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写作参考 > 2025-2026学年苏少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围绕绘画基础、色彩理论、艺术鉴赏等内容展开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实践操作加深理解,提升技能水平。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2025-2026学年苏少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5-2026学年苏少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过渡到初中,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如简单的绘画、手工制作),对直观、具象的艺术形式(如色彩鲜艳的画作、有趣的手工)兴趣浓厚,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审美认知与艺术思维。从认知特点来看,学生对“汉字”“印章”“陶器”等生活中常见的文化载体熟悉,但难以从“艺术审美”“文化内涵”角度解读其价值;对“空间营造*”“光影拼接”等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缺乏空间想象力与创作思路;在艺术实践中,易陷入“模仿复制”,缺乏个性化表达与创意构思。从学习能力来看,学生的手部精细动作(如篆刻、陶艺塑形)尚在发展,完成“方寸印章雕刻**“陶艺拉坯”等任务时易出现细节粗糙的问题;跨学科关联(如将汉字演变与历史结合、将光影与数学几何结合)能力较弱,难以挖掘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与科学内涵;对“艺术赏析”的表达多停留在“好看/不好看”,缺乏“从造型、色彩、材质等维度分析作品”的专业视角。此外,部分学生存在“怕画不好、怕做不好”的畏难情绪,对需要耐心与细致的创作(如篆刻、精细手工)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学中需以“文化感知为基础,实践体验为核心,创意表达为目标”,通过文化故事、直观演示、分层任务,帮助学生建立审美自信,提升艺术素养。二、教材分析苏少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教材以“文化传承与审美体验”为核心线索,涵盖“中国字中国印”“文明印记”“人类的朋友”“营造之美”“校园的光影”5个单元13课,构建了“汉字文化→文明载体→自然人文→空间营造→校园审美”的知识体系。教材编写遵循“从文化到艺术,从欣赏到创作,从传统到现代”的认知规律,每课通过“欣赏·评述”“*探究·体验”“创作·表现”“*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强化“文化理解与艺术实践”的结合,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扎实载体。(一)教材内容框架与逻辑关联1.汉字文化单元(第一单元中国字中国印):作为开篇,从“文字之旅”(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书法字体特点)切入,建立“汉字的文化与艺术价值”认知;再通过“翰墨之情”(书法工具使用、基本笔画练习)、“方寸之间”(印章的起源、篆刻技法),实现“汉字欣赏→书法实践→印章创作”的过渡,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为后续“文明印记”单元铺垫文化感知基础。2.文明载体单元(第二单元文明印记):聚焦“文明的艺术表达”,从“点亮文明”(原始陶器、青铜器的纹样与色彩)入手,感受古代文明的艺术智慧;再讲解“情感的记录”(绘画、雕塑中情感的表达手法)、“传播文明”(书籍装帧、海报设计等现代文明传播载体),形成“古代文明载体→艺术情感表达→现代文明传播”的逻辑链,既深化文化理解,又拓展艺术视野。3.自然人文单元(第三单元人类的朋友):以“人与自然的艺术关联”为主题,从“耕牛·战马”(动物形象的艺术表现,如绘画、雕塑中的牛与马)切入,感受动物与人类的情感联结;再讲解“身边的陶”(陶艺的材质特点、手工塑形技法)、“好朋友,动起来”(动物形象的动态表现,如剪纸、泥塑中的动态动物),实现“动物欣赏→陶艺实践→动态创作”的过渡,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表现自然的能力。4.空间营造单元(第四单元营造之美):聚焦“空间的艺术设计”,从“一米景观”(微型景观的构图、材质搭配)入手,建立“小空间的审美营造”认知;再讲解“变迁中的家园”(民居建筑的风格特点、家园景观的绘画表现),形成“微型空间→宏观家园”的空间认知升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环境审美能力。5.