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讲话稿 > 单位副职领导关于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的研讨发言材料
深入学习领会,结合实际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好地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单位副职领导关于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的研讨发言材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单位副职领导关于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的研讨发言材料尊敬的XX书记,各位同事: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本次中心组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作个研讨发言。刚才听了XX书记的领学和几位同事的分享,很受启发。下面,我结合个人的一些学习思考,谈几点不成熟的体会,主要是聚焦“新质生产力”这一核心概念,谈一些感受、反思和方法上的探讨,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这次区委常委会组织专题学习,恰逢其时,意义深远。《习近平经济文选》博大精深,是指导我们经济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特别是其中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统论述,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原原本本研读,我感到,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新名词,更是一把解锁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一、深化理论认知:新质生产力是发展范式的系统性跃迁初读“新质生产力”,可能容易将其简单理解为“新技术+新产业”。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愈发认识到,这一定义的内涵远比字面意思来得深刻和系统。它标志着一种发展范式的根本性转变。总书记精辟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段论述高屋建瓴,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核心维度。首先,其动力源是“革命性”的,而非“改良性”的。它强调的是“技术革命性突破”。这意味着它不是对现有技术的修修补补,而是需要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进而催生全新的产业形态。这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跳出传统路径依赖,不能总想着在旧赛道上如何追赶,而要有换道超车、开辟新赛道的勇气和远见。其次,其构成要是“创新性”的,而非“传统性”的。“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关键一环。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依然重要,但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参与价值创造。如何让这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如何让它们与传统要素发生“化学反应”,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课题。这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赋予了生产力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再次,其结果是“跃升性”的,而非“增长性”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核心标志。这与过去主要依靠资源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划清了界限。它追求的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其本质特征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这恰恰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总而言之,学习新质生产力理论,不能停留在概念层面,而要深刻领会其背后蕴含的关于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的系统性变革要求。它是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考验的是我们的战略眼光、创新勇气和改革魄力。二、立足区域反思: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与路径叩问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将新质生产力这一宏大叙事与我们XX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在学习中思考最多的问题。对照理论,审视自身,既看到了我们的潜力优势,也感受到了现实的挑战。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X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X:X:X。这个结构表明,我区已初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这为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同时,全区正在推进的重点项目超过300个(合理推断自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动能。但是,在欣喜的同时,更需要一份冷静和清醒。我时常反思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我们的“新”在哪里?服务业占比高,但其中有多少属于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有多少是能够引领产业变革的新业态、新模式?我们的产业中,真正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的部分占比多少?这是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的。如果服务业主体仍然是传统的商贸、餐饮、住宿,那么这种“高占比”可能并不等同于“高质量”。第二,我们的“质”有多高?区委会议强调,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我们现有的制造业基础,是包袱还是财富?如何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对其进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不是简单地淘汰或转移?我们的新兴产业,是真的“新”,还是只是对其他地区模式的简单复制?这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壁垒是否已经建立?第三,我们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总书记强调,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反思,当前的管理体制、政策体系、营商环境,是否真正有利于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流动?例如,在招引和培育优质项目时,我们是否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在人才引进和使用上,我们的体制机制是否存在壁垒?这些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破解的深层次问题。这些反思,不是为了否定成绩,而是为了更精准地找到下一步工作的方向。省委提出的“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以及市委围绕“一源一区一堡一地”的战略定位,为我们擘画了宏观蓝图。而新质生产力理论,则为我们如何“因地制宜”地将这些宏伟蓝图转化为施工图,提供了最核心的方法论。三、探寻方法路径:在学思践悟中谋划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举措面对新课题,不能束手无策,更不能盲目跟风。结合学习体会和工作实际,我认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秉持系统思维,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塑造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这个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创新。对XX区而言,不能奢求面面俱到,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围绕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方向,精准布局创新链。可以探索建立“产业研究院+孵化器+产业基金”的模式,鼓励本地骨干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支持它们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力争在一些细分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同时,政府的服务和管理也要创新,用改革的办法破除束缚创新的障碍,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二是以“因地制宜”为根本原则,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总书记反复强调“因地制宜”。XX区服务业占比高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照搬工业强区的模式。未来的主攻方向,或许应放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比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优势服务业,催生智慧物流、沉浸式文旅等新业态。对于现有的工业基础,重点应放在“转型升级”上,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三是以“要素跃升”为关键支撑,夯实发展根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在劳动者方面,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不仅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需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教育、医疗、住房等配套服务,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让各类人才在XX区安心安身安业。在劳动资料方面,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底座。在劳动对象方面,特别是要激活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探索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和开发利用机制,让“沉睡”的数据变成推动发展的“活资本”。四是以“人民为中心”为最终落点,彰显发展温度。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正如区委会议所要求的,要坚持民生导向,将学习教育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紧密结合。发展带来的成果,要体现为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完善的公共服务和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发展的过程,也要充分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只有让人民群众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的发展才是有意义、可持续的。同志们,学习永无止境,实践方为真知。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思考,我还很肤浅,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深化、完善。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思、扎扎实实干,就一定能走出一条符合XX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XX新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单位副职领导关于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的研讨发言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69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