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宣讲稿 > 幼儿园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方案(参考范文)
加强卫生教育,定期消毒,监测健康,普及防蚊知识,确保儿童安全健康成长!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幼儿园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方案(参考范文)”,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幼儿园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方案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严重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为切实做好我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工作目标1.防控知识普及: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确保全体教职工、幼儿及家长对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知晓率达到100%,提升大家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环境优化管理:每周进行一次全面的校园环境清理和蚊虫孳生地排查,保证园内各类积水清除率达到100%,将蚊虫密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为幼儿创造一个无蚊害的学习生活环境。3.监测报告高效:建立健全基孔肯雅热监测与报告机制,一旦发现疑似病例,能在第一时间按照规范流程进行上报,确保上报及时率为100%,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禺、早治疗O4.应急处置有序: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使相关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从疑似病例发现、隔离,到疫情报告、环境消毒、密切接触者管理等一系列应急处置流程,切实保障师生健康,维护幼儿园正常教学秩序。二、组织管理(一)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组长姓名],全面负责幼儿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的统筹规划与决策部署。密切与上级主管部门、卫生健康部门沟通联系,及时掌握最新防控政策和要求,结合本园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并协调指挥各部门协同开展工作。副组长:[副组长姓名],协助组长推进防控工作的具体落实。重点监督各项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定期对防控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及时发现并反馈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保障防控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成员:由各班级班主任、保健医生、后勤人员等组成。班主任负责班级内幼儿的日常健康监测,通过课堂活动向幼儿传授防控知识,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幼儿在校健康状况/·保健医生承担全园师生的健康检查工作,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诊断和隔离,并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后勤人员负责幼儿园整体环境的清洁、消毒以及蚊虫消杀工作,保障防控物资的充足供应和合理管理。(二)明确各部门职责1.教学部门:将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融入日常教学,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健康小卫士之防蚊行动”主题活动,通过故事、游戏、手工等形式,让幼儿了解蚊子传播疾病的危害及预防方法,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疫情期间,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必要时启动线上教学,确保教学不受影响。同时,认真统计因病缺课幼儿信息并及时与保健医生沟通。2.保健室:足量储备体温计、口罩、消毒液、驱蚊剂等防控物资,建立详细物资管理台账。定期检查物资有效期和库存,及时补充更新,确保物资充足、质量可靠。对全体教职工和幼儿开展常态化健康监测,建立健康档案,每日收集汇总健康信息。一旦发现疑似症状人员,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其转移至隔离观察室进行检查诊断,并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和相关部门。3.后勤部门:负责幼儿园环境的日常清洁消毒,每日对教室、活动室、食堂、卫生间、走廊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消毒。地面采用湿式清扫,避免扬尘。玩具、教具等定期采用煮沸、暴晒或含氯消毒剂浸泡等方式消毒,食堂餐具严格按消毒规范操作。每周至少组织一次大规模环境整治行动,清理园内积水,疏通下水道,对无法清除的积水投放安全有效的杀蚊幼剂。同时,合理修剪园内绿植,防止枝叶繁茂为蚊虫提供栖息场所。4.安全保卫部门:严格把控校园门禁,加强外来人员管理,非必要人员禁止入园。对进入校园的人员逐一进行体温检测和信息登记,询问近期旅居史和健康状况。疫情期间,协助做好隔离区域管控,加强校园巡逻,维护校园秩序,保障幼儿园安全稳定。三、宣传教育(一)教职工培训定期邀请卫生健康部门专业人员或专家为全体教职工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讲座,内容涵盖病毒特性、发病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疫情报告流程及应急处置方法等。每学期至少组织[X]次专项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确保教职工培训合格率达到100%,提升教职工防控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二)幼儿教育根据幼儿认知特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控教育。通过绘本阅读(如《蚊子先生不礼貌》)、动画视频(如《健康宝贝防蚊记》)、儿歌教唱(如《防蚊小歌谣》)、游戏互动(如“蚊子陷阱大作战”)等形式,让幼儿了解防控知识。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养成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良好卫生习惯。各班级每周至少开展[X]次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幼儿对防控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三)家长宣传利用家长会、家长微信群、幼儿园公众号等渠道向家长宣传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定期在家长群推送科普文章、视频,如《家庭防蚊攻略》《基孔肯雅热应对指南》等,提醒家长关注幼儿健康,在家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如定期清理花盆托盘、花瓶积水,安装纱窗蚊帐,合理使用驱蚊产品等。告知家长一旦幼儿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幼儿园。每学期至少召开凶次家长会强调防控工作,每周至少在家长群推送凶次防控信息,加强家园沟通,形成防控合力。四、环境整治(一)日常清洁消毒保持幼儿园室内外环境整洁卫生,每日对教室、活动室、寝室、食堂、卫生间、玩具、教具等进行全面清洁消毒。地面采用湿式清扫,先用清水湿润地面,再用干净拖把擦拭,避免扬尘。