”的要求,实则是保护干部的“安全绳”。三、扎紧“制度笼”的监管之网,在长效机制中拉高标线违规吃喝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既有干部思想松动的“主观因素”,也有制度执行不严的“客观漏洞”。去年,我们对全局财务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发现3个科室存在“公务接待清单填写不规范”问题:有的只写“工作餐”,没注明人数、事由;有的超标准报销,把“陪餐人数”算成了“工作人员人数”;还有的用“其他费用”科目掩盖餐费支出。这些漏洞,就像给违规吃喝开了“后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修订了《县财政局公务接待管理办法》,重点细化了“三个明确”:明确“无公函不接待”——所有公务接待必须提前通过OA系统提交申请,附对方单位公函或工作联系单,否则财务科一律拒批;明确“清单制管理”——每笔接待费用必须附“五单”:申请单、审批单、菜单、发票、用餐人员名单,缺一不可;明确“限额控制”——根据我县经济发展水平,将公务接待标准从“每人每餐80元”下调至“60元”,并规定“不得提供高档烟酒、野生保护动物、野生菌等特殊食材”。制度出台后,今年1-7月全局公务接待费用同比下降42%,干部们都说:“现在接待标准明确了,不用再为‘超不超’纠结,工作更轻松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我们建立了“双查”机制:一方面,由纪检组联合财务科每月抽查20%的报销凭证,重点核查“清单是否齐全、标准是否超标、审批是否规范”;另一方面,开通“违规吃喝随手拍”举报通道,鼓励干部群众对“不吃公款吃老板”“不在明处在暗处”等问题进行监督。今年6月,有群众通过微信小程序举报某财政干部在周末接受企业主宴请,我们立即介入调查,虽然最终核实是“朋友间的私人聚餐”,但涉事干部因“未主动报备”被批评教育——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严管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四、扛起“关键少数”的引领之责,在以上率下中凝聚合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抵制违规吃喝,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必须发挥“头雁效应”。去年,我们局领导班子签订了《抵制违规吃喝承诺书》,在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公开宣读,承诺“不搞特殊化、不搞变通术、不搞下不为例”。今年春节前,某企业负责人找到分管预算的副局长,说“想请局领导吃个便饭,感谢对项目的支持”,副局长当场拒绝:“项目资金按程序拨付是我们的职责,吃饭就不用了,咱们网上沟通更高效。”这件事在单位传开后,干部职工都说:“领导都做得这么硬气,我们更没理由松懈。”作为办公室负责人,我也始终牢记“一岗双责”。今年初,我在办公室内部会议上提出“三个带头”:带头执行公务接待制度,凡涉及办公室的接待,必须由我本人审批;带头拒绝非公务宴请,今年以来已婉拒6次;带头公开“社交圈”,在办公室公示栏贴出个人联系方式和“八小时外”活动原则,接受干部监督。这些做法不是“作秀”,而是要让年轻干部看到:领导干部的“严”,就是队伍的“稳”;领导干部的“廉”,就是单位的“魂”。同志们,抵制违规吃喝,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保卫战”。对我们财政干部来说,“嘴”管住了,才能守住“钱袋子”的安全;“心”正了,才能把好“资金关”的方向。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父亲(一位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送我上班,叮嘱我:“咱干财政的,手要干净,嘴要清净,心里要装着老百姓。”这么多年过去,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今天,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仁:愿我们都能守住“舌尖上的清廉”,管好“八小时外的言行”,以“自身硬”的作风、“自身正”的形象,为全县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清廉动力,让群众的“钱袋子”更安全、更温暖!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在2025年县财政局抵制违规吃喝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508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