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宣讲稿 > 中小学基孔肯雅热应急防控预案(精选汇编)
中小学针对基孔肯雅热制定应急防控预案,包括健康监测、环境治理、宣传教育等措施,确保师生安全。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中小学基孔肯雅热应急防控预案(精选汇编)”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喜欢。
中小学基孔肯雅热应急防控预案一、预案编制背景与目标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基孔肯雅热在校园内的传播,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及上级部门相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预案。防控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科学防控、快速响应的原则,建立校长负责、部门协同、师生参与、家校联动的防控工作机制。核心目标降低校园蚊虫密度,消除孳生地,切断传播链;提高师生自我防护意识,降低被蚊虫叮咬风险;确保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防止聚集性疫情发生。二、校园风险评估与防控重点主要风险因素传播途径: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学校绿化带、操场积水、教学楼排水沟等区域易成为蚊虫孳生地。易感人群:学生群体户外活动时间长,自我防护意识参差不齐,被叮咬风险较高。疫情输入风险:2025年人员流动增加,尤其是寒暑假师生出行范围扩大,可能将病毒带入校园,引发聚集性疫情。扩散风险:教室、宿舍等场所人员密集,一旦出现病例易造成疫情扩散。防控重点区域·室外:绿化带、操场低洼处、排水沟、垃圾桶周边、雨水井等易积水区域;●室内: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人员密集场所。三、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3.1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年级组长、班主任、校医为成员的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校园防控工作。3.2核心部门职责部门主要职责校医室监测师生健康状况,开展病例筛查、报告与处置;指导防疫物资储备与使用总务处负责校园环境整治,消除蚊虫孳生地;组织定期消杀,投放灭蚊药具德育处/班主任开展健康教育,督促学生落实防蚊措施(如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家校沟通教务处调整教学安排(如需隔离或停课),保障线上教学衔接四、预防与控制措施4.1环境整治与蚊媒控制●孳生地清理:每周组织师生对校园积水区域(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排水沟等)进行彻底清理,翻盆倒罐,保持环境干燥。●定期消杀:每月联合专业机构对校园进行2次统一灭蚊,重点区域(如绿化带、厕所)增加频次;在教室、宿舍安装纱门纱窗,投放蚊香或电蚊液。健康教育与防护培训●专题教育:通过班会、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形式,普及基孔肯雅热症状(发热、关节痛、皮疹等)、传播途径及防蚊知识。●防护技能培训: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驱蚊剂(含避蚊胺成分),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晨昏)长时间逗留。健康监测与疫情处置日常监测:班主任每日晨检、午检,记录学生体温及不适症状;校医室设立发热观察点,对可疑病例进行初步筛查。病例报告:发现疑似病例立即向属地疾控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追踪密切接触者。应急响应:若出现聚集性疫情,立即启动停课预案,配合疾控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终末消毒。五、应急保障与预案管理物资保障储备充足的防蚊物资(如驱蚊剂、蚊帐、灭蚊灯、消杀药品)、医疗用品(体温计、口罩、消毒液)及应急教学设备(确保线上教学需求)。家校联动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家庭防蚊工作,提醒学生假期避免前往疫情高发地区,返校前自查健康状况。预案演练与更新每学期组织1次防控演练,检验应急响应流程;根据上级要求及疫情变化,每年更新预案内容,确保可行性与时效性。六、附则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学校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如遇重大疫情,按上级部门最新指示调整执行。注:本预案可结合学校实际补充具体操作细则(如消杀记录表、病例报告流程图等),并报属地教育和疾控部门备案。2025年学校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方案一、目标宗旨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均为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严重威胁师生健康,扰乱校园秩序。为有效防控两病在校园内传播,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健康,确保教学活动平稳有序开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等法规文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旨在通过强化预防、精准监测、高效处置,促使校园两病防控工作实现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运作。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把预防工作作为防控核心,从源头上降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传播风险,做到未雨绸缪。2.科学防控:依据疾病传播特点与流行规律,运用科学方法与手段,制定并实施针对性防控举措。3.协同联动:校内各部门协同配合,加强与家长、社区及相关卫生部门沟通协作,形成防控合力。4.快速反应:建立健全快速响应机制,一旦出现疫情,迅速启动应急处置程序,及时有效控制疫情扩散。三、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1.防控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涵盖学校各主要部门负责人。全面统筹校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制定防控策略与方案,协调各方资源,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防控重大问题。2.宣传教育组:由学校宣传部门与健康教育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宣传教育计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师生及家长防控意识与自我防护能力,及时发布防控信息,营造良好防控氛围。3.环境卫生组:由后勤部门与物业人员组成。负责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校园内各类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对校园公共区域进行定期消杀,维护校园环境整洁卫生。4.疫情监测组:由校医室与各班级班主任组成。负责建立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对师生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测,及时发现、报告疑似病例,配合卫生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处置工作。5.后勤保障组:由后勤部门负责。负责保障防控物资的采购、储备与供应,确保校园防蚊设施的安装与维护,为防控工作提供坚实后勤保障。四、风险评估1.校园环境因素:校园内绿化面积较大,花草树木繁多,且存在一些景观水池、排水沟等易积水区域,为蚊虫滋生创造了条件。此外,校园周边环境复杂,若周边存在疫情,易传入校园。