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公文包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学习 > 廉政建设 > 在全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上,校长讲话:以“六个聚焦”破题,为教学质量筑基
校长强调通过聚焦六个关键领域,夯实教学质量基础,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水平,这六个方面具体指什么?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在全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上,校长讲话:以“六个聚焦”破题,为教学质量筑基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全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上,校长讲话:以“六个聚焦”破题,为教学质量筑基各位老师、同志们:“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蔡元培先生的这句话,恰恰点透了今天我们开这个会的初心——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重新审视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把过往的经验沉淀好,把当下的问题解决好,把未来的方向规划好,真正为孩子们的成长铺路。刚才教务处对上期教学质量的分析,句句实在、字字中肯;几位年级组长的思考,既点出了难点,也拿出了思路。听着大家的发言,我心里既暖又亮——有这样一群踏实干事的伙伴,咱们把教学质量提上去,就有了最坚实的底气。“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这句话我们常说,但“生命线”该怎么守护?从哪处发力?这需要我们沉下心琢磨。开学这两周,我走了12个班级、聊了20多位老师,结合咱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想,要抓质量,关键要找准“六个聚焦”,把力气用在刀刃上。一、聚焦根基:让良好习惯成为质量提升的基石“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根的这句话,我在教书30多年里深有体会——成绩拔尖的孩子,未必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习惯最好的。课前主动预习、课上眼神跟着老师走、作业一笔一划写、课后及时整理错题,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恰恰是学习质量的“压舱石”。平日里我常到教室转转,总见着这样的差别:有的班级早读时书声琅琅,连后排同学都跟着节奏晃头;有的却稀稀拉拉,有人捧着书走神,有人偷偷玩橡皮;自习课上,有的班级静得只听见翻书声,有的却总有人交头接耳、发呆愣神。这差别,根子就在习惯上。就像农民种地,春天不把苗育好,秋天哪来的丰收?从下周起,全校要推行“21天习惯养成计划”,每月盯紧一个习惯:三月抓“课前预习”,要求孩子们提前圈出不懂的知识点;四月抓“课堂笔记”,教他们用不同颜色的笔标重点、写疑问;五月抓“错题整理”,让错题本变成“提分本”。班主任要做好“习惯记录卡”,每周一在班会上反馈,月末评“习惯之星”——大家记住,咱们搞这些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要让好习惯像吃饭、睡觉一样,变成孩子们的自觉。二、聚焦过程:让精准管理成为质量提升的保障“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这句古训,放在教学上再合适不过。教学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备课时多琢磨一分钟学情,学生上课就能少走十分钟弯路;批改时多写一句鼓励的话,可能就点亮一个孩子的信心;课后多问一句“听懂了吗”,或许就能帮他补上一个知识漏洞。最近听了30多节课,发现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有的老师上课总盯着前排几个好学生,后排孩子整节课像“看客”,连举手的机会都没有;有的老师布置作业“一刀切”,学优生觉得“太简单,没意思”,学困生对着难题皱眉头“根本不会做”;还有的老师批改作业,只打个勾叉就发回去,孩子拿到作业本,都不知道错在哪儿、该怎么改。这些看着是“小事”,可累加起来,就是影响质量的“大事”。从这个月开始,教务处要牵头抓三件“细活”:第一,每周随机抽20份教案,重点看有没有“分层设计”——比如讲“百分数”,给学困生的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基础题,给学优生的是“百分数应用题拓展”;第二,每月收集一次“个性化批改案例”,把那些写着“这个步骤很巧妙”“再想想单位怎么换算”的作业整理出来,全校分享;第三,每节课后,老师填一张简易“课堂反馈表”,就写三句话:今天哪3个孩子没跟上?哪个知识点没讲透?明天怎么补?把过程里的“小漏洞”堵上,教学质量自然就稳了。三、聚焦均衡:让每个孩子成为质量提升的参与者“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的这句话,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灵魂,不是成绩单上的数字。每次看成绩表,我都有股复杂的心情——优秀率高了,我替孩子们开心;可看到那些不及格的名字,我总忍不住想:这背后是一个个盼着孩子进步的家庭,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接下来,咱们要推“1+1帮扶行动”:每位老师对接2-3名学困生,不用多,每天花10分钟——课间问问“这道题哪里不懂”,放学前帮他理理“今天学的重点”;每个班的学优生也结对,比如班长帮同桌整理错题,语文课代表教同学背课文,互相帮衬着进步。