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调研 > 研讨材料 > 在2025年市场监管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专题会上的讲话
会议强调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手段与管理效能,确保公众饮食安全,如何更好地落实?下面是网友整理分享的在2025年市场监管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专题会上的讲话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在2025年市场监管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专题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召开这次全市市场监管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市食品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系统梳理存在的风险隐患,并就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刚才,*同志已经通报了2025年以来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情况,数据详实,问题点得准,提出的建议也很有针对性。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一、认清形势,正视挑战,切实增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头等大事,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必须扛牢的政治责任。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履职尽责、攻坚克难,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通过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我市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全市食品安全形势总体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2023年,我市完成食品抽检超过1.35万批次,合格率达到98.5%,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系统同志们辛勤付出的结果。但是,成绩面前,更需保持清醒和冷静。必须深刻认识到,食品安全工作永远在路上,容不得丝毫松懈和麻痹大意。进入2025年,随着经济社会活动的全面恢复和消费模式的深刻变革,食品产业的新业态、新风险不断涌现,给我们的监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家层面看,今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市场监管总局密集发布了包括《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在内的50项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多项修改单并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这标志着食品安全监管正在进入一个法制更健全、标准更严格、要求更高的新阶段。国务院食安办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更是对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提出了系统性的监管要求。反观我市,当前食品安全领域的风险隐患依然不容忽视。从今年以来的监督抽检数据看,问题依然突出。综合今年第3期、第9期、第10期等几轮市级监督抽检通告的数据,我们累计已抽检各类食品超过4300批次,检出不合格产品超过110批次。这些不合格产品集中暴露了几个长期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顽固问题:第一,食品添加剂的违规使用问题屡禁不止。在多期抽检中,防腐剂、甜味剂的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都是发现的主要问题之一这说明部分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意识淡薄,诚信守法经营的理念尚未真正树立。第二,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时有发生。这暴露出我市在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全链条监管的闭环尚未完全形成。第三,微生物污染问题构成潜在威胁。特别是在餐饮、散装食品等环节,微生物污染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重要诱因。回顾历史数据,2014至2023年间我市发生的151起因食用皮蛋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其病原体主要是沙门氏菌,这给我们敲响了长期的警钟。虽然这是历史数据,但它深刻揭示了我市特定食品种类和特定消费习惯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这类风险在2025年的今天依然不能掉以轻心。第四,品质指标不达标问题反映出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的不足。部分企业标准执行不严、过程管理松懈,导致产品质量存在瑕疵,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的监管工作还有盲区、有漏洞,监管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面对这些严峻复杂的形势,全系统上下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坚决守住食品安全底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二、聚焦关键,精准发力,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守护食品安全,既要靠雷霆手段的治标之策,更要靠久久为功的治本之举。下一阶段,要紧紧围绕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四个体系”建设上持续用力,推动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一)压实“四个责任”,构建严密高效的责任体系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必须构建起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的责任链条。要坚决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将责任的压力层层传导下去,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一要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各县(市、区)、园区局的“一把手”是本区域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办。要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绩效考核,确保组织领导到位、政策支持到位、经费保障到位、能力建设到位。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议事协调机制,定期分析研判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及时解决监管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要全面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市场监管部门作为主力军,要切实履行好综合协调、监督执法的核心职责。同时,要加强与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公安、教育等部门的协作联动。要建立常态化的信息通报、联合执法、案件移送机制,特别是在食用农产品源头污染治理、餐厨废弃物规范处置、食源性疾病溯源调查、食品安全犯罪行为打击等方面,要实现信息互通、力量互补,形成监管的“一盘棋”格局,彻底消除监管盲区和真空地带。三要推动行业主管责任落地见效。教育、民政、住建等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切实负起对学校食堂、养老机构、建筑工地食堂等重点领域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要加强日常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相关单位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风险防控措施,确保行业内部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四要持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要督促全市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全面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建立并有效运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的工作机制。要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确保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对于屡次出现问题的企业,要依法依规加大惩处力度,实施联合惩戒,让其“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倒逼企业不敢、不能、不想违法。