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讲话稿 > XX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关于殡葬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总结报告(精编)
区委宣传部在殡葬领域专项治理工作中,加强了政策宣传,提高了群众知晓率,有效推进了文明殡葬新风尚。下面网友分享多篇相关内容供您参考学习,希望有您喜欢的。
XX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关于殡葬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总结报告(精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弘扬新风正气,培育文明乡风,我区宣传部(文明办)联合区民政局、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主阵地,聚焦殡葬领域陈规陋习,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工作。通过系统部署、广泛宣传、制度约束与典型引路相结合,有效遏制了丧葬活动中的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推动了文明祭祀、绿色殡葬理念深入人心,为建设和合善治的文明XX区贡献了坚实力量。现将本轮专项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自2024年以来,我区始终将殡葬改革与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工作布局,推动殡葬文明蔚然成风。(一)强化宣传倡导,营造浓厚社会氛围我们深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此,我区将宣传教育作为破除旧俗、树立新风的先手棋,创新性地构建了“六个一”宣传活动框架,确保宣传工作全覆盖、无死角,让文明新风吹入千家万户。一是打造“理论+实践”的宣讲矩阵,让新风尚入脑入心。自2024年11月启动“推动殡葬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主题宣传月活动以来,全区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迅速行动,化身“文明播种机”。我们组建了一支由党校学者、民政干部、道德模范及“百姓名嘴”构成的巡回宣讲团,深入全区超过200个实践中心(所、站)开展巡回宣讲。宣讲活动摒弃了单向灌输的模式,采用“理论宣讲+案例分享”、“政策解读+互动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移风易俗的重要论述、国家殡葬改革政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家常话”。在乡镇宣讲中,有宣讲员为村民现场算了一笔账:“一场传统的丧事花费可达3万元,几乎是一个普通农户一整年的纯收入。与其在逝者身后大操大办,不如在长辈生前多尽孝心。”这种贴近生活的对比和算账,引发了在场群众的强烈共鸣和深刻反思。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举办相关主题的集中文明实践活动超过600场次,直接覆盖群众逾30000人次,“孝老爱亲、节俭养德”、“厚养薄葬”的现代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广泛认同。二是创新“线上+线下”的传播渠道,让新理念立体传播。我们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优势,构建了多元化的宣传网络。线下,我们将“移风易俗”主题宣传融入元旦、春节、清明、中元等传统节日氛围营造中,通过悬挂横幅、张贴公益广告、乡村大喇叭广播等方式,实现宣传信息的“抬头可见、驻足可观、随处可闻”。我们创新开设了“‘移风易俗’书记说”特色栏目,邀请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走上镜头前,结合本村实际,阐述殡葬改革和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以身边人的现身说法增强说服力。线上,我们依托“今日XX”、“文明XX”等官方微信公众号及新媒体平台,持续推送政策解读、先进事迹和优秀文艺作品。同时,组织开展了“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主题线上征文活动,征集到《村规民约润泽心田》等优秀作品30余篇,引导群众在阅读与思考中自觉抵制陈规陋习,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三是培育“文艺+文化”的引导力量,让新风气润物无声。我们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用乡音乡情讲述移风易俗的身边事。原创小品《XX大妈的幸福生活》以幽默诙谐的艺术手法,对高额彩礼、攀比浪费等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判;由村民自己创编的地方小戏《亲家母对唱,移风易俗进万家》,唱出了群众对文明新风的理解和期盼。这些源于生活、贴近群众的文艺作品,在寓教于乐中传播了文明理念,引导广大居民从思想深处转变观念,争做文明新风的积极倡导者和自觉践行者。此外,我区还将移风易俗内容编创成30余首地方小戏小曲,设计制作了上万份创意海报和宣传折页,与《八说移风易俗》等快板书表演交织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宣传声势。(二)健全村规民约,树立刚性行为准则制度是行为的保障。为给陈规旧俗戴上“紧箍咒”,我区着力推动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以村规民约为抓手,实现“刚性约束”和“柔性引导”的有机结合。一是全面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实现“一村一策”。