2.师生流动因素:师生日常出行范围广,部分师生可能前往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增加了感染风险。同时,学校人员密集,一旦有病例传入,易引发校内传播。3.现有防控基础:学校已建立基本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校园环境卫生清扫工作,但在针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针对性防控措施、专业知识储备以及外部协同合作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五、预防措施1.宣传教育纳入课程:将两病防控知识融入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系统地向师生传授相关知识,让师生深入了解两病的危害、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方法。多平台宣传: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平台,及时发布防控信息与科普知识,定期推送防控小贴士、健康提示,不断提升师生防控意识与自我防护能力。家校协同:向家长发放宣传手册或告知书,通过家长会、家长群等渠道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指导家庭做好防控工作,教育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形成家校联合防控的强大合力。2.爱国卫生运动日常清扫:建立每日清扫制度,组织师生对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进行全面清扫,保持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杂物。积水整治:重点加强对易积水区域的管理,定期检查花坛、景观水池、下水道、沟渠、树洞、废旧容器等,及时清理积水,疏通排水管道,对于无法清除的积水投放杀虫剂。“翻盆倒罐”行动:组织师生积极开展“翻盆倒罐”行动,全面清理校园内各类容器积水,定期检查校园内的雨水井、污水井等,确保排水畅通,有效减少蚊虫滋生。3.蚊虫防控环境治理:定期清理校园卫生死角,清除杂草、杂物,减少蚊虫藏身之地。物理防蚊:在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等场所安装纱门、纱窗,学生宿舍配备蚊帐,从物理层面阻止蚊虫进入室内。化学防蚊:聘请专业消杀人员,严格按照规定对校园内外环境进行定期消杀,有效降低成蚊密度。六、监测预警1.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师生健康监测体系,校医室负责每日收集师生因病缺勤信息,各班级班主任密切关注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及时报告校医室。同时,加强对校园环境中蚊虫密度的监测,定期开展布雷图指数监测,及时掌握蚊虫孳生情况。2.预警机制:制定预警指标,当校园内出现一定数量的发热病例或蚊虫密度超过预警阈值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预警信号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根据不同级别启动相应防控措施。3.信息报告:明确信息报告流程与责任人,校医室一旦发现疑似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应立即向学校防控领导小组报告,并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初步诊断等。七、应急处置1.病例隔离:一旦确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立即将患者送往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采取防蚊措施,防止疫情扩散。2.疫点处理:对病例所在教室、宿舍等疫点进行彻底消毒,清除积水,杀灭成蚊与幼虫。对疫点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加强蚊虫消杀工作,降低蚊媒密度。3.疫情调查:配合卫生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可能的传播范围,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4.停课措施: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当疫情达到一定规模时,经上级部门批准,采取部分班级或全校停课措施,减少人员聚集,防止疫情进一步传播。停课期间,通过线上教学等方式保障学生学习进度。八、保障措施1.物资保障:后勤保障组根据防控需求,提前采购储备充足的防控物资,包括杀虫齐k防护用品、消毒用品、宣传资料等,并定期检查物资库存情况,及时补充更新。2.人员保障:加强防控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与应急处置能力。组织校医、班主任、后勤人员等参加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与技能培训,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防控工作。3.经费保障:学校设立专项防控经费,用于防控物资采购、环境整治、人员培训、疫情处置等工作,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经费使用严格按照相关财务制度执行,做到专款专用、合理支出。九、附则1.预案修订:本预案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及疫情防控实际情况适时修订,确保预案的科学性与有效性。2.预案解释:本预案由学校防控领导小组负责解释。3.预案实施时间: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防控基孔肯雅热健康教育宣传方案为有效提升全校师生及家长对基孔肯雅热的防控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营造“人人知防控、个个会防护”的良好氛围,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健康教育宣传方案。一、宣传目标1.知识普及:使95%以上的师生和家长掌握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典型症状和核心预防措施,明确蚊虫叮咬是主要传播方式。2.行为养成:推动师生养成“主动清积水、科学防蚊虫”的卫生习惯,家长积极配合做好家庭防蚊灭蚊工作,降低校园及家庭蚊虫密度。3.意识提升:增强师生及家长对基孔肯雅热的警惕性,做到疑似症状早发现、早报告、早就医,避免疫情扩散。4.氛围营造:构建“学校主导、家校联动、全员参与”的防控宣传格局,形成重视健康、科学防控的校园文化。二、宣传对象全体教职工(含教师、行政人员、后勤保洁、保安等)、学生及学生家长。三、宣传周期全年常态化宣传,重点时段为:每学期开学初(第一2周):集中开展入学防控教育。蚊媒活跃期(4-10月):每月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疫情高发期或周边出现病例时:启动强化宣传模式。四、宣传内容(一)核心知识普及1.疾病基础认知:基孔肯雅热的定义、病原体(基孔肯雅病毒)、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及流行特点。2.传播途径解析:强调“蚊虫叮咬传播”的唯一途径,说明病毒在蚊子体内繁殖后再叮咬传播的过程,明确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3.典型症状识别:重点讲解发热(体温三37.3C)、关节痛(尤其是手腕、脚踝、手指等小关节)、皮疹(躯干、四肢红色斑丘疹)三大核心症状,及头痛、肌肉痛、乏力等伴随症状。4.危害与预后:说明疾病虽极少致命,但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影响学习生活,强调早期预防的重要性。(二)预防措施指导1.环境防蚊:校园及家庭孳生地清理方法,如定期倾倒花盆托盘积水、清理废旧容器、疏通排水沟、平整低洼地等。2.物理防护:正确使用纱窗、纱门、蚊帐、灭蚊灯等防蚊设施;外出时穿长袖衣裤、涂抹儿童专用驱蚊液的技巧。3.科学灭蚊:家庭及校园安全消杀方法,如使用电
本文标题:中小学基孔肯雅热应急防控预案(精选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67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