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 >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情况的调研报告
蔬菜产业稳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逐渐普及,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前景广阔!以下由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的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1/19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情况的调研报告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情况的调研报告为了落实县委九届七次会议精神,更好地掌握我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和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县人大常委会以一调研、二视察、三评议、四质询、五督导落实为原则,创新代表活动形式,充分发挥代表参政议政作用,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和全县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渠道、多方式听取和收集群众对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情况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xx〕3号文件精神,按照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3月18日开始,在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路群良、副主任庞明德和政府副县长王品的带领下,组织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老干部代表、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部门,分两个组对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构建情况进行了调研。为搞好这次调研,县人大常委会于3月18日在招待所召开了调研视察准备会议,会后第一调研组于3月19日至21日,深入到部分乡村、合作社、育苗企业、市场等,分别同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社员、技术人员、蔬菜经销经纪人等进行了座谈,并走访了大量菜农,征求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与蔬菜产业相关的人员的意见和建议;3月26日,又视察了8个点,打破了以往只看好的视察习惯,既看了好的,也看了不好的,对我县蔬菜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第二调研组针对我县的土地流转现状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情况,先在小龙马乡政府召开了由小龙马乡、讲武乡、东杨庄乡、刘营乡等乡镇合作社法人、种粮大户、土地流转大户、群众代表、部分村支部书记参加的座谈会,26日上午又到东杨庄乡喆兴合作社、小北汪华翔粮食合作社、刘备张纺霞的种粮基地进行了观摩调研,通过调研对我县的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关于大蒜产业方面大蒜是我县蔬菜产业上的一个传统的标志性品牌,在我县种植已历史悠久,提起永年蔬菜就会想起永年的大蒜,我县大蒜还申请通过了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是河北大蒜之乡。目前现状。全县大蒜播种面积上报15万亩,实际只有4-5万亩,与往年种植高峰期相比下降了一半。我县大蒜属于薹用型品种,蒜农的主要收入依靠蒜薹,所以播种密度很大,一般每亩万株。蒜薹收获后经冷库储藏,到春节前后上市,是全国最耐储藏的蒜薹品种。蒜头除蒜农留种和自食外,大部分用于加工,加工品为蒜米和蒜粉,部分用于国内方便食品调料,部分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欧洲等国。存在问题。近几年来,大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呈萎缩趋势。我县的蒜头在本地的餐桌上见不到,没有体现出国家级地3/19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优势。形成原因。一是由于大蒜的栽种、覆膜、蒜薹采收、蒜头刨收等不能使用机械化作业,用工量大,相比较效益低,而外出打工收入稳定,每天人均在200元左右,这是导致蒜农放弃种蒜的主要原因。