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讲话提纲 >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通过融合多学科知识 增强学生综合素养 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真是令人振奋!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19世纪末期起,科技革命带来生产效率的巨大进步,在全球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分工日益精细化,因此知识分类学逐渐被专门探究领域的分科体系所主导。从小学到大学,课程的设置也均按照分科体系进行设置,课程壁垒清晰,文科和理科泾渭分明。进入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的连接都日益紧密,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传统的分科体系与时代的需求不相适应,也和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相背离。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教学旨在改变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促进课程改革,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对于如何定义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教师在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中会遇到的困境、如何引导教师展开实践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等问题,本文将展开进一步探讨。一、核心概念界定(一)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的本位概念是跨学科。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从英语的构成角度来看,disciplinary为其词根,意为学科;inter意为在之间。跨学科是指一门融合多个学科的学科。在跨学科教学理论尚未出现时,以陶行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学家就已经主张将儿童经验、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相融合[2],为跨学科教学指出了方向。随后,有学者在教育领域提出:“跨学科教学是指以一个学科为中心,在这个学科中选一个中心题目,围绕这个中心题目,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展开对所指向的共同题目进行加工和设计教学。”[3]综上所述,跨学科教学是以一门学科为主、力求解决社会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的教学方式。(二)主题教学主题教学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1955年,哈纳首次在《小学单元教学》一书中提出“主题教学\”的定义,将其界定为以理解具有社会意义的课题为目的的学习体验,这种课题被视为一个横跨各学科且基于儿童个体社会需求的意义整体。甘伯格(R.Cam-berg)和欧雷姆(J.Altheim)等人则认为,主题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通过广泛的主题探究而非拘泥于某一学科领域来运作的教学模式。在充分解读两个名词后,发现“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学”有着相同之处,二者均认为需要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以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为目标,用整合思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同点在于,跨学科教学从顶层建构出发,指出跨越学科界线、学科视野、学科思维等,更多的是理论上的引领,思想上的指导;主题教学则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侧重主题确定后,如何落实重组内容的教学目标、内容、环节等,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提出,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回答了如何培养创造性的人才这一重要问题。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身心发展,以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针对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问题,跨学科主题教学在万千呼唤中应运而生,突破学科壁垒,用多学科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某一现实问题,其本身也是一种创新。综上,跨学科主题教学是在某一特定的主题中,整合多种学科的学习方式、观念等,注重学生的直观经验,采用多种方式,通过问题导向的整体性设计与实施,促进学生在意义建构中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促使学生跳出单一的思维模式,摆脱思维定向,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目标。(三)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每个学科都安排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历史学科也不例外。这说明,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不能独立于历史课程之外,而是依托于历史课程,是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历史记载了前人的生活,本质上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学科化后,历史有些脱离生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课程标准》)中,给出10个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示例,如《中华英雄谱》《小钱币,大历史》《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等。[4]二、跨学科主题教学面临的困境(一)教师层面的专业挑战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跨学科主题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这对长期从事分科教学的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中,教师既是设计者,也是执行人,其跨学科素养的高低,对能否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活动至关重要。从目前教学实践来看,初中历史教师在跨学科主题教学中的学科素养能力存在不足。首先,教师在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不足。相较于高等教育领域较为成熟的跨学科实践,基础教育阶段的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课程标准》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能力。[5]《课程标准》设定了教学目标,但是如何达成、达成的具体步骤以及达成度如何都是未知数,导致教师在实践中举步维艰。其次,教师受限于单一的学科知识。受到传统分科的影响,教师普遍出现知识结构单一、对其他学科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这就导致教师在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时容易出现单维度的历史陈述,用历史化的语言来解释其他学科,削弱了课堂的深度,无法展现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再次,教师易出现孤军作战的情况。