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其它 > 其它资料 > 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回头看”自查问题清单1
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自查,旨在深入查找问题,确保规定落实到位。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回头看”自查问题清单1”,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1/10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回头看”自查问题清单1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回头看自查问题清单一、学习研讨方面(6条)1.学习深度不足,流于表面化部分单位将学习教育等同于完成任务,仅通过读文件、念原文等形式开展学习,未结合本单位实际工作进行延伸解读。如个别市直部门组织的专题学习会,仅用1小时通读中央八项规定原文便宣告结束,未邀请纪检监察干部或专家进行案例剖析,导致党员干部对四风问题新表现、新动向的认识仍停留在字面,未能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制度逻辑和实践要求。2.研讨质量不高,缺乏思想碰撞研讨环节存在走过场现象,党员干部发言多为照本宣科,缺乏结合岗位职责的自我反思。某县区召开的学习研讨会中,15名参会人员发言内容重复率超过60%,均围绕加强作风建设重要性等共性话题展开,未提及本单位在接待、差旅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风险点,更无改进思路的探讨,研讨沦为集体表态。3.学习覆盖存在盲区,基层渗透不足学习教育向基层延伸不彻底,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参与度偏低。据统计,部分县区村(社区)党组织学习覆盖率仅为6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个别乡镇以干部驻村忙为由,将学习任务简化为发文件、传照片,未组织村干部开展集中学习,导致基层党员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要求一知半解。4.学习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多数单位仍以填鸭式学习为主,未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创新形式。某市直单位开展的5次学习活动中,有4次为领导念稿、干部记笔记,仅1次尝试观看警示教育片,但未组织后续讨论,干部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年轻干部反映学习内容枯燥、形式老套,难以入脑入心。5.学用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学习成果未有效转化为工作举措,部分单位在学习后仍沿用旧有工作模式。如某执法部门在学习后,仍存在执法检查时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工作餐的情况,干部解释称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没意识到违反规定,暴露出学习未能真正触及思想、指导实践。6.学习考核宽松,监督问责缺位对学习成效的考核缺乏刚性标准,多以是否参会、是否有笔记作为评价依据,未设置知识测试、实践评估等实质性指标。某单位在检查下属科室学习情况时,仅查看签到表和学习记录,未抽查干部对具体条款的掌握程度,导致学没学会一个样,削弱了学习的严肃性。二、查摆问题方面(6条)7.查摆问题避重就轻,聚焦细枝末节部分单位在查摆问题时挑软柿子捏,刻意回避核心问题。如某县区政府党组查摆问题清单中,80%的内容集中在会议多、文件多等显性3/10问题,对违规发放津补贴、超标使用办公用房等深层次问题仅以个别现象一笔带过,未具体说明涉及人数、金额及整改措施。8.问题清单照搬照抄,缺乏针对性不同单位的问题清单存在同质化现象,未结合行业特点查摆问题。如教育、医疗系统均将服务群众态度生硬列为主要问题,但未针对学校违规收取教辅材料费医院收受患者红包等领域性问题进行自查,清单内容与本系统实际脱节,体现不出个性。9.查摆范围偏窄,未覆盖关键少数部分单位将查摆重点放在普通干部身上,忽视领导班子及一把手的示范作用。