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宣讲稿 > (四篇)2025年社区基孔肯雅热应急预案(精选)
为应对基孔肯雅热,社区将加强监测预警,提升防控能力,开展健康教育,确保物资储备充足,完善应急响应机制。以下由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的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2025年社区基孔肯雅热应急预案一、总则(一)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基孔肯雅热在XX钟楼社区内的传播与流行,保障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区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公共卫生安全,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二)工作原则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快速反应、精准施策,多方联动、群防群控”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基孔肯雅热防控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社区居民的危害。(三)风险评估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XX钟楼社区内老旧小区较多,部分区域存在卫生死角和积水现象,易成为伊蚊孳生地。社区内老年人口占比较大,且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人员流动性较强,增加了病毒输入和传播的风险。2025年夏季气温较高、湿度较大,利于伊蚊繁殖,疫情发生和扩散的可能性不容忽视。二、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一)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立XX钟楼社区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社区主任担任副组长,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网格员、物业负责人、志愿者代表等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社区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组织开展应急处置等工作。(二)具体职责分工(见附件1)1.社区党委书记:作为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领导社区防控工作,负责审批防控工作方案和经费使用,召集防控工作会议,协调解决防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对接上级部门获取支持和指导。2.社区主任:协助党委书记开展防控工作,具体组织实施各项防控措施,督促各成员单位履行职责,检查防控工作落实情况,及时向党委书记汇报工作进展。3.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负责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监测、排查、诊断和报告工作,对社区内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的居民进行初步诊疗和登记,指导患者及时就医。开展蚊媒密度监测,定期对社区内蚊虫孳生地进行调查和评估,提供专业的消杀建议。向居民宣传基孔肯雅热防治知识,开展健康咨询和培训活动。4.网格员:负责所辖网格内的信息收集和上报工作,定期走访居民,排查有无疑似病例和蚊虫孳生地,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领导小组。向居民发放防控宣传资料,传达防控工作要求,动员居民参与环境整治和防蚊灭蚊工作。协助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工作。5.物业负责人:负责所管理小区的环境卫生整治,组织人员定期清理垃圾、杂草和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对小区公共区域进行定期消杀,维护好小区内的防蚊设施。配合社区开展防控宣传和信息登记工作。6.志愿者代表:协助开展防控宣传活动,向居民普及基孔肯雅热防治知识。参与社区组织的环境整治和蚊媒消杀工作,在应急处置期间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三、预防措施(一)环境整治1.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重点清理楼道、地下室、绿化带、垃圾桶周边等区域的垃圾和杂物,保持社区环境整洁。2.对社区内的积水容器进行全面排查和清理,如废旧轮胎、花盆托盘、积水缸等,对无法清理的积水进行填埋或加盖处理,从源头上减少蚊虫孳生。3.督促居民做好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清洁,及时清理阳台和院落内的积水,保持良好的居住环境。(二)蚊媒防控1.与专业消杀公司合作,定期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蚊媒消杀,重点对绿化带、下水道、垃圾中转站等蚊虫易聚集的地方进行处理,在蚊虫活动频繁的季节增加消杀频次。2.在社区内合理设置灭蚊灯、诱蚊箱等防蚊设施,并安排专人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3.向居民发放防蚊用品,如蚊帐、蚊香、驱蚊液等,指导居民做好家庭防蚊工作,减少被蚊虫叮咬的机会。(三)健康教育1.利用社区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居民微信群等平台,定期发布基孔肯雅热防治知识和最新疫情信息,提高居民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组织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治知识讲座和咨询活动,邀请专业医生为居民讲解疾病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3.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如宣传画、手册等,在社区内发放,扩大宣传覆盖面。(四)健康监测1.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居民健康监测台账,对社区内的发热患者进行登记和跟踪,及时发现疑似病例。2.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密切关注居民的健康状况,如发现有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的居民,及时提醒其到医院就诊,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社区卫生服务站。3.对从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返回的居民进行登记和健康随访,观察14天,如出现异常症状及时报告。四、应急处置(一)病例报告1.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发现疑似或确诊基孔肯雅热病例后,应立即向社区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当地疾控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症状表现、发病时间、居住地址、接触史等。2.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迅速组织人员对病例情况进行核实,并按照规定程序向上级部门报告。(二)病例管理1.对确诊病例,按照疾控部门的要求进行隔离治疗,社区工作人员做好患者的后勤保障和心理疏导工作。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由网格员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共同负责,每日监测其健康状况,如出现异常症状及时送医。(三)社区消杀1.在疾控部门的指导下,对病例居住的家庭、楼道及周边公共区域进行彻底的消毒消杀,重点处理蚊虫孳生地。2.消杀工作由专业人员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消杀效果,同时做好居民的宣传解释工作,减少居民恐慌。(四)疫情控制1.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和疾控部门的建议,及时调整防控措施,如暂停社区内的大型聚集活动,对人员密集场所进行限流或关闭。2.加强社区出入口管理,对进出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查验,劝阻外来人员进入社区,减少疫情输入风险。3.