二是随着冷库储藏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县蒜薹的耐储藏优势显现不出来,价位受储藏商上年的收益影响较大,忽高忽低,致使蒜农的收入不稳定。前些年,南方的蒜薹储藏时间短必须在元旦前上市,元旦、春节一直延续到3月份是我县蒜薹的上市黄金期,价格是我们说了算。现在,因储藏技术的提高,我县蒜薹的上市受到很大冲击,迟迟不能上市,即使上市也与南方蒜薹同时上市,因入库价格高,没有竞争优势。对策建议。一是降低播种密度,使我县大蒜成为薹头兼用型品种,不仅蒜薹有较高的收益,蒜头也要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必需品。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把我县大蒜的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品牌叫响。三是帮助和扶持一批致力于大蒜生产、储藏和销售的企业、合作社、经纪人,比如:企美的有机蒜、永丰的包装蒜等。经过几年不断努力,把我县大蒜推向餐桌,重拾往日大蒜之乡的盛名。二、关于蔬菜棚室结构方面目前现状。我县蔬菜实际种植面积约23万亩,扣除大蒜4-5万亩,其它品种蔬菜在18万亩左右。我县蔬菜生产的特点是冬季进行保护地生产,夏季露地生产。在保护地中,真正称得上日光温室的不足2000亩,其余全部是中小拱棚,种植的品种以叶菜类为主。近几年来,为改变我县棚室结构落后、冬季生产叶菜类蔬菜档次较低的现状,学山东、赶山东,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2009、20xx连续两年财政投资450多万元,在小龙马、杨庄、顾小营等十二个村建造了455亩日光温室,目前的情况是,赵庄16栋温室已拆平,长桥的十几栋仅剩2-3栋还在使用,顾小营的温室全部改种了葡萄,东张寨、姚寨、袁庄、后当头、后陈义冬季以叶菜类为主,春季种植西红柿、黄瓜,西河庄、小龙马、杨庄以一年两季种植西红柿为主,只有吴良寨村有几个棚搞越冬西红柿栽培。从效益上看,顾小营效益最好,亩年收入4-5万元,其次是杨庄,亩年收入万元,其它都是2-3万元。存在问题。中小拱棚改造难度大,菜农不接受日光温室。形成原因。一是拱棚投资小,技术难度低,菜农精通叶菜种植技术,效益不错。日光温室投资大,种植技术难度高,种拱棚叶菜的菜农不会种果菜,建了温室后种不好,效益不高。二是我县距离邯郸市较近,到市里打工容易,一月、几天甚至当天结算,收入可观。菜农不再将种菜作为谋生的唯一途径,而是其中之一,只要蔬菜价格下降,就粗放管理蔬菜进城打工,因此不想往蔬菜上过多投入。三是永年的棚室菜与露地菜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冬季棚室生产叶菜,夏季露地生产果菜、瓜类、豆类蔬菜,拱棚拆建灵活很适合这种生产方式。如果建造5/19温室,夏季就不能种植露地蔬菜,像山东寿光,虽然冬季生产果菜,但到了夏季,几乎就没菜了。而我县夏季菜很多,尤其是黄瓜,技术简单、省时、效益高,主要销往南方市场,寿光的经纪人也到永年收购黄瓜。四是我县冬季连阴天多,冬季种果菜风险大,因此多年来形成了中、小棚叶菜生产。对策建议。棚室结构改造要在保持中小拱棚叶菜生产优势的基础上,适度发展大拱棚、日光温室。因地制宜,顺势发展,不能硬改。在旅游专线两侧,鼓励发展日光温室,重点搞观光、采摘、花卉、育苗等效益好的项目。在拱棚叶菜区,鼓励扶持棚室改造为高度大于2米的自动卷帘机覆盖草苫的无墙体暖棚。如果夏季不种黄瓜,高度可为2米,如果夏季种黄瓜,高度可为米左右。去年秋季,在小西堡乡的义井堡村,已成功建造2栋高度为米的大暖棚,亩投资为3万元左右。土地利用率为85%,略低于中小拱棚。三、关于蔬菜品种结构方面目前现状。我县主要以叶菜生产为主,约占80%,果菜面积较小。每年引进蔬菜新品种20多个,在各个合作社试验示范,并取得了成功。我县有两个特菜生产专业村,分别是南沿村镇的南马庄和西大慈,南马庄以西兰花、朝天椒、杭椒、结球生菜、紫甘蓝、樱桃萝卜为主,西大慈以水果黄瓜、西兰花为主。我县有育苗企业17家,年育苗总量5000万株。存在问题。一是果菜类蔬菜面积小,并呈持续下降趋势。据全县17家育苗企业统计,春季果菜类育苗总量约3000万株,销往外地的占60%左右,剩余1200万株的苗子,只能定植4000亩土地,加上曲周在我县销售的苗子,也不会超过1万亩地;二是叶菜生产品种落后,远距离运输困难,只能在周边销售,效益不稳定;三是新品种引进上,只重视特菜、果菜品种的引进,对我县大面积种植的一般叶菜更新换代品种引进少;四是特菜专业村的生产有衰弱趋势。南马庄、西大慈两个特菜专业村,基本上是自发形成、自然发展,知名度低,销售上只靠老客户,没有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有时出现销售难的问题,导致效益下降,菜农积极性降低。对策建议。一是建造一个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园,每年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都在园区内试验、示范,使农民能随时参观、随时学习,真正起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园区建成后,还会吸引各大种子销售商在园区内建设新品种试验、示范、展示基地,促进我县蔬菜品种结构的转变和更新换代的步伐。二是在新品种引进上要有针对性,多引进一些农民急需的更新换代品种。