课后服务也分“层次”:周一到周三是“基础辅导班”,老师带着补课本里的重点、难点;周四到周五是“兴趣拓展班”,爱画画的学素描,爱读书的搞读书会,爱算数的练口算——不管成绩好坏,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月底咱们不先看“平均分涨了多少”,先看“学困生及格率有没有提高”“没参加活动的孩子少了多少”,要让每个孩子都能说“我这月有进步”。四、聚焦师资:让专业成长成为质量提升的引擎“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孔子这句话,放在老师身上再贴切不过——咱们要教孩子“求知”,自己得先“好学”。去年有位教数学的老教师跟我说:“教了十年,知识点倒背如流,可现在的孩子不爱听老一套,我都不知道怎么让他们喜欢上数学课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困惑,是咱们所有老师都要面对的“成长课题”。今年学校把师资培训往“实”里做:第一,每周三下午设“校本教研日”,不搞“听讲座、记笔记”的形式,改成“分组磨课”——同一个课题,年轻老师先上“试讲课”,老教师围着议“哪里学生没听懂”“哪个环节太拖沓”,改完再上“改进课”,直到大家都觉得“这节课孩子能跟上、能学会”;第二,每学期选10名老师去市区名校“跟岗学习”,不是去“参观”,回来要交两份“作业”:一份跟岗笔记,记人家怎么备课、怎么管课堂;一份“移植课”教案,把学到的方法改成适合咱们学生的课,还要在全校上展示课;第三,设“教学创新奖”,不管是用短视频讲“几何图形”,还是用小游戏教“英语单词”,只要能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学进去,学校就给奖励、帮着推广。咱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得变成“长流水”——咱们不断进步,孩子才能跟着往上走。五、聚焦家校:让协同共育成为质量提升的合力“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里这句话,道破了教育的真谛——学校和家庭,少了哪一方都不行。前几天有位班主任跟我聊:班里有个孩子总不写作业,她找家长沟通,家长叹着气说“我们也管不了,孩子不听,全靠老师您了”。听到这话,我既心疼班主任的无奈,也替孩子着急——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没有家长的配合,咱们再使劲,也像“单腿走路”,走不远、走不稳。接下来,咱们要搭好三个“家校桥梁”:第一,每月开一次“家长课堂”,不光讲“孩子这次考了多少分”,更教家长“怎么陪孩子定学习计划”“怎么帮孩子改作业”,还可以请班里“家校配合好”的家长来分享,比如“怎么让孩子主动读书”“怎么跟孩子聊学校的事”;第二,每个孩子发个“家校联系本”,老师每天写一句“今天孩子主动回答问题了”“数学作业漏了两道题”,家长每天回一句“今晚陪孩子补了数学”“孩子说喜欢今天的语文课”——别让联系本变成“告状本”,要变成“成长记录册”;第三,每学期搞一次“亲子开放日”,让家长进教室听课,看孩子怎么上课、怎么回答问题;跟着孩子上体育课,看他们怎么跑跳、怎么合作;一起参加手工课,看孩子怎么动手、怎么创意——让家长亲眼见着“孩子在学校的样子”,也明白“老师是怎么教孩子的”,这样家校才能一条心,劲往一处使。六、聚焦评价:让多元激励成为质量提升的导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这句诗,告诉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站一个角度,评价孩子也一样。现在有些孩子一听到“考试”就紧张,说“考不好就是笨”——这不是咱们要的教育,教学质量不能只盯分数,还要看孩子是不是懂礼貌、是不是爱劳动、是不是敢发言,看他们是不是越来越喜欢上学、越来越自信。从这学期起,咱们改改评价方式:第一,每个孩子有本“综合素质评价手册”,除了记成绩,更要记“闪光点”——比如“今天主动帮同学捡文具”“这周早读声音最响亮”“手工课做的小台灯特别巧”,老师写、同学评、家长也能写,让孩子翻开手册就知道“我有这么多优点”;第二,每月评“进步之星”,不看“谁分数最高”,看“谁比上个月进步大”——哪怕作业完成率从50%涨到80%,哪怕上课从“不敢举手”到“敢说一句话”,都能拿奖状;第三,期末不开“成绩分析会”,开“成长分享会”,让每个孩子上台说“这学期我学会了背古诗”“我交到了三个好朋友”“我帮老师发过作业本”——要让孩子知道,不管分数怎么样,只要努力了、进步了,就是好样的;也要让咱们老师记住,咱们的工作不只是“教知识”,更是“育新人”。各位老师、同志们,“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教学质量提升不是喊口号,也不是“一阵风”,它要靠咱们从习惯上“夯根基”,从过程上“抓细节”,从孩子身上“找需求”,更要靠老师、家长拧成“一股绳”,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我知道,接下来的工作会辛苦——要盯习惯、要改教案、要帮学困生、要跟家长沟通,事情一件接一件。可每当咱们看到孩子的作业从“潦草”变“工整”,听到孩子说“我喜欢上数学课了”,收到家长发来的“孩子现在回家主动写作业了”,这些辛苦,不就都变成甜的了吗?学校永远是大家的后盾——要培训资源,咱们找专家、联名校;要时间支持,咱们调整教研安排;要解决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我相信,只要咱们抱着“为孩子好”的初心,把这“六个聚焦”抓实、抓细、抓到底,咱们学校的教学质量一定能再上一个台阶,咱们的孩子一定能长成更优秀的模样!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在全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上,校长讲话:以“六个聚焦”破题,为教学质量筑基
链接地址:https://www.gongwenbao.net/doc/1080636 .html