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讲话提纲 >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单元主题阅读导读策略(共5篇)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单元主题阅读导读策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精选文本、问题引导和活动设计激发兴趣,促进深度理解,如何更有效地实施?下面网友分享多篇相关内容供您参考学习,希望有您喜欢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单元主题阅读导读策略现阶段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将原本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分割成零碎的考点,使得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受到了破坏。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能够根据语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看待问题,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深度学习。随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学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单元式的教学内容编排让教学重点更加突出,导学目标更加明确,主题单元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是指以单元主题为线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围绕单元主题对阅读内容进行系统设计与整合的阅读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以单元为单位从整体性上进行教学,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就高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导读策略作一探究,以和方家交流。一、研读文本,在整体把握中确立单元教学主题。高中语文知识设计的内容较为宽泛,很多知识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材不同的单元是根据不同的专题进行设计的,但彼此之间也相互联系。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设置,研读单元的每个篇目,挖掘几篇课文内容或写作特色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整合单元内容,提炼出单元教学主题,为学生学习整单元的重难点指明方向。阅读教材时,既要注意到单元内容的独立性,也要考虑到关联性,引导学生发现语文学科本身的规律,从系统思维的角度认识高中语文知识。主题的确立有时需要师生共同完成。各个年级的语文备课组长可以带领本年级的语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教师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掌握作者信息及写作背景,搜集其他名家对作者及文本的评价,再细致研读文本内容,集体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最终确定教学主题。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思想,围绕一个主题,把多个文本结合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主题可能会从单元说明中、课文题目中或重点语句分析中得出。比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课文时,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可确立“良好的口才使你成功”这样的主题。《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的口才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让秦师撤军;《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比较容易地让樊於期献出了他的人头,为刺杀秦王做好了准备;《鸿门宴》中刘邦能言善辩和项伯约为婚姻,又能三言两语取得项羽的信任从而安全脱逃,可见,古人的口才智慧,值得学生学习。二、明确目标,在宏观建构中规划单元教学流程。单元主题选好后,宏观把握,整体建构单元教学流程,确定单元三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课时安排等;明确哪些篇目是精读精讲的,哪些篇目是略读自学的;指导学生开展不同篇目部分内容的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整体规划单元教学流程,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给予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宏观指导。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为例说明单元整体设计思路,本单元是三篇散文,在写法上有其共同点一一写景状物,可确定单元主题为写景状物。可确立教学目标为:①学习本单元写景状物的特点和技巧,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作品的能力;②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着写像样的写景状物散文;③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身临其境般感受作品描写的美景,增强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是写景状物的特点和技巧地掌握,鉴赏能力的提高。教学难点是学会写写景状物散文。教学方法上可采取朗读法、设疑导读法、师生互动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实践演练法等。教具准备:音视频、课件配合使用。课时安排:7课时。《荷塘月色》2课时,《故都的秋》2课时,《囚绿记》1课时,表达与写作交流2课时。进行语文主题阅读教学,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主题,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通过主题阅读的学习能够独立阅读其他文章。对于主题的理解,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仔细研读课文。一是制定导学案,让学生熟悉课文;二是设置问题情境,引出主题;三是小组探究,走近主题;四是提供课外材料,延伸理解主题。教师在进行主题阅读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主题,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适当地提供给学生主题阅读课外材料。在《陈情表》这篇课文讲授之后,教师可以出示一篇自己创作的文章,诗歌、散文皆可,但一定要与主题相关。或者直接引用名家作品供学生阅读赏析,如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二十四孝》。三、比较阅读,在求同存异中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教学法是高中语文学习常用的策略,它能够使学生在比较中提升语言感知能力,深化学习认知,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阅读同一单元类型相同的材料,既要在比较中找出几个文本在某些方面的共同点,又要从中寻找出不同点,针对阅读内容的相关知识点,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多角度理解,形成多元的阅读思路,这样更利于学生阅读学习思路的打开。例如学习李清照《词两首》时,可以引入另一位宋代婉约派词人代表柳永,二人在对“悲凉”情绪地表达上,李清照说“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而柳永则写出“便纵有千种风情”却无人可以倾诉,“更与何人说”,教师在引导学生“同中求异”时,可以利用这两句内容为切入点,让学生从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角度分析产生不同情感的原因,并顺势感知二人在诗词创作上的精妙处,对文学与创作者身世背景之间的关系,展开更为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从而让学生从根本上体会作者的创作思想,更为透彻的理解诗意,理解宋代婉约词的风格。四、积极拓展,在课堂实践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模式还涉及到课堂实践的设计,实践环节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效拓展,使学生掌握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少注意课堂实践环节的创设,他们多半将功夫下在知识讲解上,却忽视了课堂实践环节。