全市139个行政村全面启动了村规民约的修订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老爱亲、勤俭节约、文明祭祀等内容纳入其中。各村严格遵循“四议两公开”程序,结合本村风俗习惯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明公约”。在具体条款上,对婚丧嫁娶事宜作出了明确量化规定,部分村庄将婚事彩礼上限定为6万元以内,有的则倡导不超过2万元;婚宴规模普遍控制在20桌以内,有的村还规定宴席每桌费用不超过280元;白事宴请力求从简,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做法事道场。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定,为村民操办红白事提供了清晰的参照标准,有效遏制了盲目攀比之风。二是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强化村民自治。为确保村规民约从“纸上”落到“地上”,各村普遍成立或健全了红白理事会,由村内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等组成。红白理事会负责对本村婚丧嫁娶事宜进行全程监督、指导和评议,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引导村民按照村规民约办事。XX镇XX村充分利用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大礼堂,倡导村民集中在此举办婚丧宴席,既节约了成本、保证了食品安全,又杜绝了私搭乱建、影响环境的现象,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三是强化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带动社会风气。我们始终强调党员干部在移风易俗中的“头雁效应”。严格执行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两报告一承诺”制度,即事前报告、事后备案、作出节俭办理书面承诺。XX镇XX村党支部书记在嫁女时,带头不收一分彩礼,并简办婚宴,这一举动在全村引起了巨大反响,村民们纷纷表示:“干部都这样做了,我们再攀比就没意思了。”通过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形成了强大的示范效应,有效带动了社风民风的整体好转。(三)倡导文明祭祀,推动殡葬绿色转型围绕“文明、低碳、安全”的目标,我区大力倡导和推行现代文明的祭祀方式,引导群众逐步转变传统祭扫观念,推动殡葬服务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一是积极推广多元化文明祭扫方式。在清明、中元等重要祭祀节点,我区通过发布倡议书、媒体宣传等方式,大力倡导鲜花祭奠、丝带寄情、网络祭奠、家庭追思会等新型祭扫方式,替代传统的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习俗.2024年以来,在除夕、清明等重要时节,我们在主要祭扫场所设立了多个“鲜花换纸钱”文明祭祀服务点,向市民免费发放鲜花,引导群众用更环保、更文明的方式表达哀思。同时,积极推广“XX云祭祀”等网络祭扫平台,为群众提供便捷、安全的线上追思空间。据统计,仅2024年清明、中元节期间,就有数千人次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祭扫。二是稳步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我区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作为深化殡葬改革的重要方向,积极宣传树葬、花坛葬、草坪葬、骨灰撒散等不占或少占土地的生态安葬方式。通过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对选择生态安葬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以此激励和引导群众.2024年,我区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12场次常态化树葬、海葬等集体生态安葬活动,共计544具逝者骨灰回归自然,发放节地生态安葬补贴8.6万元。同时,殡葬改革工作稳步推进,火化率持续保持100%,从源头上节约了土地资源。三是树立“厚养薄葬”的时代新风。在各项宣传和实践活动中,我们始终贯穿“厚养薄葬”的核心理念,引导群众将孝道更多地体现在老人生前的赡养和关爱上,而不是逝后的奢华葬礼。通过评选表彰“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宣传报道“好媳妇”、“好儿子”的先进事迹,树立了一批可亲、可信、可学的身边榜样。XX县对“不要彩礼的好媳妇”XX梅等先进典型,采取敲锣打鼓、挂绶带进村入户的方式进行高调表彰,形成了强大的正面导向。XX村红白理事会副会长高XX简办母亲丧事的示范行为,更是在全村引发了“厚养薄葬”的连锁反应,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二、存在问题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殡葬领域的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当前工作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和不足。(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思想转变非一朝一夕。几千年形成的丧葬习俗和“重殓厚葬”、“讲排场、要面子”等观念在部分群众,特别是中老年群体中依然有较深影响。少数群众对殡葬改革政策存在误解或抵触情绪,认为简办丧事是“不孝顺”、“没面子”,思想观念的彻底扭转需要更长时间的持续引导和教育。(二)制度执行监督存在难点,长效机制仍需完善。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约束力主要依靠村民自治和道德劝导,属于“软约束”,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监督难题。