(二)强化风险导向,健全科学灵敏的预警机制当前,食品安全风险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传统的被动式、运动式监管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将监管的关口前移,从“被动应付”向“主动预防”转变,下好防范化解风险的“先手棋”。一要提升风险监测的精准性。要科学规划年度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计划,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项目以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抽检频次和覆盖面。要特别关注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真菌毒素、食品添加剂滥用等高风险项目。抽检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对发现的不合格产品,要一追到底,查清源头,依法处置,形成有力震慑。二要增强风险研判的前瞻性。要定期组织召开食品安全风险研判会,邀请技术专家、行业代表、基层监管人员共同参与,对抽检监测数据、投诉举报信息、舆情动态、国内外预警信息等进行综合分析。要聚焦校园食品、农村家宴、网络订餐、肉制品、特殊食品等重点领域,深入排查潜在的风险点,精准识别风险等级,提出科学的预警信息和防控建议,为精准监管提供决策支持。三要推动智慧监管的实效性。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监管的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智慧市监”平台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深度应用,整合许可审批、日常检查、抽检监测、稽查执法、投诉举报等各类数据资源,构建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探索利用非现场监管手段,对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实施远程监控和动态监督,提高监管效能,减轻基层负担,实现对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三)突出问题导向,深化重点领域的攻坚整治监管力量是有限的,必须用在刀刃上。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一要聚焦“大众、大宗、大量”食品。对米、面、油、肉、蛋、奶、蔬菜、水果等民生消费量大的基础性食品,要实施最严格的全过程监管。要严厉打击使用不合格原料、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确保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安全放心。二要守护“一老一小”重点群体。老年人和少年儿童是食品安全风险最高的群体,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要以最严的标准、最严的监管、最严的处罚,持续深化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和养老机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要推动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压实校长(园长)第一责任人责任,严防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三要规范新兴业态经营行为。针对网络订餐、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要创新监管方式方法。督促网络平台严格落实入网商家资质审核、信息公示、在线监测等责任。要加大对“网红”餐厅、外卖“黑作坊”的排查整治力度,严厉打击线上线下虚假宣传、销售“三无”食品等违法行为。四要保持严打重处的高压态度。要始终坚持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强化行刑衔接,对涉嫌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要用好用足法律武器,对违法企业和个人依法予以重罚,实施从业禁止,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和社会震慑,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四)坚持协同共治,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食品安全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政府部门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共治格局。一要强化科普宣传的引导力。要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围绕新国标、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持续开展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活动。要主动发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谣言,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的食品安全素养和风险辨别能力。二要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要支持和引导食品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制定和推行行规行约、团体标准,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和诚信教育,搭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推动食品产业的规范健康发展。三要借助社会监督的外部约束力。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落实举报奖励制度,鼓励消费者、媒体、食品安全志愿者等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对于媒体曝光、群众举报的问题线索,要第一时间核查处置,并及时反馈结果,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形成“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三、夯实基础,强化保障,全力筑牢食品安全工作坚实后盾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离不开坚实的基础支撑和有力的保障体系。要聚焦能力短板、资源瓶颈和机制漏洞,从队伍、投入、问责三方面持续发力,为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高质量开展提供坚实后盾。(一)建强专业队伍,提升履职能力。针对基层监管力量薄弱、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制定《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能力提升三年计划》。一方面,优化人员配置,通过公开招录、内部调剂等方式,为县(市、区)、乡镇(街道)监管所补充食品检验、法律执法等专业人才,确保每个基层所至少配备2名以上专职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另一方面,强化教育培训,建立“分层分类+实战实训”培训体系,每年组织开展全市食品安全监管骨干培训班不少于4期,重点围绕新《食品安全法》、新国标解读、风险监测技术、智慧监管平台操作等内容开展培训;每季度组织1次跨区域执法练兵,通过案例研讨、现场模拟执法等方式,提升监管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打造一支“懂业务、会执法、善监管”的专业队伍。(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硬件支撑。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足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重点保障三大领域投入。一是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支持市、县两级食品检验机构升级设备,新增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微生物精准鉴定等仪器设备,扩大检验参数范围,确保市级机构年检验能力达到2万批次以上,县级机构满足区域日常抽检需求。二是推进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快“智慧市监”平台二期工程建设,新增网络订餐智能筛查、食用农产品溯源追踪等功能模块,为基层监管人员配备移动执法终端,实现“现场检查、数据上传、结果反馈”一体化,提升监管效率。三是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市级食品安全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应急检测设备、防护用品、宣传资料等物资,定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确保在突发情况时能够快速响应、有效处置。(三)严格考核问责,压实工作责任。建立“明责、履责、考责、问责”闭环机制,以刚性问责倒逼责任落实。一是细化考核指标,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提高考核权重,制定《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细则》,从责任落实、风险防控、专项整治、社会共治等8个方面设置25项具体指标,实行“季度督查、半年评估、年终考核”。二是强化结果运用,考核结果作
本文标题:在2025年市场监管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专题会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795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