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讲话稿 > 在2025年镇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会议强调,要聚焦镇域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如何确保目标实现?下面网友分享多篇相关内容供您参考学习,希望有您喜欢的。
在2025年镇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利用一天时间,在*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先后察看了*景区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现场,走访了*村和*村,了解了和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情况,并深入*村调研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一路走来,我看到了项目建设的热火朝天,感受到了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更体会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饱满热情,总体印象深刻,倍感振奋。刚才,我们又听取了镇里和相关部门的汇报,大家谈成绩实事求是,讲问题不遮不掩,提建议中肯实在。这次座谈会,既是一次调研会,也是一次现场办公会。下面,结合我的观察和思考,围绕*镇下一步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我讲三点意见。一、聚焦文旅融合,高站位擘画区域发展新蓝图*镇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旅游。*景区是我们县乃至全市的一张金名片,其开发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全县旅游产业的能级,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今天在项目现场,看到游客服务中心、民宿酒店、地下车库等工程正在有力有序推进,我深感欣慰,也对未来充满期待。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高水平文旅项目的建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能满足于“建起来就行”,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下一盘大棋。第一,要以“绣花功夫”追求卓越品质。*景区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估算达*亿元,目标是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么大的投资,这么高的目标,决定了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要始终把“高标准、高质量”六个字刻在心上、落在实处。规划设计要经得起历史和游客的检验,不能盲目求大、求洋,要深度挖掘本地文化内涵,将*独特的白马文化、山水元素融入建筑的一砖一瓦、景观的一草一木,做到“一步一景、景景生情”。工程建设要严守安全和质量两条底线,这不仅是对项目负责,更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要建立最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把每一个环节都做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生态保护是生命线,在开发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景区的原生态风貌,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和谐统一,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第二,要以“联动思维”构建全域格局。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极高的产业,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景区不能孤立地谋划自身发展,必须把自己放到一个更大的坐标系中去考量。要主动破除行政区划壁垒,强化区域联动。向东,我们可以联合*古镇、*洞;向西,可以携手*沟;向北,可以呼应*沟。要积极倡议并牵头组建区域旅游联盟,共同研究制定线路产品,联合开展宣传推介,实现信息互通、客源共享、品牌共塑。通过这种“串珠成链”的模式,变“单景区”为“旅游圈”,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拓展游客的消费空间,共同把我们这片区域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大旅游格局。第三,要以“全链思维”释放综合效益。文旅项目的最终目的是带动区域发展、富裕一方百姓。要坚决摒弃“门票经济”的过时观念,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上做文章。项目建成后,如何运营管理是关键。要提前谋划,深化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引入专业的市场化团队,提升服务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发展的红利惠及广大群众。要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景区周边的群众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来。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精品民宿,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当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欣赏到绝美的自然风光,还能体验到淳朴的民风民俗,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美食,带走心仪的地方特产。这样,才能真正健全消费链条,形成“景区转、群众赚”的生动局面,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二、立足和美善治,高标准筑牢乡村振兴新基石如果说文旅项目是拉动*镇发展的强大引擎,那么和美乡村建设就是保障这台引擎平稳运行的坚实底盘。在*村和*村,我看到了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民居、精神饱满的村民,这充分说明我们前期的工作是扎实有效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永不竣工的民生工程,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第一,要在“塑形”上持续用力,提升乡村的“颜值”。环境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依托*大景区的辐射带动,把全镇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和建设。要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从解决“三堆六乱”、生活垃圾、农村污水等突出问题入手,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我们的一些成功经验要继续坚持,比如“一线八区七十五段”的网格化管理机制,明确了责任,传导了压力,确保了整治无死角。数据显示,我们曾集中行动出动316人次、车辆144台次,清理垃圾150余吨,整治庭院200户,这些数字背后是干部群众的辛勤汗水,换来的是村容村貌的显著改善。下一步,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迈进。要结合村庄的自然禀赋和产业特点,科学规划,在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绿化美化亮化等方面下更大功夫,让我们的村庄不仅干净,而且美丽,有品位、有特色,成为让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地。第二,要在“铸魂”上深下功夫,涵养乡村的“气质”。乡村之美,美在生态,更美在人文。一个没有精神内核的乡村,即便外表再光鲜,也缺少长久的生命力。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深入推广我们自己的好做法,比如*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它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宝贵探索。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选树表彰先进典型、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等方式,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让守望相助、崇德向善在*蔚然成风。只有当乡村的“颜值”和“气质”同步提升,我们的和美乡村才算是真正建成了。第三,要在“守底”上毫不松懈,保障群众的“福祉”。发展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更安全。要时刻绷紧防返贫这根弦,全面用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的“一键申报”系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对排查出的困难群众,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一户一策,全力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当前正值主汛期,防汛减灾工作是天大的事,绝不能有任何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要扎实做好风险隐患排查、预警信息发布、应急预案完善、救援力量准备等各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群众在安居乐业中有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做强特色产业,高效率激活共同富裕新引擎乡村振兴,根基在产业。没有产业的支撑,村集体经济就是无源之水,农民增收就是无本之木。*镇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方面,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成功之路。第一,要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规模化”之路。*镇立足资源禀承,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1.75万亩经济林果,特别是“双椒”套种、油橄榄、中药材等产业,已经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铁杆庄稼”。数据显示,仅“双椒”产业一项,就曾带动471户2011人增收,户均增收达到7000元以上;油橄榄产业预计产值可达300万余元。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持续巩固。要继续在扩大规模、提升品质上下功夫,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态势。要加强标准化生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努力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把我们的农产品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再从“卖得好”向“品牌响”升级。第二,要创新完善“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发展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农民的腰包上。我们在*村等地看到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它有效地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下一步,要着力优化这种联结机制。要推动合作社规范化运营,在利益分配上向普通农户倾斜。我了解到,有些地方探索的“7:2:1”分红模式,即利润的70%用于社员分红,20%用于合作社再生产,10%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这个做法值得我们研究借鉴。要让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入股分红拿“股金”、就近务工挣“薪金”、销售产品得“现金”,实现收入渠道的多元化,真正把群众嵌入到产业链中,让他们分享到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第三,要强化“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保障体系。产业要发展,服务要先行。要持续强化技术服务,我们的农技人员要真正沉下去,像之前那样,“送技术上门、田间搞实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确保每一项关键技术都能精准落地。要强化要素保障,积极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用地、用水、用电、融资等难题,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环境。要强化市场营销,顺应“互联网+”的趋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利用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新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的优质农产品飞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同志们,*镇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希望*镇全体干部群众,以此次调研座谈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奋力谱写新时代*镇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在2025年镇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53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