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学习 > 廉政建设 > 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的教研工作部署讲话:以深度教研为杠杆,撬动课堂提质增效联动机制
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强调,通过深化教研活动,推动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全面提升,促进教育机制联动发展。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的教研工作部署讲话:以深度教研为杠杆,撬动课堂提质增效联动机制”,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的教研工作部署讲话:以深度教研为杠杆,撬动课堂提质增效联动机制各位老师、同志们:大家上午好!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之路的“桥梁”,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发动机”。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体教职工大会,主题聚焦“教研提质,课堂增效”。说简单点,就是要回答一个问题:教研这件事,咱们怎么干,才能干到点子上?刚才教务处对上一阶段教学与教研的整体情况做了翔实分析,既有数据,又有案例,讲得深入;几位学科组、年级组老师的发言也让我深受启发——大家在实践层面确实反思得真、谋划得深、总结得细。但我也注意到,有老师私下说:“教研组活动不就是走流程?是不是听几节课就叫教研?拼图、填表、总结,这些到底和我自己的教学有多大关系?”诚然,在早期教研活动的执行中,的确存在“任务驱动大于问题驱动”“资料输出多于过程优化”等问题,这些我们不回避。但我们今天既然坐在一起、统一思想、部署工作,我就想和大家讲清楚三件事:1.教研,到底为了谁?2.教研,怎么研,才算“靠谱”?3.教研,解决哪些问题,才值得我们把时间精力放进去?我将围绕“教研为本,课堂为核”这一思路,和大家重点交流三方面内容。一、厘清认知:我们为什么要教研?不是为了附和,而是为了进步每次教研,我们会要求教师参与听课、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课后反思……大家有的执行得很好,也有的觉得:“听别人讲一节课,对自己能提升多少?”那么我们就需要回到最本质的问题来看:教学需要改进吗?课堂需要优化吗?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再提升吗?只要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是”,那教研就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落地。教研,不是额外的加班加点,而是一种“调优机制”和“共享机制”想要让自己的思路被拓宽——你就得去“听别人的课”;想要知道一个备课方案到底对不对——你就需要研讨;想要解决班里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你就得依靠群策群力去总结策略;把教研做好了,课堂自然轻松;把教研做实了,教师自己教得也不累。二、明确方向:“研什么”值得投入精力?答案只有四个字——“研课堂”学校教研,不是研究课标细节,不是设计评价体系,不是写教学经验感悟的材料,最核心、最具体、最实在的内容是:研究“课堂”。我们要重构一个概念认知:教研不是在办公室里讨论出来的,而是在学生反应的眼神、在教学推进的节奏、在作业反馈的数据中总结出来的。每一节课现场的温度、有无效果,就是教研能否落地的唯一标尺。教研的核心不是“在教室外做决定”,而是“从课堂中找问题、进课堂中试方法、用教研反哺教学”。需要精准研讨的四个问题是:1.课堂怎么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我要学”的内驱力?2.40分钟里我们安排多少“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练习是否精准击中易错点和思维断点?3.重难点是否突破?学生能不能说出“我学明白了”而不是“老师讲得特别好但我没听进去”?4.课堂中有没有“照顾不到”的角落?有没有学生经常是“沉默状态”却无人关注?这些问题,只有在“教研中集体拆解”,才有可能一个个被破解。