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讲话稿 > 在全县深化政会银企四方联动融通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会议强调加强政会银企合作,促进资金流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在全县深化政会银企四方联动融通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相关文档,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在全县深化“政会银企”四方联动融通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此次深化“政会银企”合作交流推进会,核心在于集四方之智、聚八方之力,进一步打通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实体经济的堵点卡点,为县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当前,我们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作为“生力军”和“基本盘”,其韧性与活力直接关乎全局稳定与长远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鼓励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这为我们深化四方合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实践证明,“政会银企”协同不仅是破解融资困境的良方,更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激发市场活力的制度性保障。此刻,我们必须以更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这一机制推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一、舟楫联运转活水深化“政会银企”四方联动,是顺应发展大势、破解深层矛盾的关键抉择。必须深刻认识其蕴含的必然逻辑与核心价值,筑牢思想根基。(一)立足国情县情,把握协同之“源”。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复苏面临多重挑战。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经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深刻转型。我县作为区域经济重要单元,正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顺畅转换。民营经济在此进程中,贡献了超七成的地区生产总值、超八成的税收收入、超九成的城镇劳动岗位以及超九十五成的新增市场主体数量,毋庸置疑地成为稳增长的核心依托、调结构的主要载体、扩就业的基本渠道、创税收的最大源泉。然而,宏观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与不确定性,使我县部分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实体,持续遭遇需求收缩、成本高企、技术瓶颈等多重压力。“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尤为突出,表现为合格信贷主体识别难、银企信息有效交互难、金融服务可得性与适配性匹配难。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这深刻揭示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本质。“政会银企”机制的核心要义,正是通过政府引导、商协会纽带、金融支撑、企业主体的有机协同,构建风险可担、成本可降、信息互通、互信共赢的新型金融服务生态,旨在系统性纾解信息不对称与增信缺失两大核心症结,推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确保宝贵资金精准投向最具发展潜力、最契合转型升级方向的实体领域。(二)明晰角色定位,厘清协同之“道”。四方联动绝非权宜之计的联谊活动,而是具有深厚制度内核的系统工程。其高效运转,依赖于各方职责的精准定位与协同效应的最大化释放。政府应担当“引导者”与“守护者”。核心在于优化顶层设计,构建公平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着力完善政策供给体系,强化财税奖补、风险补偿等政策的精准性与协同性;加快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整合市场监管、税收缴纳、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缴费等多维数据,构建统一权威、动态更新的企业信用信息图谱,为金融机构精准“画像”、科学授信奠定数据基石;同时,应探索建立常态化的政府性资源(如财政存款)与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绩效联动机制,引导金融活水更多流向民营小微领域。商协会应成为“粘合剂”与“传感器”。充分发挥扎根企业、贴近一线的天然优势。一要深度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常态化开展行业性、区域化融资需求摸排,形成动态化、清单化需求数据库,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根本转变;二要高效传递政策信息,精准解读各级惠企政策与金融产品创新要点,缩短政策传导时滞,降低企业“认知成本”;三要积极推动行业自律与信用建设,倡导契约精神,协助开展信用评估初审,构建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氛围。金融机构应践行“供给者”与“伙伴”使命。深刻认识服务实体经济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关键在于破解“惧贷、慎贷、惜贷”思维,建立敢贷、愿贷的长效机制。要构建差异化、精细化的授信评价体系,提升对民营小微主体的风险识别与定价能力;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在组织架构、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实质倾斜;深耕场景化产品创新,围绕重点产业链、科技攻关、绿色转型、数字化改造等核心场景,提供全周期、陪伴式金融服务。企业应肩负“奋进者”与“诚信者”责任。内强素质是获取外部支持的根本前提。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加快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提升运营效率与市场竞争力;坚守诚信底线,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财务管理,依法合规经营,珍视自身信用记录,以优良商誉赢得金融信任。(三)聚焦赋能升级,笃定协同之“效”。深化四方联动,其成效最终要落脚到赋能县域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上。赋能主体活力迸发。通过系统性解决融资瓶颈、降低综合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使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改升级项目精准集聚,加速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赋能治理能力跃迁。四方协同的过程,本身即是政府、市场、社会多主体协同治理的生动实践。通过信息共享、政策互通、风险共防,提升对复杂经济形势的预判力、适应力与引导力,实现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整体跃升。