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讲话稿 > 区残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强化使命担当,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区残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心得体会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区残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心得体会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有些许诚惶诚恐。作为一名在基层残疾人工作岗位上奋斗了多年的老兵,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如春风化雨,让我心潮澎湃,也让我对自己肩头的这份责任,有了更深沉、更复杂的思考。这段时间,我反复研读总书记的讲话原文,对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结合我们〔...〕区残联的工作实际,内心涌现出许多感触。这些感触,不算是成熟的理论,更谈不上什么工作成绩的汇报,只是一些在实践中不断打磨、甚至有些矛盾的个人感悟。在此,我想借这个机会,以一个普通基层工作者的视角,与大家分享我心中的三点转变,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勉。一、从同情到共情:在理论学习中重塑我们工作的心”我们常说,从事残疾人工作,需要有一颗爱心。最初,我和很多人一样,认为这份爱心主要源于一种天然的同情和怜悯。看到残疾人朋友生活不便,就想去帮一把;逢年过节,提着米和油上门慰问。这当然是善意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扶弱济困传统美德的体现。但随着工作的深入,特别是通过对《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系统学习,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我们的工作仅仅停留在施与和”同情”的层面,那我们就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份事业的核心。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情况,某单位在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时,负责人很坦诚地对我说:我们宁愿多交点保障金,也不想招残疾人,主要是怕'麻烦',这笔钱就当我们为社会做贡献了。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它让我看到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冲突:社会公众乃至一些干部,是将对残疾人的帮扶看作一种可以选择的慈善,而不是一种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我们残联工作者,不能仅仅是这种慈善的传递者,我们更应该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坚定捍卫者。我们的工作,不是分发慰问品那么简单,而是要推动法律的刚性规定落到实处,是维护一个公民本应享有的权利与尊严。这种从同情到共情的转变,要求我们不仅看到残疾人身体的障碍,更能理解他们内心对平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渴望。这也就是总书记强调的修好理论学习这门课。这门课的真谛,不只是记住几条理论、几项政策,而是要通过学习,完成一次内心的认知升级。我们要将为残疾人谋福祉的初心,从一种感性的怜悯,升华为一种理性的、基于权利平等的信念。只有这样,我们在面对制度性障碍和陈旧观念时,才会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智慧,才能真正提高我们善的能力,让这份”善既有温度,更有力量。二、从管理者到服务员:在党性锻炼中锤炼我们工作的行总书记要求我们修好党性锻炼这门课,我个人的理解是,对我们基层工作者而言,最好的党性锻炼,就是躬身实践,转变角色,把管理”的姿态,彻底转变为服务的心态。过去,我们的一些工作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审核材料、分配指标、下发通知。我们熟悉政策的条条框框,却可能不熟悉残疾人朋友家门口那段坑洼不平的路。我们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但有时会陷入一种为高效而高效的误区,追求的是流程的闭环,而不是问题真正的解决。这种管理者与服务员的角色张力,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时常出现。法律和政策是我们工作的准绳,必须严格执行,这是原则。但每一个残疾人家庭,都有其独特的、复杂的、充满情感需求的故事。如何在法律的刚性与人情的温暖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我曾处理过一个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申请,按照规定,他家的某些材料略有瑕疵,按流程完全可以打回去要求补正。但当我们上门走访时,看到孩子的母亲为了照顾孩子已经心力交瘁,眼神里满是疲惫和期盼,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机械地执行规定,虽然程序上无懈可击,但却可能关上了一个家庭希望的大门。后来,我们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帮助他们完善了手续,最终让孩子得到了及时的康复训练。这件事让我明白,真正的党性,体现在我们是否愿意为群众多跑一步路、多说一句话。我们的责任,不是对文件负责,而是对活生生的人负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出办公室,走到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我们需要去倾听,去感受,去理解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水土不服。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政策的二传手”,更应该是连接顶层设计与基层现实的转换插头,是化解政策要求与个体需求之间张力的缓冲器。这种角色的转变,很辛苦,甚至会遭遇不解和挫折,但这正是锤炼我们工作作风、压实我们行动责任的必经之路。三、从给扶持到给可能:在基层实践中追求我们工作的成我们工作的最终成效,不是完成了多少项目,发放了多少补贴,而是我们为残疾人朋友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有尊严的改变。这也就是总书记要求的修好基层实践这门课,确保'成'的效果。我体会最深的,莫过于我们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起初,我们认为无障碍改造就是安装一个坡道、加装一个扶手。但在实践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理解了什么叫细节改变命运。我记得我们为一个下肢瘫痪的大哥家改造厨房,施工队按照常规标准把橱柜装好了。但我们回访时,发现大哥坐在轮椅上,连水龙头都够着费劲,更别提切菜做饭了。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们的完成和他的”能用之间,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后来,我们反复测量、调整,把灶台整体降低了十几厘米。当大哥终于可以坐在轮椅上,亲手为家人炒一盘菜时,他脸上露出的那种久违的、充满成就感的笑容,比任何感谢的话语都更能体现我们工作的价值。还有一个家庭,女儿是听障人士,父母年纪大了,总担心听不到敲门声。我们为她家安装了与门铃联动的闪光灯。当门铃响起,房间里的灯光就会闪烁。这个小小的改造,解决了全家人一个大大的心病。这些细节让我深刻明白,无障碍改造的本质,不是简单的硬件安装,而是通过”一户一策的精准设计,为残疾人朋友创造一种可能性—-独立如厕的可能,亲手做饭的可能,安全出门的可能。这些可能,恰恰是他们重建生活信心、活出生命尊严的基石。当然,这份工作也常常让我感受到巨大的情感压力和情绪耗竭。面对一些积重难返的家庭困境,面对一些因残致贫的无奈现实,我也会感到无力、焦虑和疲惫。但每当看到我们服务过的对象,通过康复训练第一次站起来,通过技能培训找到一份工作,通过无障碍改造能自己走出家门,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又会成为支撑我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这或许就是这份工作的独特魅力,它让我们在见证他人生命绽放的同时,也照见了自己工作的意义。总而言之,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行动自省。它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这份工作,连接着万家灯火的悲欢,承载着社会文明的温度。前路漫漫,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对政策的理解还需深化,服务的能力还需提升。但我愿将总书记的嘱托化为前行的明灯,坚守在基层一线,继续当好一名勤勤恳恳的服务员,努力从”同情”走向共情,从管理走向服务,从给扶持”走向给可能,用心、用情、用力,为推动我市残疾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2—
本文标题:区残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心得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541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