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方案策划 > 方案 > (3篇)学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资料)
学习抗战胜利历史,铭记先辈牺牲,珍惜和平,传承不屈精神,勇担时代使命,如何更好地践行这些理念?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3篇)学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资料)”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喜欢。
学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眸烽火岁月,当民族危亡的号角吹响,无数青年做出了震撼时代、直击人心的抉择,有人放下课本扛起枪、有人告别家乡赴战场、有人以笔为刃呐喊……这些抉择不是孤例,而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的青春共鸣。今天,让我们一起回望那段岁月,读懂抗战青年的抉择,用心触摸精神的脉动,为奋勇前行汲取力量,让伟大抗战精神薪火相传、照耀新时代赶考路。一、从课堂到战场的跨越,读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是人世间最深邃、最持久的情感。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热血青年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立即停止内战!”“打倒汉奸卖国贼!”抗日救亡怒潮席卷了当时的北平城,也点燃了全民族抗战的激情。参与游行的青年,有人秘密奔赴延安,有人脱下长衫换上军装,有人走向平型关、台儿庄等烽火战场奋勇杀敌……·这种从课堂到战场的跨越,展现了“把小我融入大我”的人生抉择,也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钧分量。当代青年干部虽不用直面枪林弹雨,但爱国的考题从未缺席,忠诚的卷面仍要坚定执笔,只有胸怀许党报国之志,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平凡岗位无悔坚守、在风雨考验中奋勇搏击,才能让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始终做到用心用情用力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二、从小家到大家的抉择,读懂“舍生取义、挺膺担当”的英雄志气。家国一体,没有国哪有万家灯火。赵一曼在留给儿子的遗书里写道:“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写信时的她身陷囹圄,明知即将赴死,也用热血践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烽火岁月里,无数华夏青年在信中写下“勿念”,转身冲入敌阵,千千万万个“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奋斗故事,藏着“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也彰显着舍生取义、挺膺担当的勇气和胸怀。广大青年干部在面对公与私、得与失的考验时,当从这些抉择中汲取力量,主动放下城市的舒适选择扎根乡村、主动离开空调房的安逸选择汗洒沃野,选择奔赴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以明知前路艰险、仍旧一往无前的坚定诠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追求,展现英雄志气。三、从迷茫到坚定的觉醒,读懂“守望相助、矢志复兴”的团结奋斗。抗战初期,不少青年曾有过迷茫:国家积弱,能打赢吗?面对敌人的钢枪大炮,我们能胜利吗?当平型关大捷以铁血铸就荣光,当听到《黄河大合唱》的怒吼,当目睹军民共挖地道、同御外侮的场景,便坚定了“团结起来,就是力量”的信念。从东北抗联的“八女投江”到狼牙山五壮士的纵身一跃,从华侨青年回国参战到知识分子用笔唤醒民众,从工农群众用双手支援前线到妇女儿童争站哨岗,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青年团结凝聚在一起,把日本侵略者淹没在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中。广大青年干部当从迷茫到坚定的觉醒中汲取力量,在工作中,少一些单打独斗的傲气、多一些协同作战的智慧,少一些各自为政的固执、多一些求同存异的担当,始终锚定正确航向、追求共同目标,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推进强国复兴伟业。学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要赓续伟大抗战精神,从中汲取不竭精神动力,用热血担当书写奋斗荣光。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锚定初心坐标。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回望抗战岁月,爱国情怀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北平学生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呐喊响彻街头,华侨为抗日救亡运动奔走呼号、倾资倾力支援祖国抗战,太行山深处的普通村民推独轮车往返几十公里送弹药和稻米,无数无名英雄隐姓埋名投身军工生产……从文人到武将,从老人到孩童,中华儿女以“把一切献给祖国”的决绝,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这份融入血脉的爱国情怀,历经80年岁月洗礼,依然是新时代奋斗的精神底色。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爱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坐标。要在理论武装中夯实爱国根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让爱国情怀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二、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锻造精神脊梁。民族气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脊梁,是在危难时刻绝不低头、在诱惑面前坚守底线的高尚品格。抗日战争中,无数英烈用生命诠释了民族气节的重量: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绝境中,孤身与日军周旋数日,敌人劝降时他怒斥“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最终壮烈牺牲,胃里只有未能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面对日军“劝降”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为了不拖累儿子抗日,毅然绝食7天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这些英烈的事迹,如明灯般照亮了民族精神的星空,让“宁死不屈”成为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标识。新时代虽无硝烟弥漫,但考验与挑战依然存在。党员干部更需传承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坚决抵制歪曲、抹黑抗战历史的错误言论,坚决反对损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行为,做历史的坚定捍卫者。三、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破解时代难题。抗日战争时期,面对装备精良、凶残野蛮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没有退缩、没有畏惧,而是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谱写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壮歌。