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宣讲稿 > 幼儿园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方案(精选通用)
幼儿园将加强卫生管理,开展健康教育,定期消毒,监测师生健康状况,预防基孔肯雅热传播。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园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方案(精选通用)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方案一、工作目标1.增强全体教职工、幼儿及家长对基孔肯雅热的认知与防控意识,确保防控知识知晓率达到100%。2.全面整治幼儿园环境,定期清理各类积水,每周至少一次,实现蚊虫孳生地消除率100%,将园内蚊虫密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3.建立健全基孔肯雅热监测与报告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确保疑似病例上报及时率100%。4.提升幼儿园应对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处置能力,通过组织应急演练,使相关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应急处置流程,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二、组织管理1.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组长姓名],全面负责幼儿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的指挥与决策,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与上级主管部门及卫生健康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传达并落实相关防控要求。副组长:[副组长姓名],协助组长开展防控工作,监督各项防控措施的具体执行情况,定期对防控工作进行总结与反馈,协调解决防控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成员:由各班级班主任、保健医生、后勤人员等组成。班主任负责班级内幼儿的健康监测、防控知识教育及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保健医生负责对全园师生进行健康检查,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诊断与隔离,并协助卫生健康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后勤人员负责幼儿园环境的清洁、消毒及蚊虫消杀工作,保障防控物资的供应与管理。3.明确各部门职责教学部门:将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纳入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等形式,向幼儿传授防控知识,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在疫情期间确保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统计因病缺课幼儿信息,并及时与保健医生沟通。保健室:储备充足的防控物资,如体温计、口罩、消毒液、驱蚊剂等,并定期检查物资的有效期与使用情况。对全体教职工和幼儿进行健康监测,建立健康档案,每日收集、汇总健康信息。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初步诊断与隔离,并及时通知家长和相关部门。后勤部门:负责幼儿园环境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工作,定期对教室、活动室、食堂、卫生间、走廊等区域进行消毒,重点加强对蚊虫易滋生区域的清理与消杀。每周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的环境整治活动,清理园内积水,疏通下水道,翻盆倒罐,消除蚊虫孳生地。加强对食堂食品卫生的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安全保卫部门:加强校园门禁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对进入校园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信息登记。在疫情期间,协助做好隔离区域的管控工作,维护校园秩序,确保幼儿园安全稳定。三、宣传教育1.教职工培训:定期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培训,邀请卫生健康部门专业人员或专家进行讲座,内容包括基孔肯雅热的病因、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疫情报告流程及应急处置措施等。通过培训,使教职工深入了解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提高防控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每学期至少开展[X]次专项培训,并进行考核,确保教职工培训合格率达到100%。2.幼儿教育: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控教育活动。如通过绘本阅读、动画视频、儿歌传唱、游戏互动等形式,向幼儿介绍蚊子的危害、如何预防被蚊子叮咬以及基孔肯雅热的简单症状等知识。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各班级每周至少开展[X]次相关主题教育活动。3.家长宣传:利用家长会、家长微信群、幼儿园公众号等渠道,向家长宣传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定期推送防控科普文章、视频等资料,提醒家长关注幼儿健康,做好家庭防蚊灭蚊工作,如定期清理家中积水、安装纱窗蚊帐、使用驱蚊产品等。同时,告知家长一旦幼儿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幼儿园。每学期至少召开[X]次家长会专门强调防控工作,每周至少在家长群推送[X]次防控相关四、环境整治1.日常清洁消毒:保持幼儿园室内外环境整洁卫生,每日对教室、活动室、寝室、食堂、卫生间、玩具、教具等进行清洁消毒。地面采用湿式清扫,避免扬尘。玩具、教具等物品定期进行清洗、消毒,可采用煮沸、暴晒或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等方式。食堂餐具严格按照消毒规范进行清洗、消毒和保洁。2.蚊虫孳生地清理:每周组织一次全面的蚊虫孳生地排查与清理活动。重点检查幼儿园内的花盆托盘、花瓶、水桶、水缸、下水道、沟渠、地下室、垃圾堆放处等易积水区域,及时清除积水,翻盆倒耀,对无法清除的积水投放杀蚊幼剂。定期疏通下水道,清理沟渠中的杂物与淤泥,保持排水畅通。对园内的绿植进行合理修剪,避免枝叶过于茂密形成蚊虫栖息地。3.蚊虫消杀:聘请专业的消杀公司或安排经过培训的后勤人员定期对幼儿园进行蚊虫消杀工作。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增加消杀频次。消杀范围包括幼儿园内的绿化带、草坪、树木、墙角、楼梯间、走廊、垃圾桶周边等区域。选用安全、环保、有效的杀虫剂,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使用,确保消杀效果的同时保障师生安全。在消杀前,提前通知师生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接触杀虫剂。五、疫情应对1.疑似病例处置:保健医生在日常健康监测中,如发现幼儿或教职工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疑似基孔肯雅热症状,应立即将其转移至隔离观察室,进行进一步检查与诊断。同时,通知家长或家属,告知情况并建议及时就医。对疑似病例所在班级或工作场所进行临时隔离,限制人员流动,对相关区域进行全面消毒。2.疫情报告:一旦确诊为基孔肯雅热病例,幼儿园应立即按照疫情报告流程,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主管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发病时间、症状表现、诊断情况等。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必要的信息与协助。3.密切接触者管理:在卫生健康部门的指导下,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排查与登记。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每日测量体温,观察是否出现疑似症状,监测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接触病例之日起12天。在监测期间,密切接触者应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减少外出活动,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4.应急处置措施: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如限制人员聚集活动,调整教学安排,采取线上教学等方式;加强校园环境消毒,增加消毒频次与范围;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如协助进行蚊虫消杀、疫情宣传等。