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发言 > 心得体会 > 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训心得体会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培训强调了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重要性,提升了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和能力,如何更好地实施成为关键?下面是网友整理分享的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训心得体会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1/6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训心得体会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训心得体会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次宝贵的机会,和在座的各位教育战线上的前辈与同道,一同交流、分享此次赴〔...〕市〔...〕县培训学习的心得与感悟。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学校,对市教育局的精心组织和〔...〕县同仁们的倾囊相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这几天的学习,日程紧凑、内容丰富,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引,也有触及心灵的实践观摩,对我个人而言,不亚于一场思想上的及时雨和认知上的风暴课。坦白说,在参加这次培训之前,我对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理解,或多或少还停留在一些比较表象的层面,比如校舍是不是够漂亮、设备是不是够先进、生师比是不是达标等等。然而,通过聆听〔...〕市〔...〕区〔...〕主任对32项核心指标的精辟解读,以及实地走进〔...〕县那几所画中有校,校中有画的学校,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过去可能更多地在追求均衡,而优质的内涵,我们挖得还远远不够。这次学习,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从一种完成任务的惯性思维,转向一种追求卓越的内涵自觉。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岗位和思考,谈几点粗浅的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知重塑:优质均衡是一场深刻的软件革命培训中,〔...〕县〔...〕中心小学的〔...〕校长分享的《学校课程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点滴做法》,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他们校园里那无处不在的竹韵文化,不是简单的标语口号,而是已经渗透到课程、活动乃至师生精神面貌中的一种气质。这让我意识到,优质均衡的真正难点和价值所在,并非看得见的硬件堆砌,而是看不见的软件升级。它要求我们将目光从外在的、物化的标准,转向内在的、生成的品质。过去,我们可能习惯于对照指标清单,逐项打勾,完成了就松一口气。但〔...〕市〔...〕区和〔...〕市〔...〕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优质均衡,是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所以然。比如,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藏书量早已达标,但孩子们真正借阅了多少?深度阅读的习惯培养起来了吗?我们的功能室配备齐全,但开课率达到了吗?实验教学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科学精神?这些问题,是过去的我很少去深究的。这次培训就像一次影子培训,通过观摩和对比,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管理行为中的盲点与不足。我认识到,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我的责任绝不仅仅是确保各项指标数据的漂亮,更要推动这些资源和条件,真正转化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营养。这种从对标到入心的转变,是我此行最大的认知3/6收获。二、从精准对标到精耕内涵的路径探索:以课程、教师、文化为支点撬动学校品质提升明确了方向,接下来就是如何走好路。培训中反复强调的内涵发展,为我们指明了具体路径。我认为,可以从课程、教师、文化这三个核心要素上寻找突破口。首先,让课程建设成为撬动学校发展的总开关。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落地,鼓励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教学模式。这为我们提供了改革的契机。〔...〕县的学校,将乡土文化开发成竹韵悠悠的校本课程,将前沿科技融入人工智能启蒙课,这种做法给了我很大启发。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把国家课程开齐开足,更要思考如何将其校本化实施,做出自己的特色和深度。例如,我们学校地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是否可以系统地开发一套与地方文史、非遗项目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是否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围绕某个社会热点或生活议题,设计大单元主题教学,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边?这需要我们从课程的顶层设计入手,构建起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有机融合、协同育人的新体系,实现从教知识到育新人的根本转变。其次,让教师发展成为驱动学校前行的主引擎。优质均衡,归根结底要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去实现。培训中提到的教师研修共同体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极佳的范本。过去,我们搞教师交流,可能更多是形式上的你来我走。未来的方向,应当是建立起一种深度融合、资源共享、捆绑考核的发展共同体。我们可以借鉴1+10+N的研修模式,让一位名师带动十位骨干教师,辐射全校乃至学区内的N位普通教师,形成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新秀的成长梯队。作为副校长,我需要思考如何搭建这样的平台,推动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同课异构、课题共研。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共同体研修的成效,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奖励等直接挂钩,真正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最后,让校园文化成为涵养师生精神的活水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如何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能育人?我认为,关键在于从环境文化走向评价文化。也就是说,不仅要建设优美的物质环境和丰富的精神活动,更要探索建立一套能够量化评估校园文化对学生核心素养影响的校本化工具。我们可以借鉴相关研究,围绕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大核心素养维度,设计相应的观察量表、问卷调查和成长档案。通过持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的某项文化活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或是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这种基于数据的反馈机制,能让我们的文化建设更加科学、精准,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三、从单兵突进到协同作战的格局升维:在开放与合作中迈向共同的优质〔...〕市〔...〕区创建成功的案例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5/6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绝非一所学校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参与的交响乐。对我们学校而言,这意味着必须打破围墙思维,在更广阔的格局中谋求发展。一方面,我们要积极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用好政策杠杆。另一方面,我们更要主动作为,加强校际间的横向联动。前面提到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就是一种有效的联动形式。我们可以主动与兄弟学校,特别是与我们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校结成发展联盟,在教学管理、课程资源、师资培训、质量监测等方面,实现深度共享和协同发展。作为学校管理者,我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这种协同中扮演好组织者和服务者的角色,确保合作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能产生实实在在的化学反应。只有当区域内的每一所学校都美美与共,整个区域的教育生态才会真正实现优质与均衡。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这次培训是一次学习之旅,更是一次思想上的寻根之旅。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工作,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与责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使命光荣,道阻且长。我深知,前行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我们去破解。但正如这次培训所给予我们的信心,只要我们坚持精准对标的方向,深耕内涵发展的沃土,秉持精细管理的态度,凝聚协同联动的合力,就一定能推动我们〔...〕的教育,从基本均衡的达标线,稳步迈向优质均衡的新高地。我将把这次学习的所思所感,转化为接下来工作的具体行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躬身入局,行稳致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我的发言完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训心得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73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