校园审美单元(第五单元校园的光影):以“校园场景的艺术表达”为主题,从“时光交错的校园”(校园建筑的光影变化、不同时段的校园氛围)切入,感受光影对场景氛围的影响;再讲解“拼接流动的美景”(校园风景的拼贴创作、动态画面的捕捉),实现“光影观察→拼贴实践→动态表达”的过渡,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提升校园审美素养。(二)教材编写特点1.文化性与艺术性深度融合:每单元围绕“文化主题”展开(如汉字文化、文明载体),将“文化知识”与“艺术表现”结合(如汉字演变与书法创作、古代陶器与纹样设计),既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又掌握艺术表现技法,体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2.实践类型丰富多样:涵盖“书法、篆刻、绘画、陶艺、手工、拼贴、景观设计”等多种实践形式,兼顾“平面创作”(如书法、绘画)与“立体创作”(如陶艺、微型景观)、“传统技法”(如篆刻、陶艺)与“现代手法”(如拼贴、海报设计),满足学生不同的创作兴趣与能力需求。3.生活化与校园化导向明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如“身边的陶”“变迁中的家园”)与校园场景(如“校园的光影”),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从校园中感受美”,降低艺术创作的距离感,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4.探究性与开放性突出:每课设置“探究问题”(如“汉字的笔画特点如何体现美感”“不同材质的陶如何表现不同质感”),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创作环节提供“开放主题”(如“设计体现个人性格的印章”“创作属于自己的微型景观”),支持学生个性化表达,培养创新思维。三、核心素养目标(一)图像识读1.文化载体图像识读:能识别汉字的不同字体(篆、隶、楷、行、草),说出每种字体的笔画特点(如篆书圆润、楷书规整、行书流畅);能识别古代文明载体(陶器、青铜器)的典型纹样(如彩陶的鱼纹、青铜器的饕餮纹),分析纹样的象征意义(如鱼纹象征丰收、饕餮纹象征威严);能识别校园建筑的光影特点(如清晨的柔和光影、午后的强烈光影),描述光影对校园氛围的影响(如柔和光影营造宁静感、强烈光影营造活力感)。2.艺术作品图像识读:能从“造型、色彩、材质、构图”四个维度分析艺术作品(如书法作品的笔法与章法、陶艺作品的塑形与釉色、绘画作品的色彩搭配与构图布局);能区分不同艺术形式(如书法、篆刻、陶艺、拼贴)的视觉特点,说出“书法靠线条表现美、陶艺靠形态与质感表现美、拼贴靠素材组合表现美”的差异。3.生活与校园图像识读:能观察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如街头的书法招牌、家中的陶瓷摆件),识别其中的美术语言(如招牌字体的风格、陶瓷摆件的造型);能观察校园中的光影与空间(如教学楼的光影变化、校园花坛的空间布局),发现其中的审美价值(如光影的明暗对比美、花坛的对称与错落美)。(二)美术表现1.传统艺术表现:能使用毛笔、墨、宣纸等工具,书写简单的汉字(如自己的名字、常用词语),掌握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的书写技法(如横要平稳、竖要垂直);能使用篆刻工具(刻刀、石料),设计并雕刻简单的印章(如姓名章、吉祥语章),掌握“写印稿、刻线条、修细节”的基本步骤;能使用陶泥、泥塑工具,制作简单的陶艺作品(如小杯子、小动物),掌握“揉泥、塑形、刻画纹样”的基本技法。2.现代艺术表现:能使用绘画工具(水彩、彩铅、马克笔),创作表现“文明印记”的作品(如绘制古代陶器纹样、表现家园变迁的场景),掌握色彩搭配(如冷暖色对比、邻近色和谐)与构图布局(如中心构图、对角线构图)的基本方法;能使用手工材料(卡纸、剪刀、胶水、自然素材),制作“一米景观”(如微型花园、微型森林),掌握“材质搭配(如卡纸与石子结合)、空间构图(如高低错落)”的技巧;能使用拼贴材料(照片、杂志剪报、彩纸),创作“校园光影拼贴画”,掌握“素材选择(如选择不同时段的校园照片)、拼接组合(如重叠、错位)”的方法。3.个性化艺术表现:能结合个人兴趣与想法,进行创意创作(如设计体现个人性格的印章字体、创作反映个人生活经历的家园绘画、制作展现个人审美偏好的微型景观);能尝试将不同艺术形式结合(如在陶艺作品上刻写书法文字、在校园拼贴画中融入手绘元素),形成独特的艺术表达风格。(三)审美判断1.文化审美判断:能判断汉字书法的审美价值,说出“好的书法作品线条流畅、结构匀称、章法和谐”的标准;能判断古代文明载体(陶器、青铜器)的审美价值,分析“纹样的精美度、造型的合理性、材质的质感”对作品美感的影响;能判断校园光影与空间的审美价值,区分“和谐的光影搭配(如明暗适中)、合理的空间布局(如疏密有致)”与“杂乱的光影(如光线过暗)、失衡的空间(如过于拥挤)”。2.