某市直部门问题清单中,涉及科级及以下干部的问题占比90%,关于领导班子的问题仅2条,且均为调研不够深入等模糊表述,未提及班子成员在决策用权、家风建设等方面的风险点。10.问题溯源不深,停留在现象层面对查摆发现的问题仅描述表现,未分析根源。如某单位查摆出公务接待中存在超标准情况,但未深究是制度执行不严审批流程漏洞还是监督机制缺失导致,整改措施也仅停留在今后严格按标准执行,缺乏系统性改进方案,难以从根本上杜绝问题反弹。11.查摆方式单一,过度依赖自我申报多数单位仅通过个人自查+支部汇总的方式查摆问题,未结合信访举报、审计反馈等外部线索进行比对。某县区在自查中未发现违规使用公车问题,但结合纪委监委提供的GPS定位数据核查时,发现3辆公务用车存在节假日非工作时段私用情况,暴露出自我查摆的局限性。12.对新问题敏感度不足,查摆滞后于实际对四风问题新变种、新表现查摆不及时。如个别单位未将电子红包、快递送礼等隐形变异问题纳入查摆范围,仍聚焦于传统的公款吃喝、公车私用;某乡镇在自查中未关注村级食堂违规接待问题,直到上级督查发现后才补充纳入,反映出对基层作风问题新动向的研判不足。13.问题清单照搬照抄,缺乏针对性不同单位的问题清单存在同质化现象,未结合行业特点查摆问题。如教育、医疗系统均将服务群众态度生硬列为主要问题,但未针对学校违规收取教辅材料费医院收受患者红包等领域性问题进行自查,清单内容与本系统实际脱节,体现不出个性。14.查摆范围偏窄,未覆盖关键少数部分单位将查摆重点放在普通干部身上,忽视领导班子及一把手的示范作用。某市直部门问题清单中,涉及科级及以下干部的问题占比90%,关于领导班子的问题仅2条,且均为调研不够深入等模糊表述,未提及班子成员在决策用权、家风建设等方面的风险点。15.问题溯源不深,停留在现象层面对查摆发现的问题仅描述表现,未分析根源。如某单位查摆出公务接待中存在超标准情况,但未深究是制度执行不严审批流程漏洞还是监督机制缺失导致,整改措施也仅停留在今后严格按标5/10准执行,缺乏系统性改进方案,难以从根本上杜绝问题反弹。16.查摆方式单一,过度依赖自我申报多数单位仅通过个人自查+支部汇总的方式查摆问题,未结合信访举报、审计反馈等外部线索进行比对。某县区在自查中未发现违规使用公车问题,但结合纪委监委提供的GPS定位数据核查时,发现3辆公务用车存在节假日非工作时段私用情况,暴露出自我查摆的局限性。17.对新问题敏感度不足,查摆滞后于实际对四风问题新变种、新表现查摆不及时。如个别单位未将电子红包、快递送礼等隐形变异问题纳入查摆范围,仍聚焦于传统的公款吃喝、公车私用;某乡镇在自查中未关注村级食堂违规接待问题,直到上级督查发现后才补充纳入,反映出对基层作风问题新动向的研判不足。三、集中整治方面(6条)18.整治靶向不精准,大水漫灌代替精准滴灌部分单位在整治中不分主次,对所有问题平均用力,未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某市直部门同时列出12项整治任务,既包括违规发放津补贴等重点问题,也包含会议记录不规范等一般性问题,导致精力分散,重点问题整治仅完成规定动作,未取得突破性成效。19.整治措施缺乏刚性,存在宽松软现象整治手段以提醒谈话、通报批评等柔性措施为主,对严重违规违纪问题处理偏轻。某县区在整治违规吃喝问题时,对3起涉及科级干部的超标准接待案件,仅作责令退赔费用+诫勉谈话处理,未按规定给予党纪政务处分,惩戒震慑作用不足,导致同类问题在短期内再次出现。20.整治存在半截子工程,整改不彻底部分问题整治停留在表面整改,未形成闭环管理。如某单位查摆出公务出差住宿费超标问题,仅要求相关人员退还超标费用,但未修订《差旅费管理细则》中审批流程条款,也未对财务人员开展专项培训,3个月后又发现2起同类问题,反映出整治缺乏长效机制支撑。21.部门协同不足,整治存在单打独斗跨部门、跨层级整治联动机制不健全。如在整治违规使用惠民资金问题时,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各自为战,未共享核查数据,导致某街道出现同一笔资金被多头违规使用的情况;某县区在整治村级微腐败时,乡镇纪委与村级监委未形成监督合力,整治效果打折扣。22.对历史遗留问题整治畏难,存在绕道走现象对时间跨度长、涉及人员多的遗留问题整治积极性不高。如某国企在整治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时,因涉及多名退休领导干部,以历史原因复杂为由,仅对现任干部办公用房进行调整,未对退休人员占用的超标用房进行清退,导致问题悬而未决,影响整治的全面性。23.整治与建章立制脱节,未形成长效机制重当下改轻长久立,制度建设滞后于整治实践。某单位在整治文山7/10会海问题时,仅临时压缩会议数量和文件篇幅,但未从会议审批权限、文件必要性审核等源头入手修订制度,半年后因工作任务增加,会议和文件数量反弹至整治前的80%,暴露出处方不治本的问题。