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 讲话提纲 > 评估代表在分公司深入贯彻作风建设专题评估座谈会上的发言
评估代表发言强调作风建设重要性,指出需持续改进与落实,确保成效显著!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评估代表在分公司深入贯彻作风建设专题评估座谈会上的发言”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喜欢。
评估代表在xx分公司深入贯彻作风建设专题评估座谈会上的发言尊敬的xx书记,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作为评估代表,在这里与各位领导和同事一同交流。刚才听了公司关于学习教育开展情况的通报,也聆听了其他几位代表的发言,深受启发。接到这个任务时,我的内心是有些忐忑的,因为评估二字份量很重。但转念一想,这不正体现了公司“开门纳谏评质效”的真诚与决心吗?所以,今天我不想谈什么宏大的理论,也不敢说对工作进行评价,只想结合一名普通员工的视角,谈几点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个人最真实、最深切的感受与思考,以一个参与者、见证者的身份,分享一些粗浅的见闻与感悟。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一、总体印象自深入贯彻作风建设专题开展以来,公司上下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浸润式的、全方位的。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总体印象,那就是“焕然一新”。这种新,不仅是悬挂在墙上的标语、印发在手册里的文件,更是弥漫在空气中、体现在行动上、印刻在人心里的崭新气象。我直观地感受到,本次学习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穿透力”和“务实性”。它没有停留在“已阅”和“转发”的层面,而是真正将“学、查、改”一体推进,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闭环。从公司*委的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到各支部、各部门的迅速响应、精心组织,再到每一位*员干部的积极参与,整个过程脉络清晰、节奏紧凑。二、个人感受作为这次学习教育全过程的亲历者,我有几点特别深刻的感性触动,想与大家分享。第一点触动是“如沐春风,作风之变润物无声”。以前,大家可能会觉得“作风”这个词有点虚,看不见摸不着。但这次学习教育,让我实实在在地“看见”了作风的转变。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日常的工作细节里。比如,会议变“短”了,会风变“实”了。冗长的铺垫和客套话少了,直奔主题、解决问题的讨论多了;部门之间的“文来文往”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电话、一次碰头会,跨部门协同的效率明显提高。过去可能需要层层请示、周转几天的流程,现在很多时候能在更短时间内得到响应和解决。这种高效、务实的氛围,让人的工作状态也随之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推诿扯皮的现象几乎绝迹,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被真正激发了出来。这种变化,就像春风化雨,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响,却实实在在地滋润了整个工作生态。第二点触动是“如履薄冰,敬畏之心日益增强”。学习教育系统地梳理了各项纪律规定,并通过一系列警示教育案例,让纪律的“高压线”变得清晰可见。这带来的不是束缚感,而是一种“清醒感”和“安全感”。我个人在处理一些涉及流程、费用、接待等事务时,会下意识地多想一步:这样做合不合规矩?有没有潜在的风险?程序是不是都到位了?这种自省和自律,已经逐渐内化为一种工作习惯。它让大家明白,规矩既是约束,更是保护。一个清晰、严格且被普遍遵守的规则体系,才能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通过学习,*员干部的规矩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强,这种“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氛围,是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敬畏,是一种更为持久的力量。第三点触动是“如鱼得水,干群关系更为密切”。这次学习教育强调“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管理者更多地从办公室走出来,深入到基层一线。我留意到,领导们下基层的次数多了,调研的时间长了,聊的问题也更具体了。不再是简单的“看一看、听一听”,而是真正坐下来,和一线员工一起分析生产难题,倾听大家在工作、生活中的困惑和诉求。这种姿态上的转变,极大地拉近了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距离。当大家发现自己提出的意见建议能够被认真对待,甚至被采纳、被落实,心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正在形成:基层员工愿意讲真话、献良策,管理层能够获取最真实的信息、做出更科学的决策。这种上下同心、水乳交融的关系,是企业应对一切挑战最坚实的根基。三、几点思考肯定成绩的同时,秉持着“精益求精、更进一步”的态度,我也斗胆结合自己的观察,提出几点不太成熟的思考和建议,旨在推动学习教育成果的常态化、长效化。第一,在深化“知行合一”上,能否探索更多元的转化路径?本次学习教育在理论武装上成效显著,但如何更好地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部分*员干部在学习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建议除了集中学习和专题研讨,是否可以建立一种“案例教学”和“问题复盘”机制?比如,定期选取一些工作中遇到的典型作风问题或管理难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解剖麻雀式”的复盘研讨,探讨如何运用学习到的理论和规定,找到最优解决方案。这样做,既能让理论学习“活”起来,也能直接为业务工作赋能,打通从“知道”到“做到”的“最后一公里”。第二,在构建“长效机制”上,能否更加注重制度的“刚性”与“韧性”?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最怕的是“雨过地皮湿”和“问题反弹回潮”。会议也强调要健全完善常态长效制度机制。目前,在全系统的共同努力下,问题整改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一些公开数据参考,整改完成率普遍能达到80%以上。但剩下的近20%往往是“硬骨头”,更需要常态化的监督和制度保障。建议一方面要强化制度的“刚性”,对查摆出的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要持续跟踪督办、对账销号,严防纸面整改、虚假整改。另一方面,也要增强制度的“韧性”,通过流程再造和信息化手段,将规矩和纪律嵌入到业务流程中,让按规矩办事成为最便捷、最高效的选择,从源头上减少违规操作的可能性,真正实现“久久为功”。第三,在涵养“文化生态”上,能否鼓励更多“双向奔赴”的价值认同?优良的作风最终要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当前的教育模式,更多是自上而下的要求和部署。建议在未来,可以搭建更多平台,鼓励自下而上的分享和创造。比如,设立“作风建设微创新”奖励,鼓励员工分享自己在优化流程、提升效率、改进服务方面的好点子、好做法;或者定期举办“身边榜样”故事会,让大家讲述那些在平凡岗位上恪尽职守、担当作为的同事的故事。通过这种方式,让作风建设从一项“任务”,变成一种人人参与、人人贡献、人人共享的“文化”,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内部生态,让优良作风成为公司最鲜明的标识和最核心的竞争力。我的发言完了。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之见,再次感谢公司给予我这个宝贵的交流机会。我相信,在xx集团公司和xx石油工程公司*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分公司*委的带领和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学习教育的成果必将持续巩固、发扬光大,为我们xx分公司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奠定更加坚实的作风保障。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评估代表在分公司深入贯彻作风建设专题评估座谈会上的发言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707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