艺术作品审美判断:能对自己与他人的艺术作品进行评价,从“创意、技法、美感”三个维度提出优点与改进建议(如“你的印章字体设计很有创意,但线条可以更流畅”“你的微型景观构图很好,但材质可以更丰富”);能欣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如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理解“不同风格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不片面否定某一种风格。3.生活审美判断:能判断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审美价值(如文具、家具、服饰),说出“造型简洁、色彩协调、功能与美观结合”的物品更具审美性;能判断校园环境的审美价值(如校园绿化、宣传栏设计),提出“增加色彩丰富的植物、优化宣传栏排版”等提升校园审美的建议。(四)创意实践1.主题创意构思:能根据教学主题(如“文明印记”“人类的朋友”“校园光影”),提出有新意的创作构思(如“用陶艺制作带有古代纹样的现代文具”“用拼贴画表现校园四季的光影变化”“用绘画表现动物与人类的温馨互动”);能结合生活经验与想象,拓展创作思路(如“从家人的故事中获取家园绘画的灵感”“从校园的角落发现独特的光影素材”)。2.材料创意运用:能尝试使用非常规材料进行创作(如用树叶、树枝制作“人类的朋友”主题作品,用废旧纸盒、瓶盖制作“一米景观”,用校园的落叶、花瓣制作拼贴画),探索材料的新用途与新效果(如树叶的纹理可以表现动物的皮毛,废旧纸盒可以搭建微型建筑);能将多种材料组合使用(如陶泥与颜料结合、卡纸与毛线结合),丰富作品的质感与层次。3.形式创意表达:能尝试突破传统形式,进行创新表达(如将书法作品设计成装饰画、将陶艺作品做成实用的小摆件、将校园拼贴画做成可折叠的画册);能结合现代技术(如用手机拍摄校园光影照片后进行数字拼贴、用绘画软件辅助设计印章稿),拓展艺术表现的形式与手段。(五)文化理解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通过“中国字中国印”单元学习,理解汉字与印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知道“汉字演变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印章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与文化礼仪”;通过“人类的朋友”单元中的陶艺学习,理解“中国陶艺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如“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2.文明多样性理解:通过“文明印记”单元学习,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文明载体(如古埃及的陶器、古希腊的雕塑、中国的青铜器),理解“不同文明有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每种文明的艺术都值得尊重与欣赏”;通过对比“中国传统陶艺与外国现代陶艺”,理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能促进艺术的创新与发展”。3.生活与校园文化理解:通过“营造之美”单元学习,理解“家园与景观的设计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人们的生活需求”,如“江南民居的白墙黛瓦体现了水乡文化,北方民居的四合院体现了家族聚居文化”;通过“校园的光影”单元学习,理解“校园文化不仅包括知识学习,还包括审美教育,校园的每一处场景都可以成为审美教育的载体”,增强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第一单元中国字中国印①《文字之旅》: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不同字体的笔画与结构特点(如篆书线条圆润、楷书结构规整);汉字书法作品的欣赏方法(从笔法、章法、墨法三个维度赏析)。②《翰墨之情》:书法工具(毛笔、墨、宣纸、砚台)的使用方法(如毛笔的握笔姿势、蘸墨技巧);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点)的书写技法(如横画“起笔藏锋、行笔平稳、收笔回锋”);简单汉字(如“人”“一”“十”)的书写练习。③《方寸之间》:印章的起源与文化意义(如古代印章用于身份验证、现代印章用于艺术表达);印章的基本结构(印面、印边、印文);篆刻的基本步骤(设计印稿→转印到石料→刻制→修改);简单印章(如二字姓名章)的设计与刻制。2.第二单元文明印记①《点亮文明》:古代文明载体(陶器、青铜器)的造型与纹样特点(如彩陶的简洁造型、鱼纹/鸟纹;青铜器的厚重造型、饕餮纹/云纹);纹样的象征意义(如鱼纹象征丰收、饕餮
本文标题:2025-2026学年苏少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709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