同时,关注师生及家长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恐慌情绪。六、物资保障1.防控物资储备:后勤部门负责储备充足的基孔肯雅热防控物资,包括体温计、口罩、一次性手套、防护服、护目镜、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酒精、驱蚊剂、电蚊拍、喷雾器等。根据幼儿园师生数量及疫情防控需求,合理确定物资储备量,并定期进行检查与补充,确保物资充足、质量合格、有效期内。2.物资管理与发放:建立防控物资管理制度,对物资的采购、入库、保管、发放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设立专门的物资仓库,由专人负责物资的管理与发放。根据各部门、班级的实际需求,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物资发放,并做好记录,确保物资合理使用,避免浪费。七、监督检查1.内部自查: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对幼儿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的自查,检查内容包括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环境整治效果、物资储备与管理、疫情报告与处置等。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明确整改责任人与整改期限,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每月至少开展[X]次全面自查活动。2.接受外部检查: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幼儿园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认真听取并加以落实,不断完善防控工作机制与措施,提高防控工作水平。3.责任追究:对在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中不履行职责、推诿扯皮、工作不力,导致疫情传播或造成不良影响的部门或个人,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肃问责。八、附则1.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可根据疫情变化及上级要求进行适时调整与完善。2.本方案由幼儿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培训讲稿一、引言2025年,全球公共卫生形势依旧复杂,基孔肯雅热作为一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再度进入我们的视野。近期,广东省佛山顺德区等地出现输入性传播病例,引发了广泛关注。这种疾病在全球多地呈扩散趋势,我国也面临着输入风险和局部传播的潜在威胁。今天,我们齐聚在此,进行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培训,旨在提升大家对该疾病的认识,强化防控能力,以保障公众健康安全。二、基孔肯雅热基础知识(一)病原学特征1.病毒分类与结构:基孔肯雅病毒(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其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在60-70nm左右,并且仅有1个血清型。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约H.8kb,包含单一可读框,这个可读框依次编码4种非结构蛋白和5种结构蛋白。2.基因型与传播特点:根据病毒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可分为西非型、东中南非型和亚洲型这3个基因型。值得注意的是,东中南非型病毒突变形成的印度洋分枝(IOL)的病毒株,更易于经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这也使得其传播范围和速度有了新的变化。3.病毒的敏感性与灭活方式:基孔肯雅病毒对热较为敏感,在56。。的环境下,30分钟便可将其灭活。同时,该病毒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类、碘伏和季镂盐化合物等消毒剂都能够有效灭活病毒。止匕外,紫外照射同样可以达到灭活病毒的效果。这为我们在日常防控中,对环境、物品的消毒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源患者:患者在病毒血症期,也就是发病初期(一般为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血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此时他们是重要的传染源。当伊蚊叮咬这些患者后,病毒便有可能在蚊体内繁殖并传播。隐性感染者:部分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可能并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他们同样处于病毒血症期,血液中存在病毒,也具备传染给蚊虫进而传播疾病的能力,这部分隐性感染者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往往容易被忽视,却可能在疾病传播中发挥一定作用。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在自然界中,一些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绿猴等,也可能感染基孔肯雅病毒,成为病毒的宿主。当伊蚊叮咬这些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后,再叮咬人类,就有可能将病毒传播给人类,不过这种传播途径相对较少见。2.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伊蚊在叮咬处于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会在蚊虫体内进行繁殖,并在蚊虫的唾液腺内增殖。经过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后,当蚊虫再次叮咬其他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新的宿主。罕见传播方式:虽然罕见,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发生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导致的传播,以及母婴传播。比如在医疗操作中,如果对血液制品的筛查不严格,输入了含有基孔肯雅病毒的血液,就有可能导致受血者感染;母婴传播则可能发生在孕期、分娩过程中,母亲将病毒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3.潜伏期与传染期潜伏期:一般来说,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1-12天,多数情况下为3-7天。在潜伏期内,感染者虽然没有明显症状,但体内已经开始有病毒复制,此时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仍然正常活动,这就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传染期: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处于病毒血症期的患者血液中含有病毒,一旦被伊蚊叮咬,就可能将病毒传播给蚊虫,进而传播给更多人。4.易感人群: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也就是说几乎所有人都有可能感染这种病毒。不过,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感染的情况相对较少。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病毒的变异,未来是否会出现再次感染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5.流行特征全球流行情况:1952年,基孔肯雅病毒在坦桑尼亚首次被发现,最初主要在非洲地区流行。之后,其流行范围不断扩大,逐渐传播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岛屿及美洲地区。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主要流行区域集中在美洲、亚洲和非洲,这些地区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的累及区域相近,这是因为它们有着相似的传播媒介一一伊蚊。我国流行情况:在我国,基孔肯雅热尚未形成地方性流行。然而,我国白纹伊蚊分布范围极为广泛,且适合病毒快速传播的蚊媒活跃期较长,这使得我国面临着病毒血症期输入性病例引起局部传播的风险。2008年,我国首次发现输入性病
本文标题:幼儿园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方案(精选通用)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674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