事实上,这种做法存在很大的不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堂实践加以注重,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使他们看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考虑学生的个人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力求学生在主题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读出主题,理解课文,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鉴赏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综合性的活动来丰富个人体验,综合性主题阅读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每周一节的主题展示课,学生学习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宋词之后,就可以开展宋词展示活动。学生可以课下搜集感兴趣的宋词在课上朗读,或者模仿宋词自己创作,或者根据某首宋词绘出一幅图,或者自编曲调唱出宋词,或者根据宋词的主题表演舞蹈。这样的主题展示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五、多元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通常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不科学的,并不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学习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中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语文课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基于此,主题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入多元评价思想,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紧扣单元主题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态度、学生习题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学校不仅仅以学生的历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标准,可以根据各个年级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年龄特点,经常开展大型语文主题阅读活动,给予表彰奖励。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评价,家长也是很好的评价主体,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日常阅读量、阅读效果给出分数。最后把学校、教师、同学、家长多个评价主体给出的分数综合起来,力求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取得单元主题阅读的实效。小学语文如何引导学生随文练写《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可见,理解与运用好语言是语文教育的两大主旨,是语文教师致力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随文进行小练笔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能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巧妙创设情境进行有效的练笔,就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主动、自觉地去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如何进行随文练写,根据课文内容、训练点等的不同,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形式。一、抓相似点——仿写小学生阅读量不多,生活阅历也十分有限。在写作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无话可写、无事可写、不知如何写等困难,因而无法有效完成习作练习。如果结合课文的阅读,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这样就降低了困难,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写,有话可写。教师要充分贯彻读写结合的指导思想进行仿写训练。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充分贯彻读写结合的指导思想进行仿写训练。课文第1自然段中的这组排比句,作者用自然界中的“燕子、杨柳、桃花”的循环反复和“过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对比,引出感叹:“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在这里,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朱自清先生来到窗前,轻轻推开,看到窗外的景色想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他又向远处望去,可能还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引导学生仿写:冰雪融化了,有再凝固的时候;风荷枯败了,有再生发的时候;江湖干涸了,有再涨满的时候;……这些句子的仿写,既有美感,又贴近课文的原意。既练习了运用所学的语句,又训练了表达能力。学生也从中品尝到语文研究成功的快乐。二、课后延伸——续写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合理地进行想象,适当补充、延伸课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大胆的续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描写含蓄简练,意犹未尽,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利用这一平台拓展延伸,帮学生找准切入点,给学生想象的思维空间,对课文内容含蓄的部分补充上美词佳句,对思绪绵长的部分进行大胆想象拓展。比如:教师在教学小说题材《穷人》这篇课文时,文中的主人翁桑娜满怀激动掀开帐子示意丈夫,可怜的孩子就在这里,故事就结束了。一大家子一下子又多了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孩子们的命运将来会怎样呢?渔夫和桑娜又会带领孩子怎样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这一连串的问题牵动着学生幼小的心灵。教师让学生根据这样情境把想象的故事续写下来,这样的小练笔易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再如研究了《最后一头战象》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写话训练:人死了都有墓志铭,镌刻在墓碑上让所有的人都来纪念他。战象嘎羧的墓志碑该怎么写呢?(教师示范开头:这里埋葬着它。)学生们通过深入研究课文,与文本零距离接触,既锻炼了自身的写作能力,又更深体会到了嘎羧生命中拥有的辉煌以及追求生命的意义。这样续写,不只是情节上的延伸,而是更好的将本单元的训练点进行迁移运用,同时又促进了文中语言的迁移与内化,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三、换一角度——反写指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叙写,而是从对方的角度去写。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转换身份,创造性地进行写作,既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丰富了自身的表达实践。《最后一头战象》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如果说“久久凝望”是对嘎羧的神态描写,“亲了又亲”是动作描写,那么,“欧欧的吼叫声”无疑就是嘎羧的语言。它一定是有许多的话语要述说,对战友、对村民……拿起笔来,请帮它表白。更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嘎羧那震撼人心的灵性美、人性美。这样,设置反写,不但深化了对教材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启发思考,促进阅读,促进感悟,读写融合,也为学生的阅读理解开启一扇大门。四、丰富叙述——扩写扩写就是将文章中三言两语带过的,或者留白的地方,结合课文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扩充补写。《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篇幅很短。本单元的训练点就是让学生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走进文本,结合实际,充分体会到女娲的勇敢精神。畅所欲言,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笔,将女娲经历千辛万苦如何寻得五彩石的艰辛过程进行合理想象,丰满文章内容。这样读写结合,既增强了学生语言文字的感受与运用能力,又调动了学生想象创造的积极性,创造性表达、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
本文标题: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单元主题阅读导读策略(共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707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