四、开门教育方面(6条)24.群众参与渠道不畅通,形式大于实效部分单位虽公布了意见征集电话和邮箱,但回复不及时、处理不透明。如某市直部门在官网公布的意见箱,7天内收到12条群众留言,仅回复3条,且均为已收悉,将研究处理的模糊表述;某社区在开门纳谏活动中,仅在公告栏张贴通知,未通过居民微信群等渠道广而告之,参与人数不足辖区居民的5%。25.征求意见范围偏窄,代表性不足征求意见过度依赖体制内人员,未覆盖服务对象、基层群众等关键群体。某县区开展的作风评议活动中,参与评议的人员中机关干部占比70%,企业代表、居民代表仅占30%,且多为关系户,导致评议结果与群众实际感受偏差较大,未能真实反映作风建设成效。26.对群众反馈问题回应不力,存在冷处理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重视不够,整改情况未及时公开。某乡镇在开门教育中收到村级办事大厅周末无人值班的反映,但仅在内部会议上提及,未向村民公示整改方案;1个月后群众回访发现,值班制度仍未落实,工作人员解释称人手不足,难以执行,群众满意度大幅下降。27.开门方式创新不足,吸引力不强仍以座谈会、意见箱等传统方式为主,未运用新媒体平台拓展参与渠道。某市直部门未开通作风建设线上评议入口,老年群体因不熟悉网络操作无法参与;某社区未考虑外来务工人员作息特点,将征求意见时间定在工作日白天,导致这一群体参与率几乎为零,意见征集存在人群盲区。28.评教结果运用不充分,与整治脱节开门教育收集的意见建议未有效转化为整治措施。某单位在群众评议中,窗口服务效率低以35%的提及率位列问题榜首,但在后续整治方案中仅列为次要任务,未针对群众提出的简化办事流程、增加窗口人员等建议制定具体措施,导致群众感觉说了白说,参与积极性受挫。29.对负面意见包容度不够,存在选择性开门在公开反馈意见时,刻意回避尖锐批评,只展示正面评价。某县区在官网发布的《开门教育意见汇总》中,筛选掉领导干部存在形式主义调研惠民政策落实打折扣等23条负面意见,仅公开建议增加学习培训等15条中性意见,开门教育沦为形象工程,背离了广开言路的初衷。五、组织领导方面(6条)30.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一把手重视不足部分单位一把手将学习教育交由分管领导负责,自身仅在动员会上表态,未参与具体工作。某市直部门党组书记上半年仅参加1次专题学习会,未听取过整改情况汇报,也未对班子成员开展9/10廉政谈话;某县区党委书记在督查记录中签字画圈代替具体指导,导致下属单位对学习教育重视程度层层递减。31.领导小组形同虚设,协调推动乏力多数单位成立的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挂名、副职具体负责,但未建立常态化议事机制。某单位领导小组上半年仅召开1次全体会议,日常工作由办公室1名科员兼职负责,导致跨科室协调时出现踢皮球现象,如整治违规使用公车需财务科与办公室配合,但因缺乏统筹,工作推进滞后原计划1个月。32.督导检查走过场,发现问题不深入上级督导多以听汇报、看材料为主,未开展暗访抽查。某市委督导组在对县区检查时,仅查看了3个市直部门的台账资料,未深入乡镇、村屯实地核查;对发现的学习记录不完整等表面问题提出整改要求,未深挖背后的形式主义根源,督导效果停留在纸面整改。33.压力传导层层递减,基层落实打折扣市、县(区)两级部署较为扎实,但乡镇(街道)、村(社区)执行存在缩水。某乡镇将市级文件中的每月开展1次集中学习简化为每季度1次,理由是基层事务繁杂,难以兼顾;某社区甚至用党员自学代替集中研讨,学习教育在最后一公里出现空转。34.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导向作用不明显考核指标侧重学习次数、材料完备度等量化指标,忽视实际成效。某县区将是否完成6次专题学习作为核心考核项,某单位为达标,在1个月内集中突击完成3次学习,导致学习质量下降;考核结果与干部评优评先、提拔任用挂钩不紧密,难以激发党员干部的主动性。35.与中心工作融合不足,两张皮现象突出部分单位将学习教育与业务工作割裂,未做到两手抓、两促进。某开发区在招商引资攻坚期,以时间紧张为由暂停学习教育;某市直部门在整治形式主义的同时,仍要求下属单位报送学习教育日报表,导致基层陷入整治形式主义却制造新形式主义的怪圈,违背了学习教育的初衷。
本文标题: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回头看”自查问题清单1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564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