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讲话稿 > 在2025年市中医院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推进会强调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等措施。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在2025年市中医院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在XX市中医院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推进会,正当其时,意义重大。昨天,我们有幸聆听了江教授和尚教授的精彩报告,各外科系统科室也进行了深入的汇报与交流,院内各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给出了中肯的点评。可以说,昨天的会议是一次高水平的“把脉问诊”,今天的会议,则更是一场凝聚共识、部署任务的“攻坚动员”。这次会议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直面问题、找准差距,厘清思路、明确路径,动员全院上下,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全力推进我院中医优势专科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下面,我结合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大家的讨论,讲几点意见。一、认清形势,在深刻自省中坚定发展自信专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全院上下在专科建设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外科系统各科室,在临床业务、技术引进、服务模式等方面都有了不少亮点,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一点,必须给予充分肯定。然而,肯定成绩不是为了沾沾自喜,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通过昨天一整天的“头脑风暴”,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和启发。江教授关于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与数字化围术期管理的报告,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外科管理的新范式;尚教授关于“专科-学科-专业”三位一体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化的建设方法论。两位专家的真知灼见,如明镜高悬,清晰地照出了我们自身的短板与不足。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院的专科建设,特别是优势专科的“优势”二字,成色还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特色优势的“辨识度”不高。作为一家中医院,我们的“中”字招牌是否足够响亮?在外科领域,老院长裴教授提到,中医药在加速康复外科,特别是在调节胃肠功能、改善焦虑抑郁状态等方面大有可为。但反观我们自身,有多少科室真正将中医药的干预措施系统化、规范化、方案化,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临床路径?我们的中医特色疗法,是仅仅作为点缀,还是已经深度融入了诊疗核心流程,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部分科室甚至存在“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本末倒置现象,丢掉了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第二,创新驱动的“引擎”动力不足。执行院长常静玲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硬件的不足是制约,但科研和人才的短板是软实力上的“硬伤”。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正在深刻重塑医疗行业。裴教授也特别强调要善用AI工具提升效率。我们是否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我们的临床数据,是沉睡的资产还是被激活的宝库?在数字化管理、智能化辅助诊疗方面,我们的探索和应用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中西医结合的“结合”,也多停留在物理拼凑层面,缺乏深度融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第三,人才队伍的“雁阵”尚未形成。一个强大的专科,必然有一支结构合理、梯队分明的人才队伍。我们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但中青年骨干力量是否已经成长起来?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是否能够独当一面,在全国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满足于日常工作的“输血式”补充,还是着眼于未来的“造血式”培育?“内培”与“外引”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事业的薪火相传和长远发展。第四,运营管理的“精细度”亟待提升。昨天的会议上,运管部、人事部、科研部等职能科室的点评,揭示了我们在运营管理上存在的诸多盲区。成本效益分析、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闭环管理、患者满意度的系统性提升、绩效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这些现代医院管理的核心要素,我们是否做到了精细、精准、精致?科室的发展规划,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口号,还是已经转化为可量化、可考核、可追踪的具体行动计划?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有任何的回避和懈怠。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我们既要看到差距,感受到沉甸甸的压力,更要从差距中看到潜力,从压力中激发动力,坚定我们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信心与决心。二、锚定方向,以系统思维擘画专科建设新蓝图方向明,则步履坚。推进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日之功,更不能单兵突进。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规划,精准施策,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一)聚力“特色化”,擦亮中医品牌之魂。优势专科,首在“优势”,而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医”。必须把强化中医特色作为专科建设的灵魂和根基,让“中字招牌”在传承与创新中熠熠生辉。一要深挖中医理论内涵。要组织科室骨干系统重温中医经典,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源头活水中汲取智慧。要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贯穿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全过程。外科不能仅仅满足于“开好刀”,更要思考如何在围术期管理中,通过中医手段调理患者气血阴阳,实现“标本兼治”,最大限度促进患者康复。二要优选优势病种。每个专科都要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剖析,找准自身技术储备最足、疗效最确切、特色最鲜明的2-3个优势病种,集中力量进行攻关。要围绕这些病种,制定并优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形成标准化的临床路径。目标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特定的病种领域,打造出在区域内乃至全国范围内叫得响的“拳头产品”。三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针刺、灸法、推拿、中药敷贴、耳穴压豆等中医非药物疗法,是简、便、验、廉的宝贵财富。要加大在临床,特别是在疼痛管理、功能康复、情志调理等方面的应用力度。要加强相关操作的规范化培训和质量控制,确保技术应用的同质化和高水平,让患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和疗效。(二)聚力“一体化”,构建融合发展之躯。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固步自封没有出路。