我县的叶菜面积大,要多引进一些叶菜品种,做好、做大、最强我县的叶菜品牌。比如菠菜,我县的播种面积约2万亩,主要分布在西河庄乡、张西堡镇,过去种植本地品种,方式是撒播,亩播种量6-8斤,叶柄长叶片小,产量低,品质差。引进荷兰的星火-65以后,改撒播为点播,亩播种量2斤,叶片肥厚,叶色浓绿,在市场上很畅销。三是在特菜生产上,要制定扶持政策,引进新的特菜品种、栽培技术、销售7/19人才、信息等,引导特菜生产上规模、上档次。四、关于品牌建设方面目前现状。截止到20xx年底,我县的企业、合作社共注册商标20多个,获得河北省著名商标3个,分别是企美、喆兴和当头永丰。申请认证无公害产品87个品种,绿色产品12家、74个,有机产品1家、17个。无公害基地环评认证面积万亩。我县的大蒜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存在问题。我县的注册商标不少,但是真正著名的不多。认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不少,真正贴标销售的不多,放弃复审现象比较普遍,到明年底,如果不进行复审,我县将没有可使用的绿色产品认证。我县的无公害基地环评认证,初次环评以乡镇为单位,乡镇出钱进行的环评,而复审时申请了财政资金20万元,因受资金瓶颈制约,目前已多年隔审造成失效。形成原因。一是合作社认证积极性不高。认证的初始目的不是因为需要,想用才去认证,而是因为有补贴,认证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又能赚到好名声才去认证。二是认证费用较高,认证后的蔬菜价格与不认证的没有区别。从去年开始,省财政取消了对认证产品的补贴政策,直接导致企业不再进行新的认证和到期的不再复审。比如绿色产品认证,初次认证一个产品,基地环评费6000元,产品检测费1500元,三年的标志使用费万元,共计万元;环评一个基地可认证5个产品,认证第二个产品,只收取产品检测费1500元和三年标志使用费3000元,认证第3、4、5个产品,每个收取产品检测费1500元和三年标志使用费900元。即一个合作社一次认证5个产品最合适,总费用为万元。这还不包括材料费、往返路费和基地、产品抽样费。20xx年、20xx年、20xx年省财政对认证产品进行补贴,认证5个绿色产品能拿到万元补贴,合作社认证的积极性很高,三年累计认证绿色产品74个。绿色产品认证每3年一复审,复审时只减少了基地环评费6000元,其它都一样,认证5个产品总费用为万元。一旦隔审,则初次认证自动失效。我县认证的74个绿色产品中,20xx年有29个,到20xx年底因没有复审,已失效;20xx年有37个,今年是复审期,目前还没有人提出复审,如不复审,今年年底将失效;20xx年21个,明年到复审期。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认证的绿色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时与普通产品无差价,而超市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要散货。如果想贴标进超市,就得自己做专柜。合作社成员主要的精力在生产上,销售环节没太多的精力去做。对策建议。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进行基地环评,对产品认证采取补贴或项目倾斜政策,鼓励合作社搞产品认证。尤其对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性高、贴标销售效果好的企业、合作社,应大力表彰和奖励,引导全县蔬菜生产、销售的上当升级。比如:企美公司,认证了17个有机产品,没有拿到一分钱补贴,并且每年都要进行复审(省里只对中立华夏认证的进9/19行补贴,企美是南京南环认证的)。这是因为她的产品粘贴有机标识,出口国外或通过直销店在大城市销售,价位比普通蔬菜高一倍左右,得到了有机认证的好处。经过几年的努力,企美公司的有机蔬菜在市场上已占有了一席之地。又如永丰公司,在农牧局的大力扶持下,使用地标销售大蒜,用网袋作包装,每袋装5头蒜,蒜的直径要求公分以上,每袋重约两,使用大蒜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签后,销往石家庄的佳佳缘超市每袋元,折合每斤7元多。去年,青县的超市要了十几吨,都是箱装,每个包装箱内还附有一本小册子,内容有大蒜谚语、永年大蒜简介(包括历史、地理环境、特点、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食用方法等)、大蒜的历史文化-大蒜的由来等。每箱90元/50袋,每袋元,折合每斤元。因蒜头没有在冷库储存,只销售到年底就结束了。今年,永丰公司的冷库正在建设中,准备储存一部分蒜头,预计销售形势会更好。五、关于蔬菜质量安全方面存在问题。近年来,我县蔬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但仍存在死角、死面。近期,在省市定期抽检的样品中,不断出现农残超标现象
本文标题: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情况的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756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