其根源在于学科本体论差异。学科知识体系的本体论导致教师难以跳出本学科固有的思维模式、方法论等。跨学科主题教学中的孤立状态会引发教学效能衰减,典型表现为课程内容呈现机械拼凑特征以及学生认知迁移能力培养目标的落空,无法达到《课程标准》中的预设教学目标。(二)学生层面的能力局限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本质在于教师借助多学科概念的交互作用,通过搭建跨学科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超越单一学科范畴的问题解决框架。但当面临跨学科问题情境时,学生往往陷入“认知迁移阻滞”,即难以自主建立学科概念间的横向联结机制。以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为例,尽管教师在教学目标中确立了“历史轴心+跨学科辐射\”的整合模型,但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依然表现出历史学科思维定势,即过度依赖时序分析、因果论证等历史学科特有思维方式,未能有效激活地理空间分析、数理统计等其他学科认知工具。此外,学生在展开学科主题学习时,知识转化机制呈现断裂状态。跨学科问题的解决需要经历“知识解构一意义重构一认知迭代”三阶过程,其前提是学习者具备扎实的学科本体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但我国初中生在这两类知识中体现出能力不均衡,导致无法有效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三)实践层面易出现表层化现象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中,存在学科整合表层化现象的问题,典型表现为学科间仅以“知识拼盘”的形式简单叠加,缺乏对多学科核心概念、思维方法及价值观念的有机统整。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例,在展开历史和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中,教师虽然采取了历史与语文学科教师协同授课的模式,但在具体实施中呈现出明显的学科壁垒,即历史教师侧重长征史实的线性叙述与因果分析,语文教师则聚焦《七律·长征》的文学技法与审美特征。这种“拼盘式\的课堂实践,依然没有摆脱学科本位的知识传递模式,未能有效实现学科间的概念联结与认知迁移,导致未能促使学生达成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的,与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目标形成实践落差。三、跨学科主题教学解决策略和实践途径(一)深耕学科本质,夯实教师跨学科主题教学素养跨学科主题教学并非对学科知识的弱化,而是以学科内核为支点的知识延展。初中教师需要以“学科专家\”的角色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把握学科核心概念与思想方法。例如,历史教师应跳出时间线叙事,提炼历史辩证分析法对现代社会议题的启发价值。这种深层次的学科理解,是教师实现跨学科迁移的前提。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对跨学科教学存在“本领恐慌”,这种恐惧主要源于对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与评价标准的模糊性。为破解这一困境,学校需要构建教师实践共同体,通过渐进式探索积累成功经验。此外,“双师协同备课”机制能有效降低教学难度。当历史教师与语文教师共同设计跨学科主题课时,学科思维的互补既能保证知识准确性,又能创新教学形式。在教学反思环节,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记录,通过撰写跨学科教学日志,可以清晰追踪学生思维的跃迁轨迹,这种可视化的成长反馈能显著增强教学信心。学校的支持是跨学科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需要建立弹性化的课程管理制度,允许教师打破常规课时限制,采用项目式学习周期。评价体系应增设跨学科教学维度,将课程设计、协同教学、成果展示等纳入绩效考核,对表现突出者给予职称评聘优先权。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推进,本质上是教育范式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型。当教师跳出学科舒适区时,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从“教知识”到“育思维”的跨越。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以开放的姿态重构专业认知,也需要教育系统提供持续的制度护航。唯有如此,跨学科主题教学才能从政策文本走向生动实践,最终促成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全面提升。(二)主题选择更贴近学生,提升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能力《课程标准》中给出了10个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建议,实质上开创了历史教育的新范式。以“在身边发现历史”主题为例,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对历史课程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还要创新探究方式,要深人社区、走进家庭,将资料解读与实地调研结合起来。[在空间维度上,教师要突破课堂边界,将静态教材转化为活态教材;在知识维度上建立历史概念与生活经验的认知联结。从认知论来看,个体生命史与宏观社会史之间存在复杂的互构关系。当日常经验被纳入教学范畴时,教科书中的编年叙事便转化为可感知的事件,跨学科主题教学充分利用生命史和社会史之间的关系,创造出“最近发展区”,通过将历史认知锚定在学生的生活世界,构建出从具体经验到抽象概念的心理发展阶梯。这种认知转化机制与马克思实践认识论形成了深层理论共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范式转换在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具体表现为教育范式的创新。文本、实物、口述等贴合生活经验的资源,可激活学生的多元智能;在生活化场景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思维与批判性思考能力;在产出阶段展现认知外化过程,使学科核心素养从潜在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具象的实践能力。(三)深化各学科“化学反应”,实现知识增值初中历史教师在跨学科主题教学过程中,易出现多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难以实现深层次的融合。构建跨学科主题教学机制,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应开设跨学科导论课程,增强学生的跨学科意识,培养学生识别学科间潜在关联的能力,避免对异质学科知识的碎片化拼接。从教师层面来说,教研组应适当开展联席备课,深化学科对话机制。在联席备课的基础上,教师应设立跨学科学术语言对照库、案例共享数据库等,促进不同学科术语和范式的相互理解。此外,不同学科教师应围绕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中设计的问题,提出本学科的核心假设,并接受其他学科的批判性质询,真正做到全学科信息共享、方法互鉴、理论重构,真正实现“1+1gt;2”的知识增值效应。四、结语跨学科主题教学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创新能力和内驱力。但同时也对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和理念提出了挑战。教师唯有深人学习,深刻理解时代的变化和需求,才能将跨学科主题教学常态化,落地生根,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标题: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706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