二、精准滴灌拓渠堰深化成果运用,健全长效机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核心任务。唯有精准发力、持续创新,方能巩固既有成效,开拓崭新局面。(一)强化制度赋能,构建协同联动新格局。制度建设的系统性、稳定性决定着协同的深度与广度。为此需着力构筑三大支柱:一是健全长效运转机制。将“政会银企”协同从阶段性活动升级为制度化安排。建立由县委统战部、工商联牵头,金融监管机构、核心商协会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月调度、季分析、年评估。设定刚性议程,聚焦问题导向与成果落实。完善银企融资对接跟踪督办闭环,对关键项目实行台账化管理,动态监控履约进度。二是夯实信用体系根基。加快全县企业综合信用信息平台提档升级,推动税务、市场监管、社保、司法、公用事业等多源数据全量归集、依法共享、标准应用。探索引入市场化征信机构力量,丰富企业信用画像维度。深入实施企业信用培植计划,对守信主体实行“白名单”管理,配套便捷化激励措施;健全信用修复机制,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三是优化政策评估牵引。建立健全对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应突出服务民营经济的规模(贷款余额、新增占比)、效率(首贷户、信用贷增幅)、成本(普惠小微利率压降幅度)及质量(中长期占比、风险控制水平)。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其与政府资源配置(财政性存款存放)、金融机构评优评先、监管评级等直接挂钩,树立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二)拓展服务半径,打造金融供给新高地。金融供给的适配性、覆盖面关乎协同实效。要着力拓宽服务边界、提升精准触达能力:一是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依托县域核心产业链,推动“一链一策”金融服务方案落地。金融机构应深度嵌入核心企业上下游交易场景,依托真实贸易背景,大力发展基于应收/应付账款、仓单货权、订单数据的线上化供应链融资产品(如“链捷贷”、“e融通”),有效盘活链属中小微企业动产,破解其因抵质押物不足导致的融资困境。二是发力科技金融服务。针对“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痛点,突破传统信贷依赖抵押物的局限。银行机构要深化与风险投资、担保、保险机构合作,探索“投贷联动”、“担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保险”等多元化融资方式。积极开发推广“研发贷”、“创业担保贷”、“成果转化贷”等专属产品,并根据企业生命周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定制差异化服务组合。三是深耕普惠绿色金融。响应国家发展要求,将普惠小微、绿色发展作为协同重要方向。大力推广“政银担”三方风险共担的普惠金融业务模式。加快发展基于碳排放权、排污权、绿色项目预期的抵质押融资。创新推出“节能贷”、“碳效贷”、“环保升级贷”等绿色信贷产品,设定差异化优惠利率,引导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聚集,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三)提升协同精度,打通信息融通新通道。信息不对称是阻碍资源高效配置的顽疾。打通信息壁垒是深化协同的突破口:一是强化商协会“前哨”功能。商协会要变被动响应为主动服务,建立会员企业常态化走访及融资需求动态摸排机制。运用数字化手段(如微信小程序、定制化问卷),高效收集、分类、汇总企业融资项目进展、流动资金缺口、技改投入规划等信息,形成高质量的《企业融资需求白皮书》,定期推送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推动融资需求从“碎片化”、“偶发化”向“结构化”、“连续化”转变。二是优化政策产品精准触达。建立“政会银企”政策产品信息集中发布与解读平台(如统一官网专栏、专用服务号)。采取分层分级精准推送策略:针对共性普惠政策(如减税降费、贴息政策),由商协会组织会员企业集中宣讲;针对特定领域产品(如科创贷、绿色贷),由牵头部门联合金融机构定向邀约目标企业开展专题对接。确保企业“看得懂”、“摸得着”、“用得上”。三是推动数字科技深度赋能。鼓励金融机构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智能风控和线上化服务水平。推广企业账户开立、授信申请、资料传递、合同签署、贷后监控的线上全流程作业模式。政府部门应加快“一网通办”平台与金融机构系统的安全互联、数据互认,为“线上秒批贷”等创新服务模式提供政务数据支撑,切实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不跑腿”。(四)深化风险共治,筑牢稳健发展新屏障。金融安全是协同可持续的生命线。需构筑事前、事中、事后闭环风控体系:一是强化联合预警前置。整合政府产业政策导向、市场监管信息、司法涉诉信息、金融机构交易异常数据及商协会反馈的企业运营波动线索,建立四方信息共享的“企业风险早期预警库”。设立风险识别模型与分级预警机制,对异常信号(如订单骤降、涉诉增多、现金流异常、经营者变更频繁等)及时向利益相关方提示风险,为及早介入留足窗口期。二是完善贷后协同管理。建立商协会参与贷后管理的新模式。在符合法规前提下,商协会作为“观察员”角色,协助金融机构收集企业经营状态、重要项目进展、舆情动态等“软信息”,发挥其熟悉行业的优势,助力银行识别潜在隐性风险。推行贷后“体检会”制度,由政府牵头、银行及企业共同参与,及时研判企业经营困境,合力研究纾困对策。三是健全风险处置联动。探索建立县级层面“重点企业金融风险协同化解专项工作组”,由政府协调、司法介入、金融同业协作、商协会调解四方联动,推动危机企业分类处置。对暂时性困难但有前景的企业,探索运用债委会、财政周转金、担保代偿、过桥基金、债务展期重组等手段予以扶持;对严重丧失经营能力的企业,依法推动破产重整或清算,维护区域金融生态稳定。设立金融风险化解奖励补偿专项资金,引导各方积极参与风险处置。三、鼎新聚势铸铁军四方协同的深化,最终落脚在各方主体的凝心聚力、担当实干上。唯有各司其职、同频共振,方能形成强大合力。(一)搭台建制畅循环:政府与商协会的纽带支撑。政府与商协会是协同平台的搭建方与维护者,其效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协同的广度与深度。政府重引:健全机制,破除藩篱。着力构建更具韧性的政策支持体系。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政策研究的前瞻性与统筹性,聚焦财税杠杆运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扩容增效、风险补偿机制优化(如设立并动态调整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金),提升政府信用嵌入的精准度与杠杆效应。重中之重是加速推动县级层面企业信用信息大数据中心建设运营,依法规范数据归集共享标准与应用场景,为金融机构提供“一站式”合规信息查询服务,切实打通信任壁垒。严格执行基于服务实体经济绩效的金融机构评价机制,确保考评过程透明、结果权威、奖惩有力。商协会重联:融通诉求,培土固根。商协会要深入转型升级为政企互信的“信息集散地”与“能力加油站”。一方面,要系统建立覆盖全体会员的常态信息采集与诉求响应网络,运用信息化工具提升“企业声音”上传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要深度拓展增值服务内涵,如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培训、信用提升辅导、融资路演辅导、政策解读沙龙等赋能活动。积极参与行业规范与标准的制修
本文标题:在全县深化政会银企四方联动融通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53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