三、抓住关键点,把教研做到“研在点子上”,用得上,见实效讲到这里,我们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具体在教研中,怎么研?研哪几步?我们建议大家牢牢把教研工作定位在三个维度上:课前一—课中——课后。1.课前“研目标”:别带着模糊走进课堂,要目的清晰、路径明了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开会是一过了教材就散了,可是设计不好课前方案,一切教学就是“走流程”。我们提倡在课前把四个维度研究清楚:教什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靠什么教?(路径方法、环节组织)学生靠什么学?(课堂任务、结构帮助)如何知道学生真的学会了?(检测环节、生成设计)不是拿着别人去年那个优课再套一下、重做PPT、改几张题。我们要有自己的“教学假设”与“课堂实施策略试验”:设计哪个触发点能有效带出学生表达?哪道题是“摸清掌握度”的照妖镜?案例借用:比如我们数学组,上学期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一课前讨论:主备人提出用“分段建模”教学法,引入轨迹模型;教研组质疑:“会不会影响基础?对学困生太难?”最后决定:在基础题统一讲解后,设计两种学生任务包材料(A:基础项练+讲评引导;B:进阶模型任务),由学生自选练习。课后检测落实下来,学生完成度上来了,选择难度的分层授课也减轻了部分学生的心理疲惫感,课堂效率上升明显。2.课中“研学情”:真正让学生“说出来”“做进来”才算进入状态有同事说:“我感觉我讲得挺好,可学生总是学不进去。”那是因为我们始终用教师的标准衡量“课堂状态”,而不是洞察学生学得如何。学情不是等测试后才知道,而是课堂时就可以用眼、耳、心观测到的痕迹。如观察点:学生眼神专注程度;动笔速度与迟疑时长回答质量:思考—举手一语言组织过程有没有卡顿?小组活动中发言质量和组间交流结构这些信息才是“课堂的心跳声”。策略建议:将“课堂即时反馈策略”纳入教研讨论:如何“随堂插口测”;哪些“学生作业背题改讲”更能锻炼迁移力;是否推行“部分课堂语音记录+教师自我复盘”教研就是这样一次次地“看清学生、看见教学逻辑”,然后不断优化每一节课“走进孩子脑子的方式”。3.课后“研教学”:反思不是例行公事,是教学修复力的体现课后的反馈总结不是“改完作业拍拍脑袋”那么简单,要深入三件事:1.学生学得了多少?哪些东西是“似懂非懂”?2.你该抓哪些“共性错因”?——时间用错了?方法选错?单位写漏?3.你下一节课准备怎么补?补多了会不会挤压教学节奏?可否用“微练+分点复盘”落地?四、要让“教研”产生温度,还要让它真实落地——几个建议1.教研要“主题驱动”,不要泛泛而谈建议各组建设“问题池”:每组每月围绕“核心例题设计”“作业优化办法”“难点突破方法”出一个专题。专题结束后写总结,而不是只报次数。年末评优,要看“哪个组问题最清晰、解决路径最扎实、成果转化最彻底”。2.骨干教师要带头“翻转协作”我们不是只看你“讲了几节示范课”,而要看你:听了几节比你年轻老师的常态课;提出过哪些有质量的建设性建议;用自己的经验避免大家踩了多少坑。教研不是“层级灌输”,是“经验共享+问题共答”。3.中青年教师要将“困惑写出来、案例讲出来”你班的孩子哪类型题总出问题?你优化了作业反馈后学生改进了吗?你课上新试验的设计出bug了吗?写出来,组内分析,教务复盘,这才是“教学数据落地”。4.学校将力推三项教研评估新机制:“无预设”教学观察:教务教研部门将进行不打招呼式现场听课,关注课堂真实节奏;“教研流程质效记录卡”:导出教研方案计划→实施过程→课后总结是否形成闭环;“教师发展任务清单”:纳入个人成长记录,与学期评优挂钩,与职级晋升挂钩。五、结语:教而有研,研而改善,才是真正的“大先生”“最好的老师,从来不是上了一万节课,而是复盘了一千次真实教学。”教育质量不是靠口号提上去,而是靠听课时的几个顿悟、备课时的一次研讨、课后3分钟的反思、改作业多写的一句话这样一件件小事,慢慢堆上去的。希望大家都把每一次教研,当作再看一次课堂的机会;把教研组的办公室,当作一座学科智慧孵化器;让我们走出“流程化”的会议,把我们的思维和方法真正沉入教学。听好一节课,写好一张教案,研透一道题,就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对孩子、对教学最好的交代。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的教研工作部署讲话:以深度教研为杠杆,撬动课堂提质增效联动机制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805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