对于个别村民私下突破彩礼、宴席等规定,如何有效发现和干预,仍是基层治理的难点。同时,当前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阶段性的集中宣传和专项整治,如何构建防止不良风气反弹回潮的长效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健全。(三)绿色殡葬配套设施不足,服务供给有待提升。虽然我们大力倡导树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方式,但目前我区公益性的生态安葬设施数量有限、分布不均,尚不能完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部分殡仪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水平与群众对“逝有所安”的期望还存在差距,个性化、人性化的现代殡葬服务供给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选择绿色殡葬的积极性。(四)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目前的宣传工作虽然声势较大,但在内容深度和覆盖广度上仍有提升空间。部分宣传停留在口号式、运动式层面,对殡葬文化的现代内涵、生命教育的价值挖掘不够深入,未能完全触及群众内心深处。对于一些偏远地区和流动人口,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相对较弱。三、下一步计划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常态长效,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我区殡葬领域专项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深化思想引领,在固本培元上持续用力。一是实施宣传教育精准化工程。计划于2026年第一季度前,完成对全区宣传资源和受众的摸底分析,改变“大水漫灌”模式,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区域的群体,设计差异化的宣传内容和传播策略。面向青年,将更多运用短视频、动漫、H5等新媒体形式,传播现代婚丧观念;面向农村地区,将继续深化“百姓名嘴”宣讲、地方戏曲传唱等接地气的方式。二是推进生命文化教育。联合教育部门,计划在2026年将“生命教育与传统美德”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或主题班会内容,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价值观和孝道观,从源头上培育文明新风的后备力量。(二)完善制度体系,在常态长效上谋求突破。一是健全村规民约动态调整机制。指导各村(社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对村规民约执行情况的评估,并根据社会发展和民情变化进行修订完善,使其更具操作性和生命力。二是强化红白理事会履职能力。计划于2025年底前,完成对全区红白理事会成员的系统培训,提升其政策理解、沟通协调和矛盾化解能力。探索建立理事会工作激励机制,将其履职情况与村级评优评先、精神文明创建考核等挂钩,强化其工作责任感。三是深化党员干部监督管理。持续严格执行“两报告一承诺”制度,并将其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和廉政档案。定期通报正反两方面典型,发挥警示教育和示范引领的双重作用,筑牢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的思想防线。(三)加快设施建设,在优化供给上补齐短板。一是启动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计划。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在全区范围内规划并建成至少2-3个高标准的公益性生态安葬示范点,集树葬、花坛葬、壁葬等多种形式于一体,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绿色殡葬选择。二是提升殡葬服务质量。推动现有殡仪服务机构进行现代化升级改造,引入专业的服务团队,拓展包括告别仪式策划、悲伤抚慰、生命文化展示等在内的人性化服务项目,让殡葬服务回归“尊重生命、慰藉心灵”的本质,以优质服务引导群众自觉选择文明殡葬。(四)创新治理模式,在融合共建上开拓新局。一是推动移风易俗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将殡葬移风易俗工作成效全面纳入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的评选标准体系,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考核指标中,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完善惠民殡葬激励政策。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扩大惠民殡葬政策的覆盖范围和补贴力度,特别是加大对选择节地生态安葬家庭的奖励,形成“节俭办事受尊重、生态安葬有奖励”的鲜明价值导向。殡葬改革,风俗之变,事关民生,连接文明。展望未来,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
本文标题:XX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关于殡葬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总结报告(精编)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678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