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讲话稿 > 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提级赋能工作会上的讲话
会议强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风气向善向上,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提级赋能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喜欢。
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提级赋能工作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高规格召开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提级赋能工作会,目的在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全面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及省委、市委最新工作要求。此次会议,将系统回顾奋斗历程,深度研判形势任务,精准部署未来工作,动员全市上下凝聚更广共识、拿出更实举措、激发更强动能,奋力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在实现“七连冠”辉煌基础上,实现向更高层次“城市文明”内涵式增长的全面跃升,为我市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筑牢更加坚实的精神根基。刚才,几家单位的交流发言聚焦实际问题、分享创新经验、明确发展路径,思考深入、举措有力,极具启发意义和实践价值。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一、明辨转型大势,锚定文明坐标,深刻把握从“荣誉驱动”到“价值内生”的历史性跨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这是我们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全市上下近年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战略方针,笃行不怠、接续奋斗,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铸就了城市发展史上的璀璨里程碑。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千万市民同心同德、砥砺奉献的结晶,是城市综合实力与文明素养的集中彰显,多项开创性实践更赢得了中央文明办及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认可。可以说,我们走出了一条契合XX特质、彰显时代风范的精神文明建设特色之路,为城市能级跃升注入了澎湃的精神动力和丰厚的道德滋养。步入“后七连冠”时代,我们必须理性洞察、精准识变。(一)价值引领工程:筑牢城市文明的精神内核。建设高水平“城市文明”,首要在于构筑强大而持久的精神价值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系统发力。一是理论武装铸魂聚力。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普及体系。强化理论阐释精准度,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和鲜活载体,将其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讲透彻、说明白,使之成为全体市民的思想罗盘和行动自觉。深化“四史”宣传教育,用好用活本地红色资源和历史传承,增强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坚持正面引导为主,激浊扬清,唱响主旋律,营造正气充盈、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打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道德建设成风化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创新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放大榜样感召力,弘扬真善美,激发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将道德要求有机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学生守则,强化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准和信用水平。三是实践养成塑造新人。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爱心XX”品牌提档升级,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内涵。聚焦市民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强化法律法规对不文明行为的刚性约束,辅之以宣传引导和柔性治理,引导市民从点滴做起,知行合一,在参与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城乡善治图谱:破解融合发展关键瓶颈。城乡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我市迈向高品质“城市文明”的主要瓶颈。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作为城乡融合的关键点和城乡文明的交汇点,必须作为攻坚重点来抓。一是深化治理体系再造。坚持高位推动,严格对标落实《XX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全覆盖”年度目标。强化“市区镇居”四级联动治理架构,压实主体责任,优化权责清单,完善工作闭环。全面推行精细化网格管理,探索网格员、安全员等职能整合,推动管理服务扁平化、高效化。总结推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物业”统管、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等成功经验,鼓励基层首创,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多元化治理模式。完善村民(居民)自治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提升治理效能。二是推动文明要素融合嵌入。破除治理与创建“两张皮”,将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深度植入治理各环节。在治理标准制定、村规民约修订、物业服务规范中,有机融入消防安全、环境卫生、生态保护、诚信经营、遵纪守法等文明内涵。探索建立量化考核与柔性激励相结合机制,如借鉴推广道德积分管理等,将文明素养提升与村民、租户的切身利益相挂钩,使抽象的文明要求转化为可感知、可触达的行为引导和物质激励,激发参与热情,实现环境改善与人文提质的良性互动、螺旋上升。三是强化公共服务优质供给。优化城中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补齐短板,推动标准统一、服务均等。加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通过系统性提升治理水平和服务品质,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为全域文明融合夯实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三)文化自信滋养:彰显城市文明的独特神韵。“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真正的文明高度,离不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的彰显与延续。一是刚性守护历史根脉。严格执行《XX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刚性嵌入城市规划、建设和更新全程,强化前置审批与过程监管。坚决落实保护优先原则,对历史街区、风貌区、古建筑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严控建设强度和开发规模,严防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等破坏性行为。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责任人制度,强化评估督查问责。发挥专家智库作用,为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提供高质智力支持,确保每一处历史遗存都得到有效保护和活化传承。二是活化利用焕发生机。贯彻总书记强调的“让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重要指示,大力推行“微改造+有机更新”模式,运用“绣花”功夫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旧厂房等进行保护性修缮与创新性利用。