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宣讲稿 > 2025年医院卫生院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方案(精选范文)
加强监测预警,提升防控能力,普及健康教育,强化应急响应,如何有效实施?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2025年医院卫生院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方案(精选范文)”,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2025年医院卫生院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方案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发,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以及流行特征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极为相似。近些年来,我国境外输入病例数量不断增多,本地传播风险也随之升高。为切实有效地防控基孔肯雅热,全力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指南,同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防控目标1.大幅提升我院对于基孔肯雅热的早期识别、诊断以及治疗能力,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2.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坚决杜绝疫情在院内传播扩散。3.积极主动地配合卫生行政部门以及疾控机构开展防控工作,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组织架构与职贵分工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全面统筹规划医院的防控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以及重大决策,协调各方资源,为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协助职责:协助组长切实落实防控措施,监督检查各科室防控工作的执行情况,及时向组长汇报防控工作的进展,组织开展疫情应急处置工作。医务科:组织医务人员参与基孔肯雅热诊疗知识培训,规范门诊、急诊患者的接诊流程,加强对疑似病例的筛查和诊断工作,协调科室间的会诊和转诊工作,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护理部: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防控知识培训,严格落实护理防控措施,加强病房管理,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尤其是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要做好隔离护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院感科:制定和完善医院感染防控方案,监督检查各科室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开展医院环境和物品消毒效果的监测工作,指导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坚决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防保科:负责疫情的监测、报告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时收集、分析和上报疫情信息,积极配合疾控机构开展疫情处置工作,指导做好疫点消毒和蚊媒控制工作。药剂科:全力保障基孔肯雅热防治药品和物资的储备与供应,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可靠。后勤保障科:负责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做好防蚊灭蚊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保障防控工作所需物资和设备的供应与调配。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组长姓名]职责:负责基孔肯雅热病例的诊断、治疗和会诊工作,制定和修订诊疗方案,指导临床科室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和评估,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疗建议。监测与报告病例监测1.门诊监测:门诊医生对于发热(体温38℃)且伴有皮疹或关节疼痛的患者,要详细询问其流行病学史,包括发病前12天内是否前往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者其居住、工作场所周围是否有病例发生。对于疑似病例,要及时采集血液标本,送往检验科进行相关检测。2.住院监测:住院部医生在对新入院患者进行全面问诊和体格检查时,要重点关注患者是否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以及其流行病学史。对于疑似病例,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并报告给医务科和防保科。3.实验室监测:检验科要开展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检测、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检测等项目。对于临床高度疑似病例,即便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阴性,但仍不能排除诊断的,应当重复检测或者送往上级实验室进一步检测。疫情报告1.医务人员一旦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需在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基孔肯雅热”。2.对于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应当以电话、传真等方式及时向当地县级疾控中心报告,并及时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控中心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3.医疗卫生机构要依据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时对病例信息进行复核、订正。在明确感染来源后,要及时订正病例分类,境外输入病例需在备注栏标注境外国家或地区名称,省外输入病例需标注输入来源的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划名称。病例管理与救治病例管理1.处于病毒血症期(起病7天内)的患者原则上应住院接受防蚊隔离治疗,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当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且超过24小时后,方可解除防蚊隔离。2.医疗机构要切实落实防蚊灭蚊措施,在病区安装纱门纱窗,为患者提供蚊帐,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同时要做好外环境蚊媒孳生地的处理工作。3.若病例不住院,医疗机构应告知其防蚊隔离要求,让其自行做好居家健康监测管理,辖区疾控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提供相应指导。医疗救治1.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措施。2.对于发热患者,若体温在38.5C以上,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擦浴等;若体温超过38.5C或伴有明显不适,可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3.对于关节疼痛患者,应让其休息,减少关节活动,可使用非宙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如布洛芬、荼普生等;若疼痛严重,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但要密切注意不良反应。4.对于皮疹患者,要避免其搔抓,防止皮肤继发感染,可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等止痒药物,若出现皮肤破损或继发感染,应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5.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对于病情较重、进食困难或出现脱水症状的患者,要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6.对于关节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出现关节畸形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按摩等,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医院感染控制1.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要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隔离衣等,避免在无有效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患者血液及血性分泌物和排泄物。2.加强病房管理,保持病房通风良好,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对于疑似和确诊病例,要安排单独病房,若条件不允许,可将同类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但床间距不得小于1.1米。3.