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将士凭借简陋的武器装备,在崇山峻岭间设伏,与日军展开近距离拼杀,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提振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出动105个团,在华北平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破坏日军交通线、摧毁日伪据点,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如今,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前进道路上依然布满“娄山关”“腊子口”:科技领域面临“卡脖子”难题,国外技术封锁试图阻碍我国发展;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风险挑战随时可能出现。面对“新时代的侵略者”,党员干部必须继承“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行动诠释“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英雄本色,在破解时代难题中彰显共产党人的担当。四、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走好复兴征程。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曾狂妄宣称“三个月灭亡中国”,面对敌强我弱的悬殊差距,面对战争带来的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动摇必胜信念——从东北抗联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坚持游击战争,到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根据地开展“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从正面战场的节节抵抗,到敌后战场的不断袭扰,中国人民以“打持久战”的战略定力,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历经14年艰辛,最终迎来胜利的曙光。这种必胜信念,是穿越黑暗的灯塔,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密码。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发扬钉钉子精神,对定下来的事情一抓到底,不半途而废、不虎头蛇尾;要增强直面困难的勇气,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失败不退缩。以必胜信念凝聚奋斗力量,以坚韧意志攻克前进难关,我们定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民族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学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往昔的战火硝烟已然消散,那些保存在纪念馆中的革命文物,却依旧浸润着岁月沧桑,铭刻着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更蕴含着震撼人心的饱满精神力量。广大党员干部理当用心倾听抗战文物所倾诉的往昔峥嵘,将忠诚深深刻入灵魂、把担当勇敢扛在肩头、将斗志有力融入血脉,于新时代的奋进征途上,书写共产党人新的奋斗辉煌,让伟大的抗战精神成为照亮前行道路的永恒光芒。一、一枚印章讲述“印信中的坚守”,以笃定信念照亮初心征途。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柜中,静静地摆放着一枚铜制狮钮小方印,其边长仅15毫米,高30毫米。这枚看似小巧普通的印章,却有着非凡的来历,它正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的印章。曾经,在杨靖宇投身革命的岁月里,这枚印章频繁地盖在各类作战命令、通知文件之上,见证了他为抗击日寇、保家卫国而殚精竭虑、日夜操劳的忙碌时光。而这枚印章,就如同他坚定革命意志的一个具象化符号,尽管沉默不语,却始终传达着他对党的忠诚、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以及对赶走侵略者的坚守。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聆听这枚印章所讲述的“印信中的坚守”,从它身上汲取信仰的强大力量。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面临多少利益诱惑,都要始终牢记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坚定如磐的信念去对待每一项任务、每一次挑战,让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理想信念的执着,成为自己前行道路上永不熄灭的灯塔,不断朝着目标奋勇迈进。二、一块血石铭记“血染过的气节”,以浩然正气照亮奋进征途。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有两块被鲜血深深浸染的石头,它们被人们庄重地称为“血石”。这两块血石背后,有着一段悲壮且令人动容的故事,它与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紧密相连。1940年,日军向枣阳、宜昌地区发起猛烈进攻。时任第33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将军,不顾个人安危,在与司令长官部联系中断的艰难情形下,毅然决然地亲自率领部队前去截击日军。张自忠将军用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彰显了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这两块血石,便是他这种伟大气节的永恒见证。广大党员干部当从这血石中领悟那股浩然正气的磅礴力量,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价值冲击时,要做到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益所惑、不为歪风所动,在工作中秉持公正、廉洁,面对困难不推诿、不逃避,敢于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与不良现象和错误行为作斗争,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这种浩然正气,让其成为推动自身成长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三、一柄大刀彰显“刀影里的英勇”,以无畏气魄照亮复兴征途。在抗战纪念馆的陈列中,常常能看到一把把抗战时期红军所使用过的大刀,它们外观朴实,刀身或许已锈迹斑驳,刀柄也不再光滑,但每一把大刀都曾在抗日的沙场上发挥过巨大作用,都承载着一段段英勇杀敌的热血故事。这些大刀,是抗战时期我军武器装备相对简陋却依然敢于和强大敌人拼杀的象征,它们代表了一种英勇无畏、敢于亮剑的精神。在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的道路上,同样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强敌”,发展过程中的艰难技术瓶颈、改革攻坚阶段的复杂矛盾问题等,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们去用心聆听这些大刀所讲述的“刀影里的英勇”,从中获取无畏的精神滋养。当面临发展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时,要有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胆魄,勇于在困境中寻找突破之法、在挑战中捕捉发展之机,以开拓创新的思维、顽强拼搏的行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起万众一心的强大合力,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全力冲刺。
本文标题:(3篇)学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717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