精准挖掘提炼本地文化IP核心价值(如XX英雄、XX海蟹等),加强研究阐释与创意转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可持续运营模式,将重要历史遗迹(如XX城隍庙等)打造为两岸青年交流、历史文化研学、文旅融合发展的知名地标,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滋养城市精神、增强城市软实力与文化自信。三是涵育城市人文气质。深入挖掘城市精神的时代内涵,持续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品牌活动、文化地标、文化精品。繁荣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优化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与服务供给。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书香社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讲好XX故事,提升城市国际美誉度和文化辐射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文化创新丰富城市文明内涵、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与人文温度。二、聚焦关键跃升,筑牢善治根基,系统实施城市文明建设提质增效专项行动进入“城市文明”建设新阶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进行攻坚突破。我们要紧紧围绕XX城市战略定位,将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融会贯通,着力在以下四方面构建高水平城市文明的坚实支撑。(一)治理能力现代化攻坚行动:打通城乡文明融合任督二脉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文明不均衡问题,是我市迈向更高品质“城市文明”必须突破的藩篱。一是攻坚城中村治理“硬骨头”。落实《三年行动方案》年度目标任务不动摇,压实区、街镇主体责任,强化督导考核。推进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力量下倾,破解治理资源碎片化难题。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共治机制。强化政策集成和综合执法,对治安防控、消防安全、环境卫生等痛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畅通利益表达协商渠道,有效化解治理中的矛盾纠纷,提升依法治理、系统治理水平。二是构建数智赋能治理新范式。加速推进“城市大脑”智慧平台向城中村延伸覆盖,构建全域覆盖、动态感知、智能响应的城中村治理感知网络。推进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共享和场景化应用,提升风险预警、精准治理、高效服务能力。深化“一网统管”模式在城中村的落地应用,推动信息联通、流程再造、服务优化,以数字化变革驱动治理模式、手段升级,显著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和居民满意度。三是推动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队伍和社区志愿者,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强化村(居)民自治组织和业主委员会能力建设。创新激励引导机制,激发社区党员、楼栋长、热心居民等多方主体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健全完善协商议事平台和规则,提升居民依法自治意识和能力,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走向“多元协同”。(二)核心价值浸润深化行动:塑造市民精神面貌新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践行,是城市文明建设的思想灵魂。一是思想理论浸润入脑入心。持续创新理论武装工作方法路径,拓展线上线下学习阵地。精心组织主题宣讲活动,组建多层次理论宣讲队伍,运用分众化、互动化方式讲深讲透党的创新理论及其在XX的生动实践。强化研究阐释,推出一批有深度、接地气的研究成果。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创新传播语态和载体,提升正面宣传吸引力、感染力,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二是道德实践培育常态长效。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持续擦亮“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选树品牌,加大宣传礼遇力度,营造崇德向善浓厚氛围。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深化拓展文明实践站点功能,打造集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健身体育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丰富“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内容形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引导各行各业坚守职业操守。三是文明行为养成全域覆盖。坚持法治护航与德治引导协同发力,推动《XX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落实落细,加大对公共卫生、交通秩序、社区生活等重点领域不文明行为的约束惩戒和教育引导力度。持续开展“文明行为示范月”“垃圾分类我先行”等群众性主题活动。完善市民文明行为记录机制,探索正向激励机制。深化拓展志愿服务内涵,推动服务精细化、项目化、品牌化发展,引导市民在服务奉献中提升精神境界、养成文明习惯。(三)历史文化名城焕新行动:擦亮城市文明识别标识历史文化是城市特质的核心要素,是文明涵养的深厚沃土。一是构建全域保护传承刚性体系。全面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规要求,实施更加严格的保护管控措施。全面完成历史文化遗存普查认定与挂牌建档,科学划定并严守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强化空间规划和项目建设的刚性管控,严格履行涉及保护区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与评估机制。健全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修缮的技术标准和监管流程,确保保护修缮的专业性和真实性。持续开展名城保护巡查整治,严厉打击各类违规建设和破坏行为。二是创新文脉活化利用多元路径。坚持保护优先基础上的活化利用原则,探索符合XX特质的可持续路径。支持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传统村落等存量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特色商业等新业态。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采用合作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重要历史遗迹的修缮保护与合理利用。创新历史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传播方式,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推出高品质文化IP产品和精品文旅线路,讲好城市故事,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三是培育现代城市人文精神高地。深入研究阐释城市精神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持续开展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工程。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标杆意义的城市文化新地标、文化公园、博物馆群落。办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文化节庆活动和高端艺术展览展演。繁荣文艺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彰显XX特色的精品力作。深化全民艺术普及和书香城市建设,丰富高品质文化服务供给。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城市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打造自信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新形象
本文标题: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提级赋能工作会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53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