玩具、教具等根据材质选择合适消毒方式,耐高温的采用煮沸消毒,毛绒玩具暴晒,塑料制品用含氯消毒剂浸泡。食堂餐具严格按照“一刮、二洗、三冲、四消毒、五保洁”规范操作,确保餐具卫生安全。(二)蚊虫孳生地清理每周开展一次拉网式蚊虫孳生地排查清理行动。重点排查花盆托盘、花瓶、水桶、水缸、下水道、沟渠、地下室、垃圾堆放处等易积水区域。对于小型积水容器,及时倾倒积水并倒置存放储水容器严密加盖;下水道、沟渠定期疏通清理,清除杂物淤泥,保持排水畅通;阴暗潮湿区域加强通风换气,及时清理垃圾。对无法清除的积水,如假山盆景积水,投放环保型杀蚊幼剂,从源头上遏制蚊虫滋生。(三)蚊虫消杀聘请专业消杀公司或安排经过专业培训的后勤人员定期对幼儿园进行全面蚊虫消杀。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如夏季)适当增加消杀频次。消杀范围覆盖绿化带、草坪、树木、墙角、楼梯间、走廊、垃圾桶周边等各个角落。选用安全、环保、高效且经权威部门认证的消杀药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确保消杀效果的同时保障师生安全。五、监测与报告(一)症状监测1.各班班主任在日常教学和活动中密切关注幼儿身体状况,若发现幼儿出现发热(体温大于38℃)、皮疹、关节疼痛、哭闹不止等异常情况,立即通知保健医进行检查。2.保健医对有异常症状的幼儿进行初步诊断,详细询问幼儿活动轨迹、是否被蚊子叮咬过以及家人健康状况等信息,做好记录。(二)环境监测环境整治小组每周对园内蚊子密度进行监测,通过查看积水处蚊子幼虫数量、观察活动区域蚊子活动情况等方式,评估园内防蚊效果。若发现某一区域蚊子活动频繁或存在较多积水,及时采取额外的灭蚊和清理措施。(三)报告流程1.当发现幼儿出现疑似基孔肯雅热症状时,保健医立即向防控领导小组组长报告,同时联系家长,建议家长带幼儿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2.若幼儿被确诊为基孔肯雅热病例,园长在24小时内将情况报告给当地教育部门和疾控中心、,并按照要求提供相关信息。六、应急处置(一)病例处置1.对于确诊病例的幼儿,幼儿园督促家长带其进行隔离治疗,待病愈并经医生确认无传染性后,方可返园。2.对确诊病例所在班级的其他幼儿进行密切观察,增加晨检和午检次数,观察期为最后一次接触病例后的14天。3.对确诊病例停留过的教室、寝室及使用过的物品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由环境整治小组负责实施。(二)园内防控强化一旦出现病例,立即在园内开展全面的灭蚊工作,增加消杀频次和范围。对全园师生进行健康排查,加强健康监测力度。同时,根据疫情发展情况,按照上级部门的指导意见,适时调整教学安排,必要时采取停课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七、保障措施(一)物资保障后勤部门根据防控工作需求,足量储备体温计、口罩、消毒液、驱蚊剂、防护服等防控物资,并建立物资管理台账,定期检查物资库存和有效期,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确保防控物资充足供应。(二)人员保障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防控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控意识和业务能力。确保在防控工作中,各岗位人员能够迅速到位,履行职责,协同开展工作。(三)经费保障幼儿园设立专项防控经费,用于防控物资采购、环境整治、消杀作业、人员培训等防控工作相关支出,保障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八、工作评估定期对防控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同时,积极收集教职工、幼儿及家长对防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防控工作方案,提高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培训讲稿一、基孔肯雅热概述及流行现状(一)疾病定义与病原学特征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感染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临床以急性发热、剧烈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的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二)全球及我国流行态势1.全球流行范围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病例,主要分布于美洲、亚洲和非洲,流行区域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高度重叠。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的关节残疾,极少数病例因并发症死亡。2.我国疫情特点输入性风险突出:我国尚未形成地方性流行,但2008年首次发现输入病例,2010年后已报告6起输入引发的本地疫情。传播媒介广泛:白纹伊蚊分布覆盖全国29个省份,蚊媒活跃期长达7,1月,其中I类地区(浙江、福建、广东等6省)为高风险区域。2025年疫情形势:国内报告病例已超6000例,主要集中于南方地区,存在进一步暴发和外溢风险。二、流行病学特征与临床诊疗要点(一)核心流行病学参数参数具体内容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尚无人际直接传播证据潜伏期一般为2-6天,最长可达12天传染期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病毒血症期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二)临床特征与诊断标准1.典型临床表现急性发热: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C),持续1-7天。关节症状:剧烈关节痛(多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可伴关节肿胀、活动受限,部分患者症状持续数月。皮疹:发病后2-5天出现,多为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严重并发症:极少数病例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老年或有基础疾病者风险较高。2.病例诊断分类(依据WS/T590-2018标准)疑似病例:发病前12天内有流行区旅居史,且符合发热+关节痛/皮疹表现。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确诊病例:疑似/临床诊断病例+CHIKV核酸阳性/病毒分离/IgG抗体4倍升高。(三)治疗原则与重症管理对症治疗:以退热、止痛(如非笛体抗炎药)、补液为主,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重症处理:对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出血或器官衰竭的患者,需尽早转入ICU,实施器官支持治疗。患者隔离:确诊患者需在防蚊环境中隔离至发病后7天,避免蚊虫叮咬导致病毒传播。三、监测与报告管理规范(一)多渠道监测体系构建1.重点人群监测入境人员筛查:海关对有发热、关节痛等症状的入境人员开展核酸/抗体检测,发放《就诊方便卡》并通报属地疾控。登革热样病例监测:I、Ⅱ类地区医疗机构对体温238℃+皮疹/关节痛且无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同步检测登革病毒与CHIKV。2.媒介伊蚊监测O常规监测:每月开展布雷图指数(BI)调查,I类地区BIN5时启动应急响应。应急监测:发生本地病例后,扩大监测范围至病例周边500米,每3天监测蚊密度。(二)疫情报告与信息管理1.报告时限与流程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确诊病例后,需在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基孔肯雅热、不具备直报条件的单位须电话/传真报告县级疾控中心,由其
本文标题:幼儿园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方案(参考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674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