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对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要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包装、标识,并交由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处理。4.加强医院内环境清洁和消毒,定期对门诊大厅、病房、走廊、电梯等公共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尤其是对蚊媒易栖息和孳生的区域,如卫生间、垃圾桶周围、下水管道等,要增加消毒频次。蚊媒控制1.开展医院内蚊媒监测,定期对医院环境中的蚊虫密度进行监测,掌握蚊虫孳生和活动情况,为蚊媒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清除蚊虫孳生地,定期对医院内的积水容器、花盆托盘、水桶、下水道等进行清理和疏通,避免积水滋生蚊虫。对于水培植物,应每3-5天彻底换水,冲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或者投放灭蚊幼剂。3.实施化学灭蚊,在蚊媒密度较高或疫情发生时,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杀虫剂对医院内公共场所、绿化带、下水道等区域进行喷洒,杀灭成蚊和蚊幼虫。同时,对病房、门诊等室内区域也要采取相应的灭蚊措施。宣传教育1.医院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向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社会公众宣传基孔肯雅热的防控知识,提高大家的防控意识和能力。2.宣传内容包括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等。可以制作宣传海报、手册、视频等资料,在医院的门诊大厅、病房、走廊等场所张贴和播放,也可以通过医院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3.定期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咨询活动等,邀请专家为大家讲解基孔肯雅热的防控知识,解答大家的疑问。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当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医务人员要立即按照疫情报告要求进行报告,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完整。病例隔离与治疗一旦发现病例,要迅速将其隔离治疗,避免病毒传播。同时,要按照医疗救治方案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流行病学调查疾控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要立即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病例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密切接触者等信息,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医院要积极配合疾控机构的调查工作,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密切接触者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接触病例之日起12天。在观察期间,要密切关注密切接触者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要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消毒与灭蚊在疫情发生后,要立即对患者居住、活动过的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杀灭病毒和蚊虫。同时,要加强蚊媒控制工作,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防止疫情扩散。培训与演练1.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基孔肯雅热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防控措施、疫情报告等。培训方式可以采用集中授课、现场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提高培训效果。2.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基孔肯雅热疫情应急演练,模拟疫情发生后的应急处置过程,检验医院的应急响应能力、协调配合能力和处置能力。通过演练,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不断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急处置水平。督导与评估1.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对各科室的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疫情报告情况、医院感染控制情况、物资储备情况等。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督促其限期整改。2.定期对防控工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防控目标的实现情况、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应急处置能力等。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不断提高防控工作水平。物资储备1.药剂科要根据医院的实际需求,储备足够数量的基孔肯雅热防治药品,如退热药物、止痛药物、抗病毒药物等,确保药品质量合格、有效期内。2.后勤保障科要储备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隔离衣等,以及消毒用品,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酒精等,同时要储备足够的防蚊灭蚊用品,如蚊帐、蚊香、杀虫剂等。3.建立物资储备台账,定期对物资进行盘点和更新,确保物资数量充足、种类齐全、质量可靠,能够满足防控工作的需要。基孔肯雅热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应急处置演练方案一、演练背景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症状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近期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发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为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检验医务人员对基孔肯雅热病例的识别与处置能力,特开展本次演练。二、演练目标病例识别与分诊:检验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对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的识别能力,确保发热患者进入门诊后能得到及时筛查和正确分流。诊断与报告:演练临床医生根据症状和流行病学史作出疑似诊断,并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认的流程,同时练习疫情报告制度的执行。隔离与救治:演练对疑似/确诊患者采取隔离措施的过程,以及对患者的对症治疗和护理。感染控制与消杀:检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感染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确保在病例诊疗过程中有效防止院内传播。应急响应与团队协作:强化多部门协作机制,提高各岗位人员的应急意识和协同作战能力。三、角色分配患者(模拟):由一名工作人员扮演,主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并提供近期有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旅居史的信息。分诊护士:负责在发热门诊入口对患者进行体温测量和初步询问,引导患者至相应诊室就诊。接诊医生:在发热门诊诊室接诊患者,进行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初步判断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并开具实验室检查申请。护士(诊疗配合):协助接诊医生完成体格检查、生命体征监测,并按照医嘱为患者提供护理。检验人员:负责采集患者血液样本并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及时反馈检测结果。防保科报告员:在接到疑似/确诊病例报告后,按照规定时限通过传染病报告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并通知相关部门。院感防控员:负责监督隔离措施执行情况,指导医护人员正确穿戴和脱卸防护装备,安排清洁消毒人员对相关区域进行终末消毒和蚊媒控制处理。清洁消毒人员:在患者离开后对诊室、隔离观察室及相关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对医院内外环境进行灭蚊处理。应急指挥/观察员: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或应急办人员担任,负责全程观察演练进展,记录存在的问题,在演练结束后组织讨论和点评。四、场景设置演练场景设置在某二级医院的发热门诊区域,时间设定为夏季的上午就诊高峰时段。发热门诊入口处设有独立的预检分诊台,配备额温枪、登记本等。门诊内部布局按照传染病防控要求设置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并有单独的隔离观察室。诊室内备
本文标题:2025年医院卫生院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方案(精选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671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