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中西医深度融合、专科与学科一体发展、临床与科研一体推进,为专科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一要推动中西医协同走向纵深。协同不是简单的“中药+手术”,而是理念、方法、技术的全方位融合。要在明确中医优势病种的基础上,积极借鉴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治疗手段和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要建立常态化的中西医联合查房、联合会诊、联合攻关机制,鼓励中西医专家围绕具体病例进行思想碰撞,在争论与协作中形成新的、更优的诊疗共识。二要推动“专科-学科-专业”三位一体建设。尚教授的报告给我们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专科是临床主阵地,学科是学术制高点,专业是人才孵化器。三者必须联动发展。临床工作要为学科建设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数据支撑;学科建设的成果,如新的理论、新的技术,要反哺临床,提升诊疗水平;而高水平的专科和学科,又能吸引和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形成良性循环。各科室主任要跳出“看病匠”的思维定式,树立“学科带头人”的战略眼光。三要推动医教研产一体化发展。临床是根,教学是本,科研是翼,产业转化是果。要鼓励临床医生将日常诊疗中发现的“真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科研部、教学部要主动靠前服务,为临床科室申报课题、开展研究、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培养学生提供全流程支持。要积极探索与医药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院内制剂的研发和转化,让我们的智慧成果不仅能写在纸上,更能走向市场,服务更多患者。(三)聚力“精尖化”,筑牢人才科技之基。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专科建设的水平,最终取决于人才的高度和科技的锐度。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要打造高地,构筑人才“引力场”。要坚持“内培”与“外引”双轮驱动。对内,要建立健全覆盖全职业周期的培养体系,完善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制度,大力支持中青年骨干到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进修学习,为他们压担子、搭台子、给位子。对外,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瞄准国内外一流专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拘一格引进人才。要用事业吸引人,用平台成就人,用感情留住人,形成群贤毕至的生动局面。二要拥抱前沿,用好科技“助推器”。现代科技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特别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能在中医辨证论治、方剂优化、疗效评价、古籍挖掘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我们要成立专项小组,探索构建我院的中医临床大数据中心和AI辅助诊疗系统,将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转化为可学习、可传承的数字化模型,大幅提升诊疗的标准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三要聚焦临床,强化科研“支撑力”。科研不能是空中楼阁,必须源于临床、服务临床。要引导各科室树立强烈的科研意识,做好临床资料的系统性积累与储备。从病案首页的规范填写,到诊疗数据的结构化采集,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要鼓励开展高级别的临床研究,特别是随机对照试验(RCT),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中医药的疗效和机理,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技奖项,不断提升我院的学术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四)聚力“精细化”,夯实管理运行之本。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管理更是战斗力。必须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渗透到专科建设的每一个角落,向管理要效率、要质量、要发展。一要健全目标导向的责任体系。党委书记蔡成福同志强调,要瞄准医疗、教学、科研、运管、满意度、质量、安全、服务、效率、效益这十个方面的工作。这十个方面,就是我们今后评价一个专科建设成效的核心指标体系。要将这些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科室、每个岗位、每个人头。科室主任是第一责任人,要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军令状”式管理。年底考核,既看业务量,更看这十个方面的综合表现。二要优化资源配置的支撑体系。医院的资源是有限的,必须用在刀刃上。对于确定的优势专科和优势病种,要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上给予重点倾斜。医疗设备的采购要优先满足优势专科发展的迫切需求;人事部门在人才引进和职称评聘上要给予政策支持;科研经费的分配要向高水平、有潜力的项目倾斜。要通过差异化的资源配置,形成“扶优扶强”的鲜明导向。三要构建协同高效的联动体系。专科建设不是某个科室的单打独斗,而是全院一盘棋。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和科室墙,强化横向交流联系。临床科室之间要加强协作,围绕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共同为患者提供最优方案。临床科室与职能部门之间要从过去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转变为“服务与支撑”的伙伴关系。财务、信息、后勤等所有部门,都要围绕“如何更好地服务临床一线、服务专科建设”这个中心来转,做到“前线吹哨,后方报到”。三、狠抓落实,在实干担当中开创发展新局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全院上下要立即行动起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今天的会议精神上来,以“钉钉子”的精神,把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一要转变思想观念。必须彻底摒弃“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和“小富即安”的守成心态。各科室主任要带头从“事务型”主任向“战略型”主任转变,从“管理者”向“经营者”转变,主动谋划、主动作为。全院职工要树立“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把个人发展融入医院发展大局。二要压实工作责任。会后,各科室要立即组织传达学习,并结合自身实际,在一周内制定出本专科的建设实施方案。方案要具体、可操作,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院领导班子成员要分工包干,定期深入一线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对于工作推进不力、敷衍塞责的,要严肃追责问责。三要营造浓厚氛围。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专科建设中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讲好我们的中医院故事,在全院营造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要建立常态化的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专科建设论坛、学术沙龙,让大家在交流中碰撞火花,在互学互鉴中共同提高。同志们,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远征,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医人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以岐黄之术铸专科之魂,以创新之智开发展新局,以实干担当谱写我院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在2025年市中医院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694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