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方案策划 > 方案 > 2025年学校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5篇通用)
学校将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杀蚊虫,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师生防范意识,确保校园安全。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2025年学校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5篇通用)”,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2025年学校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一、目标宗旨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均为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严重威胁师生健康,扰乱校园秩序。为有效防控两病在校园内传播,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健康,确保教学活动平稳有序开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等法规文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本预案旨在通过强化预防、精准监测、高效处置,促使校园两病防控工作实现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运作。二、组织架构及职责(一)防控工作领导小组1.组长:由校长担任,全面统筹校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调配各方资源,对重大事项作出决策,积极对接上级部门,确保各项防控部署精准落地。2.副组长:分管副校长负责,协助组长推进防控工作,组织协调各部门协同合作,监督防控措施执行情况,开展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及时解决防控过程中出现的难题。3.成员学校办公室:承担防控工作的综合协调与信息报送任务,组织召开相关会议,起草防控文件与报告,加强与校内外部门的沟通联络。学生工作处:负责学生管理与健康教育工作,运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防控知识,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密切追踪因病缺勤学生情况。教师工作处:管理教师防控工作,组织教师学习防控知识,提升教师防控意识与应对能力,掌握教师健康状况与外出动态。总务处:负责整治校园环境,保障防控物资供应,维护校园设施设备。定期开展校园清扫与消毒工作,清理积水以防止蚊虫滋生,采购并储备杀虫剂、防护用品等物资,确保排水、通风系统正常运行。校医务室:承担疫情监测、病例报告与初步诊断职责。设立发热门诊,对就诊师生进行排查,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并及时上报,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专业医疗支持。年级组长:落实本年级防控工作,积极配合学校各部门开展宣传与监测,掌握本年级师生健康状况,督促师生严格执行防控措施。班主任:负责班级防控工作,向学生及家长宣传防控知识,组织班级卫生清扫,开展学生晨检、午检工作,追踪因病缺勤学生,及时上报异常情况。(一)防控工作小组1.宣传教育组:由学校办公室、学生工作处、教师工作处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宣传方案,借助校园网站、公众号、宣传栏、讲座等形式,普及两病防控知识,增强师生防控意识与自我防护能力,营造浓厚防控氛围。2.疫情监测组:由校医务室人员与班主任构成。负责建立健全监测体系,落实晨检、午检及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制度。校医务室负责监测全校师生健康状况,分析监测信息、;班主任每日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测与询问,记录相关情况,追踪缺勤学生,及时报告疑似病例。3.环境卫生整治组:由总务处人员、保洁与物业人员负责。制定卫生清扫消毒制度,定期对校园进行全面清扫,重点清理积水区域、卫生死角、下水道等蚊虫易滋生地,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做好绿化植被养护,减少蚊虫栖息场所。4.物资保障组:由总务处人员组成。负责防控物资的采购、储备与管理。根据需求采购足量的杀虫剂、驱蚊用品、防护物资、消毒药品、医疗器械等,建立物资管理台账,规范物资发放与使用,确保物资充足供应。5.应急处置组:由学校办公室、校医务室、安全保卫处人员组成。制定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采取隔离、送医、报告、追踪密接、环境消毒等措施,积极协调上级部门开展工作。三、校园风险分析(一)校园环境校园占地面积较大,绿化植被丰富,花坛、景观水池、下水道周边等区域容易积水,为蚊虫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教学楼、办公楼、宿舍、食堂等建筑众多,人员密集且空间相对封闭,增加了疫情传播风险。(二)师生流动学校师生数量较多,校内活动频繁,部分师生与校外及周边社区接触广泛,节假日期间外出旅行现象普遍,这增加了感染病毒以及将病毒带入校园的风险。(三)现有防控基础学校已建立基本卫生管理制度,能够定期开展校园清扫与消毒工作,设有校医务室并配备了相应人员与设备,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具备一定经验。然而,在针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针对性防控措施、专业知识储备以及外部协同合作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四、预防措施(一)宣传教育1.纳入课程:将两病防控知识融入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系统地向师生传授相关知识,让师生深入了解两病的危害、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方法。2.多平台宣传: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平台,及时发布防控信息与科普知识,定期推送防控小贴士、健康提示,不断提升师生防控意识与自我防护能力。3.家校协同:向家长发放宣传手册或告知书,通过家长会、家长群等渠道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指导家庭做好防控工作,教育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形成家校联合防控的强大合力。(二)爱国卫生运动1.日常清扫:建立每日清扫制度,组织师生对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进行全面清扫,保持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杂物。2.积水整治:重点加强对易积水区域的管理,定期检查花坛、景观水池、下水道、沟渠、树洞、废旧容器等,及时清理积水,疏通排水管道,对于无法清除的积水投放杀虫剂。同时,定期检查盆栽植物花盆托盘,避免积水。3.“翻盆倒罐”行动:组织师生积极开展“翻盆倒罐”行动,全面清理校园内各类容器积水,定期检查校园内的雨水井、污水井等,确保排水畅通,有效减少蚊虫滋生。(三)蚊虫防控1.环境治理:定期清理校园卫生死角,清除杂草、杂物,减少蚊虫藏身之地。合理修剪绿化植被,保持通风透光,破坏蚊虫栖息环境。2.物理防蚊:在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等场所安装纱门、纱窗,学生宿舍配备蚊帐,从物理层面阻止蚊虫进入室内。3.化学防蚊:聘请专业消杀人员,严格按照规定对校园内外环境进行定期消杀,有效降低成蚊密度。选用合格杀虫剂,重点对蚊虫易聚集区域进行消杀。同时,合理使用电蚊拍、电蚊液等辅助驱蚊设备。五、疫情监测与报告(一)监测体系1.晨检午检:班主任每日在早读、午休后对学生进行体温检测与身体状况检查,一旦发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的学生,及时送往校医务室,并通知家长。2.因病缺勤追踪:班主任对因病缺勤学生进行追踪,详细了解缺勤原因与健康状况,若学生因疑似两病缺勤,立即报告校医务室与防控领导小组。3.