组织志愿者为居家隔离人员和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生活物资代购、药品配送等服务,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五、保障措施(一)物资保障1.社区设立防控物资储备库,储备充足的消杀药品、防护用品、医疗器械等物资,如杀虫剂、消毒液、口罩、体温计、防护服等,并定期进行盘点和补充,确保物资供应充足。2.建立物资管理制度,规范物资的采购、储存、发放和使用流程,提高物资使用效率。(二)人员保障1.组建社区基孔肯雅热防控应急队伍,由社区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志愿者等组成,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2.加强与辖区医疗机构、疾控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人员联动机制,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得到及时的专业支援。(三)经费保障1.社区设立防控专项经费,用于防控物资采购、环境整治、消杀服务、宣传教育等工作,保障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2.严格经费管理,确保经费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四)制度保障1.建立健全防控工作制度,如疫情报告制度、消毒制度、健康监测制度、应急值守制度等,使防控工作有章可循。2.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六、附则1.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将根据实际情况和上级要求适时进行修订。2.本预案由XX钟楼社区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附件1:职责分工表]人员职责社区党委书1.全面领导社区防控工作,为第一责任人2.审批防控工作方案和经费使用3.记召集防控工作会议,解决重大问题4.对接上级部门获取支持和指导社区主任L协助党委书记开展防控工作2.组织实施各项防控措施3.督促各成员单位履行职责4.检查防控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工作进展社区卫生服1.负责病例监测、排查、诊断和报告2.开展蚊媒密度监测,提供消杀建议3.务站医生宣传防治知识,开展健康咨询和培训网格员L收集和上报所辖网格内信息2.发放宣传资料,传达防控要求3.协助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物业负责人1.负责小区环境卫生整治2.对公共区域定期消杀,维护防蚊设施3.配合开展防控宣传和信息登记志愿者代表1.协助开展防控宣传活动2.参与环境整治和蚊媒消杀工作3.应急处置期间提供帮助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一、病原学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Semlikiforest(SF)抗原复合群。病毒直径约70nm,有包膜,含有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包膜蛋白E1和E2)和4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和nsP4)。CHIKV的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正链RNA,长度约为11~12kb。病毒基因组编码顺序为5'-NS1-NS2-NS3-NS4-C-E3-E2-E1-3'o通过病毒部分E1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可将CHIKV分为3个组:第1组包含了全部西非的分离株,第2组是亚洲分离株,东、中、南部非洲的分离株构成了第3组。CHIKV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繁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对血细胞如原代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等不敏感。CHIKV可感染非人灵长类、乳鼠等动物。CHIK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热、脂溶剂、去污剂、漂白粉、酚、70%酒精和甲醛敏感。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CHIKV的主要宿主。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1.患者: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人患该病时,在发病后2~5天内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有较强的传染性。2.隐性感染者:是CHIKV的重要传染源。3.非人灵长类动物:在丛林型疫源地内,亦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已证实非洲绿猴、狒狒、红尾猴、黑猩猩、长臂猿、狱猴和蝙蝠可自然或实验感染CHIKV,并能产生病毒血症。(二)传播途径。埃及伊蚊(Zedesae幻和白纹伊蚊(Ze.夕方s)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实验室内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三)人群易感性。人对CHIKV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四)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基孔肯雅热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非洲主要流行的国家为坦桑尼亚、南非、津巴布韦、扎伊尔、塞内加尔、安哥拉、尼日利亚、乌干达、罗得西亚、科摩罗、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马约特岛、塞舌尔及法属留尼旺岛等国家和地区。在亚洲有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2005-2007年本病在印度洋岛屿、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导致数百万人患病。2.人群分布: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但新老疫区有差异。在新疫区或输入性流行区,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病;在非洲和东南亚等长期流行地区,儿童发病较多。无性别、职业和种族差异。3.季节分布:本病主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季节分布主要与媒介的活动有关。4.输入性:凡有伊蚊存在地区,当伊蚊达到一定密度且自然条件适合时,如有CHIKV传入,就可能引起流行或暴发。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一)发病机制。基孔肯雅热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有如下看法。1.病毒直接侵犯:人被感染CHIKV的蚊子叮咬,约2天后即可发病。发病后第1~2天是高病毒血症期,第3~4天病毒载量下降,通常第5天消失。病毒通过其包膜上的E1、E2蛋白与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室管壁膜细胞、小脑膜细胞等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然后通过网格蛋白(calthrin)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坏死和凋亡。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流产或胎儿死亡。动物实验证明病毒易侵犯新生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肝、脾及结缔组织。2.免疫机制:有研究发现,患者病后2~6天血清中一些细胞因子浓度增高,如干扰素y诱导蛋白-10(CXCL-10)、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化学趋化蛋白T(MCP-1)和干扰素y诱导的单核因子(MIG/CXCL9)等,而且以CXCL-10增高为主。患者血清中干扰素丫、肿瘤坏死因子a及Th2细胞因子,如IL-ip.IL-6、IL-10和IL-12的浓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在恢复期,CXCL-10和MCP-1的浓度下降,由于CXCL-10的功能是在细胞免疫反应中对Thl细胞起化学趋化作用,因此病情严重程度及进展可能与
本文标题:(四篇)2025年社区基孔肯雅热应急预案(精选)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67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