校医务室监测:校医务室设立发热门诊,对就诊师生进行体温检测与症状排查,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进行隔离观察,并按照规定流程上报。(二)报告流程1.班主任报告:班主任发现疑似病例后,第一时间将学生送往校医务室,同时报告年级组长与学生工作处。2.校医务室报告:校医务室确认疑似病例后,迅速对病例进行隔离,通知家长,并报告防控领导小组与当地疾控部门,在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3.学校办公室报告:学校办公室负责向上级教育部门报告疫情,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传达。六、应急处置(一)疑似病例处置1.隔离观察:校医务室对疑似病例进行单间隔离,详细询问病史、症状,进行初步检查,等待疾控部门专业人员到来与检测结果。2.家长沟通:应急处置组及时通知家长,告知学生情况,做好家长的沟通与安抚工作。3.环境消毒与密接排查:对疑似病例所在教室、宿舍及活动过的区域进行全面消毒,应急处置组会同疾控部门排查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二)确诊病例处置1.送医治疗:确诊病例立即送往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学校安排专人与医院保持联系,了解治疗进展。2.疫情通报:学校通过校园网站、公众号等渠道及时向师生、家长通报疫情情况,避免引起恐慌。3.强化防控措施:加大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增加消杀频次,加强健康监测,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三)疫情解除当疾控部门评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达到解除标准后,学校解除应急响应,逐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但仍需持续做好日常防控工作,防止疫情反弹。七、物资保障(一)物资储备物资保障组根据学校师生数量、校园面积等实际情况,储备足量的防控物资,包括杀虫剂、驱蚊用品、防护物资(口罩、手套、防护服等)、消毒药品(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医疗器械(体温计、血压计等)等。(二)物资管理建立物资管理台账,详细记录物资的采购、入库、出库、库存等情况。物资存放于专门仓库,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盘点,确保物资质量与数量。严格执行物资发放制度,根据防控工作实际需求,合理发放物资,避免浪费。八、培训与演练(一)培训定期组织防控工作相关人员开展培训,包括校医务室人员、班主任、保洁与物业人员等。培训内容涵盖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防控知识、诊断标准、监测与报告流程、消毒技术、个人防护等,提升相关人员的防控意识与业务能力。(二)演练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应急演练,模拟疫情发生后的报告、隔离、送医、流调、消毒、密接管理等环节,通过演练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学校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防控工作。九、附则(一)预案修订本预案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调整以及学校实际防控工作需求,适时进行修订完善。(二)责任追究对在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导致疫情传播扩散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部门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培训讲稿一、引言2025年,全球公共卫生形势依旧复杂,基孔肯雅热作为一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再度进入我们的视野。近期,广东省佛山顺德区等地出现输入性传播病例,引发了广泛关注。这种疾病在全球多地呈扩散趋势,我国也面临着输入风险和局部传播的潜在威胁。今天,我们齐聚在此,进行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培训,旨在提升大家对该疾病的认识,强化防控能力,以保障公众健康安全。二、基孔肯雅热基础知识(一)病原学特征1.病毒分类与结构:基孔肯雅病毒(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其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在60-70nm左右,并且仅有1个血清型。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约H.8kb,包含单一可读框,这个可读框依次编码4种非结构蛋白和5种结构蛋白。2.基因型与传播特点:根据病毒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可分为西非型、东中南非型和亚洲型这3个基因型。值得注意的是,东中南非型病毒突变形成的印度洋分枝(IOL)的病毒株,更易于经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这也使得其传播范围和速度有了新的变化。3.病毒的敏感性与灭活方式:基孔肯雅病毒对热较为敏感,在56。。的环境下,30分钟便可将其灭活。同时,该病毒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类、碘伏和季镂盐化合物等消毒剂都能够有效灭活病毒。止匕外,紫外照射同样可以达到灭活病毒的效果。这为我们在日常防控中,对环境、物品的消毒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源患者:患者在病毒血症期,也就是发病初期(一般为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血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此时他们是重要的传染源。当伊蚊叮咬这些患者后,病毒便有可能在蚊体内繁殖并传播。隐性感染者:部分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可能并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他们同样处于病毒血症期,血液中存在病毒,也具备传染给蚊虫进而传播疾病的能力,这部分隐性感染者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往往容易被忽视,却可能在疾病传播中发挥一定作用。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在自然界中,一些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绿猴等,也可能感染基孔肯雅病毒,成为病毒的宿主。当伊蚊叮咬这些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后,再叮咬人类,就有可能将病毒传播给人类,不过这种传播途径相对较少见。2.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伊蚊在叮咬处于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会在蚊虫体内进行繁殖,并在蚊虫的唾液腺内增殖。经过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后,当蚊虫再次叮咬其他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新的宿主。罕见传播方式:虽然罕见,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发生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导致的传播,以及母婴传播。比如在医疗操作中,如果对血液制品的筛查不严格,输入了含有基孔肯雅病毒的血液,就有可能导致受血者感染;母婴传播则可能发生在孕期、分娩过程中,母亲将病毒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3.潜
本文标题:2025年学校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5篇通用)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715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